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幼儿生活 融合节日教育
作者: 杨蔼婷【摘要】幼儿的成长既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要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交互动。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成长平台。教师立足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幼儿节日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对知识的需求,还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员角色,需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参与节日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生活;幼儿教育;节日教育
作者简介:杨蔼婷(1991—),女,福建省南安市罗东镇昌财幼儿园。
幼儿节日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平台的教育方式。节日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还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幼儿节日教育可以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感[1]。教师可以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立足幼儿园生活,提高幼儿节日辨析能力
学前教育时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通过提高幼儿的节日辨析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此外,节日辨析能力的提升还能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幼儿参与和体验各种节日活动,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幼儿园生活,开展节日教育,提高幼儿对节日的辨析能力,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节日文化认同感。
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关于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个节日。比如,笔者组织幼儿以“开火车”的方式一一回答图片中的节日名称和主要庆祝方式,并说出推测理由。有幼儿回答说:“第一张图片是春节,因为图片中有红包和爆竹。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人们会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还有吃团圆饭和发红包的习俗。”下一位幼儿接着说:“第二张图片是清明节,因为图片中有人们扫墓和悬挂纸钱的场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悬挂纸钱表达自己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接着,一位幼儿回答:“第三张图片是中秋节,这个节日我们是在幼儿园过的,大家一起吃了圆圆的粽子,还看了龙舟表演。”最后一名幼儿的回答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基于这些错误,笔者巧妙地引导他回忆节日场景,从而帮助幼儿正确辨析不同的传统节日。比如,笔者这样引导:“你们回答得很好,但是第三张图片其实代表的是端午节,而不是中秋节。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在幼儿园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你们还记得吗?”这时,有幼儿踊跃回答说:“我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包粽子,粽子是用叶子包裹的,不是圆形的,而是有很多个角。”还有一位幼儿回答:“我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看了龙舟比赛的直播,吃了粽子;中秋节的时候,在学校里吃了月饼,月饼才是圆圆的。”笔者肯定了幼儿正确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大家回忆得没错,在端午节,我们会包粽子、吃粽子,还会举行赛龙舟的比赛,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方式;而在中秋节,我们会吃月饼。下次当我们看到类似的图片时,要仔细观察,辨别出正确的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和辨析不同的传统节日,幼儿可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产生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幼儿也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增强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立足家庭生活,促进幼儿节日文化理解
家庭是幼儿最初的学习场所,借助家庭生活的经历,幼儿可以建立起对节日文化的初步认识。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借助家庭生活和节日活动,幼儿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凝聚力,形成对节日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教师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幼儿拓宽视野,让幼儿说说自己和家人一起过节的经历,加深幼儿对节日活动的记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意义和庆祝方式。
以重阳节为例,在课堂初始,笔者首先为幼儿简单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意义。其次,笔者将幼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幼儿在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和家人过重阳节的经历。最后,笔者随机让几名幼儿分享节日经历。有幼儿回答说:“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每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会一起去花市挑选漂亮的菊花,然后拿回家插在花瓶里,一起观赏。”还有幼儿分享道:“在重阳节那天,我们全家会一起去登山,因为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我们会选择一个美丽的山景区,一边欣赏秋天的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登上山顶后,我们会坐在一起吃重阳糕,这是一种特别的节日食品,有很多种口味,我最喜欢的是红枣口味的,甜甜的,很好吃。我觉得重阳节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家人,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听完幼儿的回答,笔者表扬了他们,并继续鼓励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重阳节经历。通过分享交流,幼儿们可以相互学习,了解不同家庭在庆祝重阳节时的习俗和传统。教师也可以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通过分享,幼儿既可以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又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结合家庭生活经历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回忆并感受与家人一起筹备、参与和庆祝节日活动的经历,体验团聚、合作和分享的乐趣。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还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家庭生活,开展节日教育,加深幼儿对节日文化的理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社会生活,培养幼儿节日宣传意识
在当今社会,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成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文化传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各种节日文化,幼儿能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习俗,从而培养文化理解能力,这样的教育也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节日宣传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幼儿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课堂中发布了活动任务: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一条简单的宣传标语,并说说你的宣传方法。在一定的思考时间后,一位幼儿踊跃回答道:“我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春节。我设计的宣传标语是‘欢乐春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的宣传方法是通过制作海报和口头宣传来传递信息。我想设计一张生动有趣的海报,上面画着传统的春节元素,如红包、灯笼和舞龙舞狮的场景。在海报上,我会用大字写下宣传标语,并配上一些图文说明,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大家可以通过观看海报,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并对这个节日产生兴趣。”还有幼儿回答道:“我也喜欢春节,我设计的标语是‘欢度春节,烟火人间’,为了宣传春节,我会在小区里向同龄的朋友普及有关春节的知识。”笔者表扬了这两位幼儿的想法,总结说:“你们都选择了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宣传的对象,提出了很好的宣传方法和创意,并设计了吸引人的宣传标语。同时,你们还考虑到了不同的宣传渠道和目标群体,以及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春节。你们的创意和努力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
通过培养幼儿的节日宣传意识,幼儿可以更好地立足社会生活,拓宽视野,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促进情感发展和身心健康。节日是人们快乐、团聚和庆祝的时刻,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幼儿可以收获喜悦和幸福的情感体验,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身心健康会形成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幼儿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立足实践生活,提高幼儿节日参与意愿
节日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立足于实践生活,开展节日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节日参与意愿。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各类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收获成长,提高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临近节日的材料,让幼儿在学校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以腊八节为例,在腊八节前,笔者为幼儿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活动,并准备好了活动材料。首先,笔者给每个幼儿发放了一本关于腊八节的小册子,并为幼儿介绍腊八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庆祝。腊八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平安。在腊八节的早晨,人们会喝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熬煮而成的粥。腊八粥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健康的祈福。”这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背景和意义。在腊八节当天,笔者还组织了一系列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玩“捣腊八粥”的游戏,让幼儿模拟制作腊八粥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组织以腊八节为主题的传统舞蹈表演,让幼儿跳起欢快的舞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结束后,笔者随机询问幼儿的活动感受。有幼儿回答说:“我很喜欢今天的腊八节活动,老师给我们讲了腊八节的故事,我知道了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我也学会了制作腊八粥,虽然只是模拟,但是感觉很有趣;我还参加了舞蹈表演,和小伙伴们一起跳舞,真的很开心。我觉得传统文化很有意思,我还想要多了解一些。”还有幼儿说:“我觉得今天的腊八节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小册子,我知道了腊八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制作腊八粥的游戏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跳舞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我还想学习更多的传统舞蹈。传统文化意味深远,我希望以后还能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通过生活实践,幼儿能够亲身参与各种节日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意义,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参与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借助生活实践,教师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在立足幼儿实践生活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节日参与意愿,帮助幼儿切身体会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总之,节日教育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其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交、语言、认知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在幼儿节日教育中,教师需要立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各种节日主题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意识,从而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桃.立足幼儿当下生活,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教育[J].学前教育,2023(2/3):79-80.
[2]刘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1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