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教学”:推动数学课堂深层次变革
作者: 王兴伟【摘要】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核心素养则是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文章分析了基于“融数”“融越”“融心”“融通”原则的“融创教学”模式,说明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学科内外知识连接起来,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融创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兴伟(1973—),男,江苏省扬州市扬大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细心观察数学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数学课堂存在“学生感觉新知与旧知断裂”“学生感觉理论与实践疏离”“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割裂”“学生感觉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有隔阂”等突出问题。为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不同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
来[1]。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融创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其中“融”是一种手段,“创”是“融”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一、“融数”:将新知与旧知衔接
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构建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笔者将这一原则称为“融数”。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十分被动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习过于零散、过于碎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准学生认知结构中旧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当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知时,学生就会进行“同化学习”;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知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顺应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研究知识的“前世今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还要明白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确保新知有机地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掌握[2]。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节时,笔者便开展了基于“融数”原则的“融创教学”。笔者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在一家文具店中,小丽要买一本4.9元的笔记本,小明要买一个1.5元的资料夹,小芳要买一支2.5元的水彩笔,请大家计算一下小丽、小明、小芳要购买物品的总价。”为了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笔者与学生回顾了以往学过的计算法则。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整数加法和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吗?你们觉得小数加法和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通过这一讨论活动,学生发现了小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加法和减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此后,笔者带领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再鼓励学生据此自行计算。
在基于“融数”原则的“融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等,思考学生旧知的生长点,以确保学生能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基于已有认知结构学习新知识,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指向此后将要学习的知识,他们会逐渐能够将数学知识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融越”:关联不同学科知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连接,笔者将其称为“融越”原则。所谓“越”,就是“跨越”,基于“融越”原则的“融创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跨越学科教学的藩篱,打破学科教学的桎梏,更好地与知识互动、
对话。
数学学科知识与诸多学科知识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较为死板,他们在教学时仅介绍数学知识,没有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不同领域的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忽视了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较孤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在当今社会,人们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鲜少能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往往是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为培养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人才,数学教师理应开展跨学科教学,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理念,根据数学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组织教学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数学文化,形成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蒜叶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了基于“融越”原则的“融创教学”。在课堂上,笔者拿出蒜苗,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在阳光下生长和在阴暗角落生长的蒜瓣的根须、叶子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培和水培的蒜瓣的根须、叶子的生长情况。在学生得到观察记录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蒜苗生长情况的差异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的意识。
在开展体现“融越”原则的“融创教学”时,教师要挖掘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使用其他学科知识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连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整体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当然,在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数学学科知识为本位,适度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确保补充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三、“融心”:让理论与实践产生关联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启发、点拨学生,笔者将这样的教学原则称为“融心”。
“融心”的教学应确保教学内容进入学生的心灵,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仅仅是被赶鸭子上架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学生与数学知识的“心理距离”就会比较远,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愿意深入理解和探究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如果学生的思考不充分或者没有思考就行动,学生的操作、行动就是盲目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如果学生仅仅思考而没有行动,学生的思考会变得空洞、无力[4]。基于“融心”原则的“融创教学”,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靠近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并将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开展“融创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学习兴趣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考后探究、在认知后实践,确保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和圆锥”这一节时,笔者便开展了基于“融心”原则的“融创教学”。一些教师在教授本节内容时,仅仅引导学生比较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与这一长方形的宽、圆柱的侧面积与这一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没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思考与实践割裂,学生不容易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在教授本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一边通过折纸、剪纸的方式制作一个圆柱体,一边思考圆柱体与将其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关系,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知识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逐渐注意到了圆柱体与将其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关系,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基于“融心”的“融创教学”,应让学生在行动时思考、在思考后行动。学生将思维与行动结合后,他们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深入探究,积累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四、融通:鼓励学生创新与创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创新、创造能力,笔者将这一教学原则称为“融通”。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基于“融数”“融越”“融心”原则开展教学且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才应该引导学生完成相对复杂的应用任务,确保学生有能力实现创新和创造,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简单地“认知”,这样的观点是偏狭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探究,还要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创新、创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灵动、更具实用性。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要避免让学生养成简单套用公式的习惯,也不能通过“繁难偏旧”的刁钻问题让学生挖空心思找解决办法,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考质量,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领学生探究、创造。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时,笔者便开展了基于“融通”原则的“融创教学”。在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若干长方形、正方形的纸,鼓励学生用这些纸折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生折好后,笔者引导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并计算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
教师在开展“融创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结语
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模式,打造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设计了基于“融数”“融越”“融心”“融通”原则的“融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互动性、协同性,能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在基于这一模式开展教学时,教师还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扎实掌握数学技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东相.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2017
(6):73-75.
[2]王蕾,李姝婧.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于生活:拓展课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1):7-8.
[3]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4]李欣欣.小学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程实施的困境与突破[J].中小学管理,2018(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