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育融合“活教育”思想的研究

作者: 郝方瑞

【摘要】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将“活教育”思想融入幼儿教育中,捕捉教学契机,创新教学策略。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秉持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的教学原则;聚焦合作理论,捕捉幼儿自主练习时、团队互动时、反馈信息时的教学时机;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思想,创新情境创设、材料投放等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活教育”思想;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幼儿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生喜欢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到了游戏的重要性,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基于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路,优化课程设计[1]。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一、基于心理特点,秉持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原则

(一)开放性,拓展切入视角

“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活的,教育者必须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指南》提出教师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分析幼儿的学情,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开放性,要求教师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不同的领域入手,设计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如结合健康领域,设计和跑、跳、爬有关的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语言领域,安排阅读绘本、讲故事等趣味性活动;结合社会领域,安排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让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结合科学领域,组织自然观察和科学小实验等活动;结合艺术领域,让幼儿自编歌词、设计舞蹈、编演小品等。

(二)兼容性,渗透融合理念

《指南》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理论知识。在“活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基于兼容性原则,将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促进幼儿全方位成长。如在开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中进行跑步、踢球等游戏,渗透健康教育;在休息的时候,则可以融入语言教育,让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还可以融入艺术课程,组织幼儿参与写生、制作花卉书签等活动。

(三)共享性,碰撞思维火花

“活教育”思想认为教师要开展分组学习,让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优化课程游戏化设计,体现共享性原则。游戏课程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游戏准备中的共享性。幼儿要结成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共同制订游戏规则,选择游戏材料,合理分配各种材料。第二个方面是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共享性。当幼儿发生分歧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互动讨论,让他们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共享性原则设计游戏课程能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学习能力。

二、聚焦合作理论,捕捉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时机

(一)自主练习时,搭建支架

“活教育”思想认为师生需要共同生活,教学相长。而“死教育”则是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儿童,是缺乏合作性的教育。因此,教师需基于合作理论,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展开教学,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中,教师也要聚焦合作理论,捕捉师幼合作的良好契机,优化教学环节,适当融入游戏活动,进而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构筑“活教育”的课堂。教师可以选择在幼儿自主练习的时候,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用游戏辅助他们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在设计阅读和语言类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先阅读绘本,然后再进行互动交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幼儿在阅读时无法抓住重点,在讲述中也不能把握住要点。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辅助阅读的支架,通过“数人物、看周边、猜故事”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数人物、看周边、猜故事”一系列活动中,幼儿首先要观察绘本中的人物,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该人物就是主人公;其次,幼儿要观察主要人物的身边有哪些人物,并尝试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幼儿要结合人物关系,猜测故事后续会发生什么。在幼儿讲述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图画大纲”这个支架,让幼儿根据故事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画出若干张图画,记录绘本的大致内容,在讲述的时候看图说话,这样能使幼儿的讲述更有条理性。

在幼儿自主练习时,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活动情况,找到幼儿的问题所在,然后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架。这样能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让游戏和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课程游戏化的特点[2]。

(二)团队互动时,监控细节

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这是“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游戏化设计的时候,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团队互动时的具体情况,监控细节,并根据团队活动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够提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效果。

课程游戏可以分为游戏设计和策划、游戏活动和解密、游戏总结和反思三个阶段。教师要监控每一个阶段的活动细节,并对幼儿进行理性引导。在课程游戏设计和策划阶段,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交流,讨论游戏规则和方案,设计的游戏方案要尽可能地满足绝大多数同伴的想法;对于无法满足游戏需求的幼儿,教师要观察他们是否有不良情绪,并及时进行宽慰,让他们懂得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在游戏活动和解密阶段,幼儿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幼儿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同伴的关爱。在游戏总结和反思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思考:自己是否积极融入了游戏中,是否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如有一名幼儿发现自己在参与“我的饭店”角色扮演游戏时,只顾着玩耍,忘记了作为“厨师”要制作“顾客”的订单。这导致扮演“顾客”的同伴对自己不满,险些争吵起来。他认为自己以后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

团体活动是课程游戏化设计的重点。教师要基于合作理论,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把握良好的教育时机,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幼儿学会更好地和他人沟通交流。

(三)反馈信息时,意义建构

“活教育”主张要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死教育”。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调动五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积极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把握好信息反馈阶段,引导幼儿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反馈阶段可以分成回忆信息、重组信息、得到答案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将反馈信息阶段放在整个游戏课程的最后,也可以融入游戏的每一个部分。如在开展创意美术课程“美丽的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互动交流,让幼儿回忆自己在花园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花。教师要引导幼儿从视觉入手,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从嗅觉入手,闻一闻花朵的气味;从听觉入手,聆听花瓣落地、昆虫飞舞的声音;从触觉入手,感受花瓣、叶片的触感。在重组信息环节,幼儿要思考有哪些信息可以融入美术创作中,以什么方式融入。如有一名幼儿提出可以绘制“闻花的少年”,以此体现花朵的气味芬芳。在进行构思后,幼儿需要参与到自主创作中,并完成自己的创作。最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这种五官体验法能否应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游戏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在反馈信息的时候,教师要唤醒幼儿的感官回忆,并将感官回忆与感官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遵循指南精神,创新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一)组合感官,活跃游戏气氛

“活教育”思想认为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因此,课程游戏化设计也要优化具体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到“做”中,通过“做”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要遵循《指南》的思想,创新设计教学策略,让幼儿组合运用多种感官,充分调动游戏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和具体游戏这两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利用多元感官感知即将学习的事物,获得信息。例如,在开展“水墨画”课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展示各种水墨画作品和绘画工具,让幼儿通过观察、抚摸、嗅闻等方式了解水墨画。通过多元感知,幼儿认识到水墨画一般以黑白色调为主,墨汁给人浓厚的感觉,带有一丝墨香,宣纸则给人绵密的感觉。在具体游戏的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各种感官设计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可设计“手指水墨画”的游戏,要求幼儿用指尖、手掌、手掌外缘等不同的部位蘸取墨汁,在宣纸上作画。这能调动幼儿的触觉和视觉感官,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水墨画图案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设计“吹画”游戏,让幼儿将墨汁倒在纸张上,吹动墨汁,使墨汁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并发挥想象,说说自己吹的是什么图案。

《指南》认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调动幼儿的多元感官,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幼儿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有助于他们学会整合归纳,提升知识建构能力。

(二)创设情境,理解游戏内涵

情境创设是一种能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将他们引入游戏情境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教授和社会生活有关的课程时,适当的情境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内涵,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开展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创设社会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这样能帮助幼儿了解待人接物的具体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此类游戏的内涵。部分幼儿性格多变,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此常常出现和他人争吵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忆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并还原抢座争吵、插队争吵、碰撞争吵等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思考自己如果不控制情绪的话,可能会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以及如何友善地待人接物,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通过情境演绎,幼儿认识到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谦虚、谦让,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承认错误,在自己有理的时候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这样的游戏课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

《指南》认为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自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这比直接灌输的效果更好,有助于幼儿深入了解角色扮演类游戏的内涵。

(三)投放材料,提升游戏效果

教师要基于幼儿喜欢游戏的这一特点,合理投放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提升游戏效果。

比如,在设计“我的小房子”建构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投放材料,唤醒幼儿的热情。首先,教师可以投放一些高结构材料,如各种积木,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合理分配材料,确保所有的幼儿都有材料可用。其次,教师可以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如沙土、橡皮泥、石子等,让幼儿灵活思考,将这些材料和高结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建构房屋。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寻找矿泉水瓶、杂志、报纸、包装盒、牛奶盒等废旧物品,进行废物利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从被动了解材料转变为主动搜索材料,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也多了一些奇思妙想。如有一名幼儿提出可以在牛奶盒上穿洞,插入钢丝,然后配上硬纸板剪裁成的圆形“车轮”,这样就形成了一辆小车。

《指南》中提到,教师要“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这样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构筑“活教育”课堂。

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重视课程游戏化的设计,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重体现学习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活教育”思想,能构筑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幼儿课堂,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一波.课程游戏化视角下的幼儿建构游戏创新思路[J].教育界,2022(31):110-112.

[2]孙晋玲.多元整合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J].教师博览,2023(21):76-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