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让幼儿园游戏课程更有底蕴
作者: 杨桂花【摘要】幼儿阶段处于孩子品德、个性养成的黄金时期。将游戏这一幼儿在园中主要的活动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可充分发挥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文化修养与品格,推动幼儿健康成长,顺利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幼儿园游戏课程
作者简介:杨桂花(1981—),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二幼儿园。
幼儿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可促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幼儿是祖国的接班人,其道德修养及能力素质将影响祖国日后的建设。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需要注重幼儿人文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及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爱国情怀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幼儿文化自信,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下面笔者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在节日活动中继承传统文化
(一)举办主题活动,营造节日氛围
幼儿年龄较小,比较活泼好动,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可在幼儿园中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快速吸引幼儿目光,带领幼儿一同创设主题活动情境,营造真实有趣的节日氛围。在此种氛围的熏陶下,幼儿会激发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主题活动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教师可带领幼儿在教室中创设与端午节相关的情境,如让幼儿在墙壁及黑板上粘贴自己画的粽子图案,并给印有粽子图案的气球吹气。在场景布置好后,幼儿可在情境中开展模拟赛龙舟、编五彩绳、包粽子、制作香囊等贴合“端午节”这一主题的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活动,获得极为强烈的体验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为幼儿讲解爱国诗人屈原与端午节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班级内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以优化幼儿的游戏、情感体验。
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幼儿文化素养,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促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既是活动的参加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二)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民间习俗
开展游戏课程的目标应以调动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从而强化幼儿游戏体验。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背后都蕴含着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教师可以借助节日这一良好契机,在幼儿园中举办主题为“制作我国传统特色美食”的集体活动,在幼儿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节日的来源和相关的民间习俗,帮助幼儿在实践环节充分体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幼儿民族自信,提升幼儿文化素养。
例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冬至这天,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等民间习俗的寓意是讨个好彩头。因此,教师可在这一天邀请家长进入幼儿园开展“包饺子”亲子活动。在集体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为幼儿及家长准备肉馅、饺子皮、汤匙、托盘等,并讲解饺子及冬至的由来。然后,教师可对活动规则进行讲解,让幼儿与自己的家长成为一组,告诉幼儿及家长能够用教师提供的饺子皮最快包完饺子的小组获胜。同时,教师应向幼儿及家长演示饺子的正确包法。在活动开始后,幼儿需要承担包饺子的职责,家长则需要在一旁进行指导与监督。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公布各个小组包饺子所用时长。
实践活动是大部分幼儿园都会采用的一种亲子活动形式。在欢乐的活动氛围中,幼儿会积极地动手操作,之后与家长一同对我国的传统美食进行品尝,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
二、在一日活动中浸润传统文化
(一)融入传统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先辈们的智慧,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拓展视野。教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心理需求讲述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可以推动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可立足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在一日活动中选择对幼儿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并带领幼儿一同对故事内容进行演绎,促使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在一日活动中融入“郑人买履”这个传统故事。该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子,却因为只相信自己提前在家中量好的脚的尺寸而没能买成鞋子。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不应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以免降低生活的质量。教师可在对故事进行改编的基础上,将幼儿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扮演买鞋的人,让另一组扮演卖鞋的人,以保证每一名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同时,为了提升表演的艺术效果,教师在幼儿表演之前还可为幼儿提供传统乐器、服装等多种道具。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活跃表演气氛,让幼儿创编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内容、肢体动作并进行表演。这样,幼儿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进一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介绍琴棋书画,弘扬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极高的学习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幼儿正处于思维与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他们通过琴棋书画可以培养艺术细胞与审美能力。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积极引入有关琴棋书画的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应给幼儿带来过重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而应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修养。
例如,在介绍琴时,教师可带领班级内的幼儿对各种琴类乐器进行认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在开展棋类游戏活动时,教师可带领幼儿一同学习较为简单的五子棋的玩法,并让幼儿每两人为一组进行比赛,让获胜的幼儿再次进行分组比赛,从而选出冠、亚、季军,对其给予嘉奖。而在介绍书画时,教师可为幼儿展示多名书画大师的作品,并对毛笔的握笔方法及如何运用毛笔写字等进行示范与讲解,让幼儿认真地完成书画创作任务。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写得多么工整,或画得多么好看,只要帮助幼儿尽力学、用心学即可。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将幼儿的作品在教室中进行展示,让幼儿进行评价。
在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幼儿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参加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深入了解,陶冶幼儿情操,使其成为文化的弘扬者。
三、在区域活动中融合传统文化
(一)制作剪纸作品,培养操作能力
3到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欲望极为强烈的快速成长阶段,他们喜欢参加具有较强自主性的集体活动,愿意自己动手对作品进行创作,并且在作品完成后,会获得满足感。剪纸是一种源于生活与自然的民间艺术。在幼儿刚开始学习剪纸时,教师需要指导幼儿先对最基本的线条进行学习,再进行剪纸,并逐步加大剪纸的难度。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带领幼儿一同开展手工剪纸活动,既可以激发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又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2]。
例如,首先,教师可提前为幼儿准备颜色多样的纸张、圆头剪刀、彩色蜡笔等多种活动材料。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可为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对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进行欣赏,并问幼儿:“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作品呢?你可以制作出与它一样的作品吗?”然后,教师可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纸及蜡笔自由地进行创作。最后,教师应该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将其粘贴在展示区中。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在新年到来之前运用红色的彩纸剪出象征吉祥的图案,将图案装饰在家中。
剪纸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游戏项目。剪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幼儿充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还可以提高幼儿创造力及审美能力。
(二)利用民间游戏,强化规则意识
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游戏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击鼓传花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游戏,被广泛应用于助兴活动。在许多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击鼓传花是在预热环节十分常见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这个游戏的开展不仅符合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征,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及协作意识,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击鼓传花游戏时,教师可提前准备一面小鼓及用来传递的花球,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围成一个大圆,教师则站在圆心处。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将花球随机放到一个幼儿手中,并用布条蒙住自己的眼睛,敲打自己面前的小鼓。在花球传递过程中,所有幼儿需要遵守以下规则:当鼓声响起时,幼儿需要以顺时针方向将手中的花球传递给旁边的同伴,且只有双手握住花球时才可进行传递;在鼓声停止后,此时手中拿着花球的幼儿需要出列,即兴表演一个节目。在下一轮游戏中,由刚才进行表演的幼儿继续以顺时针方向传递花球。
击鼓传花游戏既可以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敏度,也可以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彰显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
(三)结合戏曲文化,坚定民族自信
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幼儿一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当今的戏曲文化不应仅仅在演员的表演中呈现,还应在基础教育中有所体现。为了快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戏曲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教师可积极开设与戏曲相关的游戏课程,促使幼儿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讲解戏曲中的正面、反面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幼儿善恶分明的良好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观看戏曲的演出视频,在活动区域的墙面上展现一些较为常见的戏曲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关公、武松等。之后,教师为幼儿准备戏曲头饰、服饰等,让幼儿进行自我装扮并开展合作表演。然后,教师让幼儿创作戏曲人物绘画作品,以此对区域活动的环境进行装饰,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感。与此同时,一些幼儿在了解了戏曲文化后会不自觉地对小生、花旦等行当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于是,教师充分挖掘幼儿在此方面的潜能,让幼儿适当地进行符合其心理认知的戏曲表演,如演绎《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故事。在表演活动中,幼儿大多都能主动参与,就连故事中的反面角色也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幼儿甚至可以将金箍棒、九齿钉耙等道具挥舞得十分熟练。
将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戏曲文化进行巧妙结合,可以让幼儿坚定民族自信,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之情,从而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结语
总之,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构建具有指引作用。在大力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幼儿游戏活动中,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幼儿在享受游戏乐趣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幼儿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翟天雯.以幼儿为本,助推班本课程开展[J].家长,2020(3):71-72.
[2]严琼瑶.从幼儿视角构建班本课程的实践分析[J].教师博览,2022(3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