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

作者: 旦知加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愈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培养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在留白处进行“补白”,以此完成学习目标。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语文学科的属性和特点,寻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或教学环节中的“留白点”,采用多样化的留白方法与技巧,为学生创造开放式、自主性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留白技巧;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旦知加(1978—),男,甘肃省卓尼县尼巴九年制学校。

留白,又称为布白、空白,源于美术理论,后被引入教育领域中。教学中的留白,指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这与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相吻合,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学生和教学层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技巧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从教学环节和文本解读两个角度探究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以期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技巧的重要价值

(一)学生层面: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留白技巧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教学中留白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性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其次,在语文教学中留白可以让学生纵深化探索和解读语文知识,得出个性化的见解。最后,在语文教学中留白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探索的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多项能力[1]。

(二)教学层面: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创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技巧,教师需要抓住启发学生思维的契机,和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互动,从而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另外,留白技巧的有效运用要建立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之上。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递语文知识,还要不遗余力地彰显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引导学生挖掘语文课程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美、语言美等,从而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

(一)基于教学环节的留白

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准确解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精心设计留白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在导入环节留白

导入环节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质疑思维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以留白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拉近他们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关联新旧知识,并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悬念的驱动下,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此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教师围绕“托物言志”这一核心概念,将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一棵小桃树》两篇课文作为留白的素材,据此制作演示文档(如图1所示),优化课堂导语。

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对《爱莲说》和《一棵小桃树》这两篇课文的阅读和学习经历,进一步总结两者的写作手法、体裁和题材特点,由此发现三篇课文的共通之处,即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课堂导入环节的留白,学生在已知经验的驱动下展开了新课的学习,将精心挑选和提炼的信息迁移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新课知识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3]。

2.在提问环节留白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是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增强学生高阶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提出有价值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提问环节留白,教师需要依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并为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深度学习预留广阔的空间[4]。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教师根据具有留白意味的诗句“归来倚杖自叹息”设置问题:“杜甫为何要倚仗叹息?你对此有何看法?”这一问题为学生开辟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路径。学生要结合古诗词的内容以及主旨进行合理补白。对于杜甫倚仗叹息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出于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愤怒和无奈,有的学生认为是出于对国家时局的担忧,有的学生认为是出于自身无法报效国家的自责……教师不设固定答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认知能力。

又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时,教师根据描写闰土的内容设置留白问题。文中写到“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而在后面的内容中,又提到杨二嫂议论闰土埋起来十多个碗碟的事。这两个情节之间形成了留白空间,引发了读者的联想。对此,教师聚焦情节上的留白,创建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探究。(1)究竟是谁藏起了那十多个碗碟?(2)母亲与“我”提及留给闰土东西时,他并不在现场,那么是闰土将碗碟埋起来的吗?(3)你认为少年闰土成长为中年闰土,他的本性发生变化了吗?在问题链的启发下,学生有序进行推理和分析,将文章中的留白补出来,探索出情节留白背后所映射的深层信息。

3.在拓展环节留白

除了导入环节和提问环节,在语文课堂的拓展环节,教师也可以运用留白技巧,引导学生对课堂内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促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教师据此设置拓展问题:“为何刘子骥未能找到‘桃花源’呢?”同时,教师巧妙设计拓展学习任务单(如表1所示),指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

教师以《桃花源记》最后一段的内容为素材,紧扣语文课堂拓展环节的“留白点”,为学生开创了自主思考和课外探索的空间。借助拓展学习任务单,学生可以对课文的最后一段进行深入研究,联系课外资料与现实生活,解读“世外桃源”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并利用书面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拓展环节中的留白便增强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探索意识。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留白

1.在创作背景处留白

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是解读文章的必要前提。只有较为全面地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读懂文章中隐藏的深层信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提炼和整合文章的背景信息,并据此解读文本中的具体问题[5]。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文章记述了张岱一个人赏雪景的全过程,描绘了一幅洁白无垠的雪景图,隐含了张岱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也体现了他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但是,单从文本的内容来看,学生仅仅能够还原张岱笔下所描绘的雪景,却很难理解张岱独自赏雪背后隐藏的深意。对此,教师要把握住留白的时机,让学生主动探寻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文本内容。

为了让学生自觉地查阅和寻找相关信息,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教师可以创建阶梯式问题导学框架(如图2所示)。

在阶梯式问题导学框架的指引下,学生要先读文本,了解“张岱独自一人看雪”的情况,并依据“他为何独自赏雪”“有何深层原因”两个问题,从文本创作背景中寻找答案。经过广泛搜集和细致品析,学生得知:在明亡后不久,张岱便“披发入山”,过起了避世生活,独自赏雪表明了他对故国的哀思以及对往日繁华生活的追忆,体现了他不向世俗低头的气节。

2.在人物形象中留白

人物形象解读是解析文本的重要方式。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说、人物散文这两种体裁的文本。在文本解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的“留白点”,指引学生探索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描写手法,从而直观地还原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再以《故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中的闰土形象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便是文中的“留白点”,也是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和细细品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梳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之间的区别(如表2所示),并要求学生探索闰土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清晰地感知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置“留白点”,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文中并未直接提及闰土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和深层原因,你认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从闰土的变化中,你可以窥见什么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紧扣“留白点”,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对人物形象发生巨变的实际原因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把握文章主旨,揭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真相。

结语

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语文阅读文本作为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留白技巧探究阅读文本内容具有可行性。语文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提问环节、拓展环节等运用留白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字面未写出来的深层含义,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中,深化阅读体验,发展多样能力。

【参考文献】

[1]骆玉玲.留白与补白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2(15):86-88.

[2]郁玲.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升华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7/8):99-100.

[3]王秀芬.初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6):34-35.

[4]李崇斌.初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语文天地,2020,(11):19-20.

[5]吴开才.初中语文教学中来点“留白”[J].读与写,2020,17(14):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