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探析
作者: 林昭君【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今天,我们重视彰显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的重要性,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关于自由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的五个主要表现,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在一些矛盾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学生要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也要求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个性是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它使每个人呈现出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师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就是要不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最大限度地满足,这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其中的重要理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个性发展的理论、关于自由发展的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由此可知,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如果没有人类个体的存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法探究人类个性的问题。马克思还认为:“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由此得知,人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是动态、开放的并呈现出一种发展态势的。人的个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会随着人类自身与社会关系的不断改善而变化。能够实现个性发展的人,是在现实中生活的活生生的人,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处在空中楼阁的人。只有理解和掌握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更深刻透彻地研究人的个性发展。
(二)关于个性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认为:“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由此可知,自我实现是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目标。个性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坚苦、奋发、勇敢、团结、同心等都属于人的个性[2]。从哲学伦理的角度来看,个性是人的价值和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三)关于自由发展的理论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发展的理论的根本指向。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每一个人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工作和生活,不再受制于自发的分工,每一个人才能作为生活的主体自觉、自主地生活。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果某种不能控制、驾驭的强制力量统治着人,那么这种力量就会压迫着人,使人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得不被限制在特殊的领域内活动,这样,“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不具备现实基础,人的个性就会缺乏实际的内涵;要想使现实的个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的发展,就要破除不合理“分工”、扬弃“私有制关系”、消灭“虚幻的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价值,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能不能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实践中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应合乎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发展呈现出正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的自觉性发展,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价值,形成明确的目标,在发展时能够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个体的自主性发展,使个体做到自由、自控、自强,能够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合理的调控和客观的评价;促进个体的能动性发展,使个体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活动目的,并提升个体改造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体的创造性发展,激发个体创新的欲望,培养个体创新的思维,锻炼个体创新的意志;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使个体的独特性和共同性两方面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一)促进个体的自觉性发展
“自觉性”中的“觉”一是指“觉醒”,即个体对自身所处的地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所领悟和感知;二是指“觉察”,即个体对自身行动的目的及意义形成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三是指“觉悟”,即个体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实现活动的目的。
自觉性发展是个性发展和作为主体的人自由活动的重要前提。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具备自觉性才有自由活动的能力,也才有实现个性发展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自觉性发展,首先,有助于个体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个体发展个性不可或缺的因素。个体自主意识水平越高,那么他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性就越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个体在实践中加深对主体需要、主体能力的认识。其次,有助于个体树立合理的行动目标,明确行动的意义。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个体都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个体的行动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等方法,引导个体树立并明确行动目标。最后,有助于个体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在行动中不盲目、不急躁、不跃进。
(二)促进个体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是指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因素的控制和左右,个体能够自由、独立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并付诸理智的行动。换句话说,自主性要求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自控、自强。自主意识是自主性的基本表现。在实践这类对象性的活动中,个体具有自主意识,就意味着主体不再受客体的束缚,不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而处于自主状态,成为活动的发起者、调控者。
自主性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个体只有处于自由状态、通过自控、依靠自强,才能实现自身个性的发展。个体自主性发展的程度越高、自主意识越强,那么个性就会发展得越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自主性发展,目标是让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行动且变得自觉,帮助个体形成自主意识,使个体摆脱种种束缚,处于自由、和谐的生命状态。个体具备自主意识之后,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的内在世界。这种认识主要表现为个体能够进行自我认知、调控和评价。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自主性发展,就是让个体做到正确地自我认知、合理地自我调控和客观地自我评价。
(三)促进个体的能动性发展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类具有能动性。能动性表现在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积极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能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改造。
只有积极发挥能动性,才可以促进个体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独特性,使个体具备区别于他人的唯一的特性。因此,个体发展个性的内在源泉是能动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能动性发展,需要增强个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道:“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人们要在这些约束下进行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能动性发展,还需要提升个体改造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个体”指的是“现实中的实现了自由的个人”。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4]可见,只有发挥能动性,摆脱“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实现个人的自由,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四)促进个体的创造性发展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个性的形成需要人不断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实现自我发展。
创造性发展是个体发展个性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性,才会避免进行重复性的活动,才会使个体呈现出独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的创造性发展的同时,发挥着以下作用。第一,有利于激发个体创新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个体的需要,并能结合个体的不同需要,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个体进行创造的积极性。个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同时改造自身,不断发展个性的。
第二,有利于培养个体创新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倡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设疑、多提问,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独出己见、坚持己见。
第三,有利于锻炼个体创新的意志。创造性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个体是否具有顽强的创新意志,是决定他能否登上成功之巅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多参与各种创新的活动,在创新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增强意志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精神引领和示范作用,促使学生经常用榜样的事迹、名言及格言审视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引导学生加强对创新意志的自我锻炼。
(五)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和谐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和谐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差异,因为个体之间毫无差异是一种机械和死板的表现,这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和谐。
和谐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归宿。和谐发展是不同事物相互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既尊重差异性的发展,也包容独特性的发展。发展个性需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不过这种独特性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个性的发展是以个体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和谐关系为落脚点的,是以两者处于和谐状态为前提的。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促使个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个体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此外,个体的个性发展与个体潜能的充分挖掘、释放密不可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潜能蕴藏在人体内,是个体潜在的发展倾向。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5]高尚的志向、坚定的信念会使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人的潜能开发。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想法,那么在遭遇挫折时情绪起伏和意志动摇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这样,开发出的潜能会非常有限,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