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作者: 罗志山
【摘要】教师可以通过将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文章分析了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据此探讨教师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科学融合;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罗志山(1966 —),男,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角斜镇老坝港初级中学。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数学学科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这不仅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进行在线练习并及时为其答疑解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巩固。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数学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可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后,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打造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机会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数学建模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进行自主探索和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与同学交流,了解同学的想法,讨论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1]。
(三)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仅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将数学概念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实现有效学习和巩固。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在线练习,获得即时的评价和反馈,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可见,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2]。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化的预习指导
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为了兼顾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线上直播课、线上学习平台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资源,以完成预习任务[3]。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轴对称”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有关轴对称的微课,介绍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点的物体,如家具、建筑等,并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讲解。教师需要确保微课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这样学生会更愿意在课前认真观看微课。在课前,教师需要将微课分享给学生,提醒学生观看微课。为了辅助学生预习,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预习问题或任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轴对称的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与教师的互动会更加高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认知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介绍数学知识,使数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给学生带来有趣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平移”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平移的例子。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平移使物体的什么发生变化了吗?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平移呢?物体的哪些特点在平移过程中保持不变呢?”在观察和思考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平移这一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层次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不那么枯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的教学评价
为了提高日常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还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以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仅仅依靠成绩,对教学质量优劣的判断也更多基于学生整体成绩的高低,然而这样的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学生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没能很好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日常学习。
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勾股定理”一章时,教师可以使用在线测验或交互式学习工具,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测试,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屏幕共享技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或者学生解题的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实时评价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学生也会对学习数学知识更有信心。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及时地进行分析、提供反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思路,顺利掌握数学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和讨论
在线协作工具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参与讨论,实现远程学习。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分享和合作,教师可以据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地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想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笔者以下面这道例题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讨论。
【例题】
如图1所示,一艘船由港 A 沿北偏东65°方向航行30 千米至港 B ,然后再沿北偏西40°方向航行至港C,港 C 在港 A 北偏东20°方向,则 A 、 C 两港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教师可先选择合适的在线协作工具,创建一个共享文档,再鼓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通过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此后,教师可以在共享文档里分享题目,提醒学生他们讨论的目标是计算出A和C两港之间的距离。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讨论,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监督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合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利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数学素养,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交流和学习,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会加深,他们会形成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具体化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所学的知识,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这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深。同时,制作思维导图的任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绘制和分享思维导图,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及时提供反馈,指导学生适当改进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和深层次思维发展。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圆”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绘图软件绘制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例如问学生:“你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么理解的呢?你能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如何解决这些困惑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和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掌握有效学习技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绘制、完善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认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要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注重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完善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启发性问题、实践性任务,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模式,驱动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35-37.
[2]郑秋月.恰当融入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以“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2):59-61.
[3]赵国阳,王文君.科学整合 有效提升:探究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J].学周刊,2023(2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