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守元

【摘要】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内容简练、形式灵活的微课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优化课程教学的手段,转变学生对心理课程的看法,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还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知识巩固与课程评价,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从微课授课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设计入学微课、故事微课、话题微课、生活微课、个性微课,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微课;心理健康;初中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对此,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加深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消除不良的学习情绪,扎实掌握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各种心理学技能,从而真正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微课概述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是由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检测、教学反馈等共同组成的一种半结构化、信息化、主题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课程教学视频,教师需要将学科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动态形式呈现在简短的视频中,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教材知识点,掌握学科相关技能。教师可以利用个性微课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微课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教学引导作用。

(二)微课的特点

首先,教学微课的时长较短。微课时长通常在5到8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更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其次,教学微课内容精练。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要突出学科关键知识点,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再次,教学微课便于传播。微课视频的总容量通常较小,而且格式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在各种网络环境或网络平台中观看,以及下载到各种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式学习。最后,教学微课的针对性更强。在微课中,教师需要集中讲解学科单元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透彻理解所学知识。

二、微课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将枯燥单调的文字性、理论性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音画,从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提高其主动探知的积极性。另外,微课短小精练的特点也符合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能够快速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他们对视频内容的深度思考和深入分析,使其更加透彻地理解心理学知识,产生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复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三、微课应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巧用入学微课,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环境通常有一定的防备心理,很难快速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而这种心理也将影响其课程学习最终质量。对此,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观看生动有趣的入学微课视频,熟悉校园环境和学校教师,更快适应新环境,从而转变自身的学习态度,为高效学习心理健康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展示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人际关系,学习在新环境中与同学建立联系的方法,促使他们更快地结交新朋友,增强互助意识[1]。

例如,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初期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制作熟悉校园、了解教师、结交朋友三个微课教学视频。在“熟悉校园”微课中,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学校教学楼的内部结构,辨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教学楼每层分别是哪个年级,辨清各学科教研室的位置。另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心理咨询室、学校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重要场所的位置。教师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当前所处的环境,熟悉学校。在“了解教师”微课中,学生可以看到各学科教师的趣味介绍视频。比如,心理健康教师展示了猜纸牌游戏,音乐教师用唱歌的方式介绍自己,体育教师展示了一段花式篮球,语文教师设计了几个猜字谜语,数学教师展示了一幅用图形和公式组成的画作,等等。学生通过观看这一微课视频,能够加深对各学科教师的了解,有效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观看“结交朋友”微课视频,能够了解师生、同学、家人、朋友几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知道与陌生同龄人的正确相处方式,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掌握有效的朋友结交技巧,意识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提高互助学习的意识。

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微课开展入学心理教育,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周围人、事、物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环境,又能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课程学习态度。

(二)利用多元微课,提高课程学习质量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微课、话题微课、生活微课等主题微课引发学生对知识、自身、生活的深度思考,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设计故事微课,引发学生深思

心理健康课程包含较多理论性知识,为了消除这部分知识的枯燥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心理学理论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故事微课探知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寻找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将其与动画相结合,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播放故事微课,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2]。

例如,教师在讲述与“团结”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时,可以将历史故事制作成教学微课,开展活动。教师可以将唐朝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共同平息安史叛乱的故事加入微课视频中。唐玄宗统治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同为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部将,此时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在日常生活中也互不来往。安禄山叛乱之后,郭子仪升任为朔方节度使,领兵抵御此次叛乱,而李光弼则成为郭子仪的部将。在一次出征过程中,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报复自己,于是主动请求郭子仪处置自己,放过妻儿。而郭子仪没等李光弼说完便抱住他,并表示在国家危急之时,应当同心协力,摒弃个人恩怨,共同对抗敌人。此后,两个人同心协力,共同平息了安史之乱,守护了国家安宁。教师播放这段故事视频,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从史实中感悟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班集体意识。教师通过设计故事微课,既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学的生动性,又能借此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强化他们的学习感悟,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

2.设计话题微课,引发深度讨论

心理健康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交流的意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开展话题微课探讨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制作话题微课,激发他们沟通讨论的兴趣,使其在互动交流、观点辨析中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探讨科学的问题解决思路,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质量[3]。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初中阶段应当更加重视理论学习还是更加注重技能锻炼”这一话题制作教学微课视频,加入不同年龄段的被采访者对此话题的观点,如小学生认为学习课本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认为学生应当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发展,工作者则认为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要。教师利用这一话题微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交流探讨的积极性,使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发表个人看法,在辩论和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点,找到理论与技能之间的平衡点,掌握更为合理的综合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开展话题微课教学活动,既可以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又能加深学生对话题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

3.设计生活微课,引发情感共鸣

要想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同理心,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他人,从而变得更加宽容,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微课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展示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和态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和研究不同行为或态度的出发点,让他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真正理解这些行为。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拓展学生观察事件、认识事件的思路,培养其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其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能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各种事件[4]。

例如,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小事制作成教学微课视频,让学生从事件中每个人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感受这件事对不同人的不同影响和不同意义,认清事件的本质,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加清楚地认识他人的所做所想,并与之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理解他人的行为,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比如,在生活微课中,学生可以看到某一矛盾事件的全过程,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看到与事件相关人员的面部表情变化及其行为举止。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分镜头,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知道矛盾是因为误会产生的,同时学会从视频人物视角出发,分析误会产生的原因,自觉寻找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另外,在沉浸式生活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在换位思考的同时,尝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明白有些错误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从而真正转变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使他们变得更加宽容。

(三)运用个性微课,提升课后复习效果

受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水平和学习观念有一定的差异,他们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性格,学到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对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巩固环节,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利用个性微课开展复习活动,让学生观看适合自己的复习微课视频,完成相应的复习任务,从而提升知识巩固的效果[5]。

例如,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让他们对未来生活产生期待,能够为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个性微课创设“制订未来规划书”复习任务。在制作个性微课之前,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钢琴,其未来目标是成为钢琴家;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篮球,其梦想是挺进NBA;有的学生喜欢数学,希望未来可以从事与数学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有的学生喜欢历史文物,希望能够从事考古工作;还有的学生对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其目标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教师需要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在互联网中寻找与之相关的职业介绍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加深对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的了解,知道从事某职业需要具备的技能以及应当掌握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微课内容制订未来规划书,确定总目标和每个阶段的小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完成个性微课复习任务,学生既可以拓宽自身的视野,加深对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的了解,又能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努力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转变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印象,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开展信息化授课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动态画面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使其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数据,2022(12):127-129.

[2]方垚尧.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2(32):33-35.

[3]王旭莲.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73-75.

[4]徐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品位·经典,2022(19):98-100.

[5]蔡丽满.基于微课的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论述[J].名师在线,2021(20):91-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