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视角的幼儿体能游戏创设
作者: 谢蒙【摘要】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体能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体能游戏,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体魄,还能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但是,体能游戏比较容易突发危险,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能游戏时,应充分结合安全教育,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又能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安全知识。
【关键词】幼儿;安全;视角;体能;游戏
作者简介:谢蒙(1989—),女,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立发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应该作为核心内容贯穿幼儿教育的始终。安全教育包含安全常识的教学、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规避危险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合理,存在学前教育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割裂的问题。以体能游戏为例,部分幼儿园的体能游戏设计不合理、规则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现象。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幼儿的体能锻炼,忽视了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出发,在设计体能游戏时,加入安全教育元素,以更加安全、有趣、有效地开展体能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有更加强健的体魄和更加全面的安全意识来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开展扮演类体能游戏
扮演类游戏是以各种角色及其产生的交互关系为核心开展的游戏。幼儿处于认识社会的初级阶段,对扮演各类角色、各类职业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发掘体能锻炼与安全教育的融合点,创造性地开展扮演类体能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锻炼体能、增强安全意识。
例如,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主题为“医院之家”的扮演类体能游戏。首先,笔者设置如下情境:深夜里,医生在准备就寝的时候,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需要立即出诊。与此同时,笔者布置好相应的环境,用课桌代替病床,用布娃娃代替病人。其次,笔者提醒幼儿:“‘医院’离这儿不远,小朋友们可以跑步过去。” 以此引导幼儿主动进行体能训练,让他们动起来。笔者根据幼儿的情况,确定跑步的距离;幼儿可以选择从教室外往内跑,也可以选择在教室内绕着课桌跑。再次,笔者提问幼儿:“医生夜间出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呢?请小朋友们分组讨论。”有的幼儿认为,夜间出门要有家人的陪同,这样更安全;有的幼儿认为,要带上手电筒,这样能在夜间照明;有的幼儿认为,要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有的幼儿认为,要保持手机的畅通,随时可以与家人联系。笔者增设这个讨论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关注安全问题。最后,笔者要求幼儿教给“病人”一段康复操,这给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有的幼儿挺胸拔背,做原地踏步,同时两臂前后摆动;有的幼儿做伸展运动,两脚与肩同宽,两手侧上举,掌心相对,抬头45°;有的幼儿做跳跃运动,跳成弓步,即前腿全脚掌着地,后腿前脚掌着地 [1]。
在这个扮演类体能游戏中,幼儿需要自己思考应对紧急情况的安全措施,也需要自己做出相关的体能锻炼动作,有效发展了创造力。另外,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扮演类游戏的优势,为幼儿的体能发展与安全意识的增强创造更多的可能。
二、开展亲子类体能游戏
亲子类游戏能够让家长多方面地了解幼儿的情况。教师组织开展亲子类体能游戏,既能让家长与幼儿一起锻炼,增强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又能让家长与幼儿一起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在“家长开放日”期间,笔者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的亲子活动。笔者在幼儿园内划定区域,设置一些安全隐患,告诉幼儿在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具体是什么隐患,需要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笔者将安全隐患设置在不同的地点,目的是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地寻找。幼儿在与家长折返检查安全隐患的过程中,体能能够得到锻炼;幼儿在与家长交流探讨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安全意识也得到增强。
此外,笔者还设计如下活动环节:幼儿与家长一起检查幼儿园内的安全设施,如消火栓、灭火器、急救箱等。幼儿与家长要了解这些安全设施的作用,掌握其基本的使用方法,还要排查这些安全设施是否存在问题。有的幼儿发现消火栓的门装着两把锁,其中一把明显生锈了,导致门打不开,灭火器拿不出来;有的幼儿发现灭火器的压力指针在红色区域;有的幼儿发现急救箱的药品过期变质。在此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和身体都得到充分锻炼,对安全的理解也有所加深。
通过亲子类体能游戏,幼儿能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优良品质,能够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此同时,幼儿与父母一起参与游戏,能够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信任。
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参加游戏、体验快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发展自我。部分幼儿不喜欢锻炼,更喜欢待在教室里。因此,教师需要借助此类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动起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急救类体能游戏
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部分幼儿会束手无措。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决定的。作为教师,需要有效引导幼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为了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急救类体能游戏。在急救类体能游戏中,幼儿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与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笔者准备一组卡片,卡片上绘制有不同的紧急情况和对应的应对措施,如心脏骤停、烫伤、呼吸困难、溺水、触电等。笔者引导幼儿匹配对应的卡片,并模拟不同紧急情况的情境,从中学习不同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例如,当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时,可以先拨打医院的电话,再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在模拟情境中,笔者引导幼儿学习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首先,笔者指导幼儿确定心脏按压的部位,即两乳头中间;其次,笔者指导幼儿五指外展,右手与左手锁住,用力按压;再次,笔者告诉幼儿心脏按压的频率是一百至一百二十次每分钟,按压深度为五至六厘米,且按压过程不能中断,可以一边按压一边数数,控制按压的速率;最后,笔者鼓励幼儿自主尝试,模拟心肺复苏的过程。幼儿模拟心肺复苏的过程就是进行体能锻炼的过程,心肺复苏对幼儿的手臂、胸部以及核心肌肉的锻炼有所帮助。在此游戏中,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这既能提高幼儿的急救能力,又能让幼儿的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又如,当遇到烫伤的情况时,应该用干净的、流动的冷水对创面冲洗片刻,流动的水可以降低烫伤处的温度。在冲洗的过程中,要脱掉烫伤处的衣物,或者用剪刀剪开衣物,但不要伤到皮肤或弄破水泡,以免加大创面。如果烫伤的情况比较严重,要尽快去附近的医院就医,避免耽误治疗时机。笔者让幼儿模拟将烫伤者送往医院的情境,锻炼幼儿的耐力和持久力,提高幼儿的心肺功能。
通过急救类体能游戏,幼儿能够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这些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多组织类似的体能游戏,增加幼儿锻炼的机会,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丰富幼儿锻炼的内容,以此加深幼儿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应急应变能力。
四、开展交通安全类体能游戏
交通安全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交通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出行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有机结合体能游戏与交通安全教育,既突出游戏的趣味性,又激发幼儿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笔者以道路交通信号灯为道具,设置简单的分时段奔跑游戏。笔者在操场上放置红绿灯装置,并引导幼儿在绿灯时奔跑,在红灯时停下。游戏一开始,有的幼儿可能记不清规则,但是经过多次奔跑,幼儿能够深刻认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2]。
又如,笔者设计打卡接力赛游戏,将游戏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站点,在每个站点上放置多个交通标志,如停车标志、人行横道标志、转弯标志等。游戏开始前,笔者向幼儿介绍不同站点的交通标志含义和对应的游戏动作。如果某个站点放置了停车标志,幼儿就需要在此站点停下,并做一次原地跳跃或踏步的动作;如果某个站点放置了人行横道标志,幼儿就要在此站点模拟过马路的动作。当笔者发出起跑信号后,小组成员按顺序进行接力。每个幼儿跑到指定站点后,需要根据交通标志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幼儿完成动作后,将接力棒或标志传递给下一个小组成员,后者继续跑向下一个站点。笔者在游戏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动作,并给予幼儿正向的评价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接力赛形式,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并熟悉各种交通标志,加深对交通标志的理解和记忆,树立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幼儿能够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跑步技能。
可见,交通安全类体能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交通规则,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运动技能。
五、开展心理安全类体能游戏
心理安全同样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心理安全指的是幼儿处于安全、自信、被尊重和被接受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幼儿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并从中学习,同时能够保持正面的心态。
保障幼儿的心理安全是教师在开展体能游戏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开展心理安全类体能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游戏难度,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难度。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幼儿逐步适应和掌握新的技能,防止幼儿因为遇到困难而感到挫败和无助[3]。
例如,笔者组织幼儿开展障碍跑游戏,通过调节障碍物的多少、高低、大小以及跑步里程的长短等多种因素来保障幼儿的心理安全。笔者从低到高逐渐增加障碍物的高度,可以使幼儿逐渐适应和应对高度挑战;从窄到宽设置不同宽度和间距的障碍物,可以使幼儿逐步掌握跳跃的技巧和判断距离的能力;从短到长逐渐增加跑步的里程,可以使幼儿逐渐提高跑步的耐力和速度;将不同类型的障碍物组合起来,创造多种难度的障碍物组合,可以使幼儿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当幼儿通过一个障碍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幼儿挑战失败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从头再来。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动力,使其更有信心面对新的挑战。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能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身体安全,但幼儿的心理安全同样重要。通过心理安全类体能游戏,幼儿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水平,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游戏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游戏的难度,以确保幼儿能够在适当的挑战中取得进步并获得心理安全感。
结语
安全与游戏并不冲突,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能游戏时,既要考虑游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又要关注幼儿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设计丰富的体能游戏;另外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幼儿在锻炼身体、享受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地强化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赵淑娟.立足体能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75-76.
[2]武晓琴.幼儿园安全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3(5):70-71.
[3]李嫄.幼儿户外自然教育中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名师在线,2023(1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