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张永建【摘要】文章以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议为优化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锚点,探讨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将篆刻艺术合理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方法策略,旨在通过美术课程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实践,更好地发掘与突出初中美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价值,全面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篆刻艺术;美术;初中;教学
篆刻艺术是一种将篆体文字雕刻于金属、象牙、玉石、犀角等材料上的传统艺术,其以印章为特定的表现形式,高度融合了书法的形体美与雕刻的艺术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以美育人备受重视的今天,教师将篆刻艺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不仅有利于丰富美术课程的教育内涵和开发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品位以及审美能力。
一、介绍篆刻名家事迹,丰富课程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篆刻名家在推动篆刻艺术发展与进步上起着极为突出与关键的作用[1]。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开展篆刻艺术与美术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时,可以积极向学生介绍篆刻名家的事迹。教师以篆刻名家优秀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层面上的教育,可以在丰富初中美术课程内涵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篆刻艺术、传承篆刻艺术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在教学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时,笔者聚焦于此课的艺术启蒙性质,以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与热情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篆刻名家的事迹。例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闲章“七品官耳”“富贵非我愿”“直心道肠”表现出自己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恶社会不平的人生态度;清代篆刻家高凤翰,因生病导致右手残疾,但在病后仍坚持用左手写字、作画以及刻印;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幼年时因家中贫困而失学,以卖艺为生负担全家八九人的生活,但其忙里偷闲,四处走访,遍览南京梅家古籍与金石文字,成为一代篆刻名家;木匠出身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学习篆刻,苦练基本功,最终在篆刻艺术上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现代篆刻艺术家孔黎翔在八岁时不幸遭遇电击失去双臂,但他没有因肢体的残缺而自暴自弃,他历尽艰辛学习篆刻艺术,用双脚创作出精美的篆刻作品……
由此一来,学生便会通过仔细聆听笔者讲述的篆刻名家事迹激发了解篆刻艺术的兴趣与欲望。在此之后,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提问:“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了解我国篆刻名家的相关事迹,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善于将美融入生活,善于以美装点生活。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说出‘美术’是什么吗?篆刻艺术可以归于哪种美术领域呢?”这时候,学生深度探索美术学科内涵的兴趣被激活。
笔者抓住教学契机,带领学生广泛欣赏美术作品,并引领学生从存在形态与用途两个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分类。学生认识到,绘画是在平面上绘制形象的艺术;雕塑是在立体物体上进行造型的艺术;工艺艺术是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设计艺术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艺术;建筑艺术是布置建筑物平面、装饰建筑物内外空间的综合性艺术。
二、讲述篆刻艺术发展历史,充实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篆刻艺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周玺”时代。从古至今,篆刻艺术经历了一个由实用性艺术到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转化过程[2]。由此可见,篆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篆刻艺术与美术课程教学融合的实践时,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美术学习活动,在丰富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发挥美术学科育人作用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欣赏《泼墨仙人图》《双鸡图》《兰竹册》《墨荷图》等中国水墨画作品,以作品中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落款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与篆刻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首先,笔者从中国画的用墨技法与特殊表现形式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鉴赏《泼墨仙人图》《双鸡图》《兰竹册》《墨荷图》四幅中国水墨画作品,让学生在对比赏析的过程中,了解《泼墨仙人图》简洁的笔触与淋漓的墨色;《双鸡图》用笔的痕迹与用墨的方法;《兰竹册》运笔的疾徐、转折、收放;《墨荷图》的浓墨淡彩。由此,学生对中国画的笔、墨、水关系形成了较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美术鉴赏水平与审美感知能力。
其次,笔者向学生提问:“这四幅中国水墨画作品有哪些共性与差异?”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更为细致地赏析作品、感受其中墨彩墨色的独特魅力。学生总结归纳中国水墨画的共性,发现款识是中国水墨画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立足于此,引导学生探索画作中落款的作用并追溯我国篆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学生通过探索,认识了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篆刻艺术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之间的关联性,拓宽了学习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
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广泛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归纳整合现代篆刻艺术与古代篆刻艺术的异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篆刻艺术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共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主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以水墨画作品中画家的落款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与篆刻艺术有关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如此,不但能够充实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发挥初中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时,对美术学科的价值与内涵形成新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
三、鉴赏名家篆刻艺术作品,开发课程价值,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欣赏与评述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知识、提升审美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同样也是学生进行美术表现、美术创造以及美术探索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3]。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入篆刻艺术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鉴赏名家篆刻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评述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一课时,笔者利用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补充立体感与形象性更强的名家篆刻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与评述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篆刻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评述技能。
首先,笔者用微课为学生呈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并运用微课的放大功能将其中“坐”“丝”“乐”“慨”四个字与二十个无一雷同、各具神采的“之”字更为清晰与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尝试从神采意蕴、章法结构与用笔特征三个角度欣赏、评述《兰亭序》这一书法作品[4]。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尚有欠缺,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以正确评述这一书法作品的问题。此时,笔者将名家篆刻艺术作品的图片资源呈现在学生眼前,启发学生发现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共性,并由此开展“溯流求源,返璞归真”的美术欣赏评述活动。
其次,在引导学生从溯流求源入手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时,笔者为学生呈现各式各样的汉印,如“皇后之玺”“将军长史”“汉室文园宰”“广汉大将军章”“上官建印”“中私府长李封字君游”“曲革”“常骑”等。学生通过广泛欣赏各种汉印的艺术风格与表现特征,了解篆刻艺术深远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在引导学生从返璞归真的角度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与篆刻艺术有关的书籍,并将《篆刻学》《汉印精品赏析》等书籍的内容以节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水平。学生认识到在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时,不仅要从篆刻艺术作品的技法、章法与刀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还要借鉴欣赏其他艺术形式的方法。由此一来,学生便会通过广泛欣赏与评述篆刻艺术作品,把握欣赏与评述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传授篆刻艺术创作技法,增强课程实效,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篆法、章法与刀法是构成篆刻艺术作品的三大基础条件,也是创作篆刻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三种关键技法[5]。由此可见,篆刻艺术作品的创作相较于一般绘画类、雕刻类艺术作品,更能锻炼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与创意实践能力。鉴于此,教师在开展篆刻艺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教学实践时,便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传授学生基础的篆刻艺术创作技法,并组织学生自主创作篆刻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例如,笔者以“设计专属印章”的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创作篆刻艺术作品的实践活动。首先,笔者结合具体的篆刻艺术作品,向学生介绍玉石、金属、象牙、犀角等篆刻材料。其次,笔者向学生传授篆法、刀法、章法等技法。再次,笔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工具进行创意设计与篆刻创作。最后,有的学生用萝卜、蔬菜为原料篆刻个性印章;有的学生将废弃塑料、废弃木材利用起来,用篆刻艺术化腐朽为神奇……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地动脑设计、动手创作,由此激发了创作潜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篆刻艺术是一种将中国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与材料自然之美融为一体的表现性艺术形式。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篆刻名家事迹、讲述篆刻艺术发展历史、欣赏评述名家篆刻艺术作品、传授篆刻艺术创作技法等方式,将篆刻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有效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感悟与体验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得到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兵,唐冰华.涉陶篆刻图像的缘起、发展与文化意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39(6):15-21.
[2]方维力.简析篆刻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研究及应用[J].知识文库,2022(17):148-150.
[3]王丽.篆刻艺术“融·创”课堂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2(25):77-78.
[4]余芳.中小学美术课堂开展篆刻特色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2(14):173-175.
[5]严婧.方寸之间绽放民族文化:篆刻艺术进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