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体育课堂师生情绪调控实践研究

作者: 洪爱华

【摘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情绪调控能力是小学体育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积极的情绪不仅能让体育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效率更高,还能正向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课堂情绪调控能力是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其中应包括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引导能力,只有保证师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更加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当中。

【关键词】体育教师;小学体育;情绪调控;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洪爱华(1978.0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一级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师生情绪是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当前,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积极的课堂情绪调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教师对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引导能力。一方面,小学教师面对的虽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但他们能敏锐地感知成人的情绪变化,小学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才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和谐温馨的氛围;另一方面,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与成长的阶段,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因此,从师生两方面出发,保证课堂氛围处于积极的状态,才能促进日常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小学体育课堂师生情绪调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从师生情绪调控的方向来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微笑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会伴随不同的外在情况发生不同的变化。在所有的表情中,微笑是令人舒适且容易感染人的表情。教师的笑容对学生而言,不仅起到了传达积极心理的作用,还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和鼓励。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做好面部表情管理,在课堂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还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里。

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微笑教学?首先,体育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状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进入课堂。当学生看到教师面带微笑便会不自觉地放松自己,从而更加轻松投入地参与课堂互动。其次,在分组活动环节,教师也要面带微笑地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进行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当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发生摩擦时,教师要对自己进行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调节控制好情绪和表情,面带微笑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刻斥责学生,否则,不仅会破坏课堂的和谐氛围,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远师生关系,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最后,课程结束时,教师更要面对微笑地点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增强学生的信心。基于以上实践,可以总结微笑教学对营造和谐体育课堂的重要性:课前,教师的微笑能让学生亲近课堂,认真进行接下来要开展的训练;课中,教师的微笑能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进而更努力地展现自己;课后,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积极反馈。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能敏锐察觉教师外在情绪的变化,能从教师细微的表情变化里辨别出不同的情绪内容,并根据教师不同的情绪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了避免教师的负面表情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教师一定要学会以微笑面对学生,面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状况,让学生在教师春风般和煦温暖的微笑中学习,提升课堂整体和谐度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地发展。

二、宽容待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很多“疑难杂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足的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的自主意识,身心发展不够稳定,在体育课堂上会时不时地犯一些小错误。体育教师面对这些小错误时,切忌对学生发怒,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体育课是一门让学生放松身心的课程,他们能在体育活动中卸下学习的压力。但是,因为体育活动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偶尔会在课堂上打闹,影响课堂的秩序。出现这类情况时,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在了解事情始末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不可揪着学生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斥责。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批评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但在一些小错误上,教师可以课后或私下与学生交流谈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不妥行为和错误,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课堂问题,还能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爱和尊重。

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中,笔者在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时,有一个学生不配合课堂教学,不愿意跟着笔者的动作学习,并说电视中某演员的武术水平比教师强。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犯了扰乱秩序和不尊重老师的错误。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样的表现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身上是正常的,要做到宽容学生,不可一味斥责甚至处罚,可以风趣地说:“老师不如他,但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许会超过他。”这样,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课堂上出现的不愉快,并引导学生认真上课,不仅控制了课堂氛围,还能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严厉与宽容的态度要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和同理心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的宽容之心如同一架连接师生关系的桥梁,能让学生感受教师博大的爱和深厚的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以更优异的成绩回馈教师,促进良性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但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被尊重,学生也不例外。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揣摩他们喜欢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小学生因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时候会在课堂中做出一些不妥的行为。体育教师遇到这种状况时,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将自己当成一个与之年龄相仿的学生,慢慢揣摩他们出现这些言行举止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某次笔者在班上开展分组踢毽子的比赛,分组时让一个小组里既有男生也有女生,比赛则以一分钟内踢毽子总数最多的小组为胜出者。一般情况下,女生踢毽子要比男生好一些,笔者将他们混合在一起进行比赛,是为了小组内互助,提升男生的竞争力。但是女生踢毽子的时候,别组的男生就开始起哄、鼓倒掌等。这样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良的心理表现。但是,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就能理解他们这么做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的小组能获胜。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换位思考能充分把握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好地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改正。这样,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尊重,教师也能趁此机会对学生灌输良性竞争的意识,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反思日常的教学状态时,可以发现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而作出调整,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换位思考能让教师拥有更多同理心,让教师的负面情绪得到更加有效的缓解,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进行课堂教学,并以自身积极情绪影响学生和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中,最终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鼓励赞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科素养是经过教师精心引导而形成的,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学生表现优良的地方进行鼓励,学生获得肯定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信心,更愿意投入体育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体育学习中,部分小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不足对体育运动缺乏信心,对参加群体性的运动项目缺乏兴趣。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先对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了解,接着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后,再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教师与集体的关心的同时慢慢地增强自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赞赏和肯定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做到更好,如此,学生才能从内心产生触动,从教师的肯定中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赏识的,进而更努力地提升自己。比如,在一次体育课上的乒乓球小组对抗赛中,一个小组里的李同学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努力拼搏到最后,虽然李同学最终输掉了比赛,但是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的表现。首先,教师可以表扬他顽强、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其次,教师要表扬他为小组最后的总名次努力过的团队精神,肯定他的个人价值;最后,教师还要表扬他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面对劣势情况也能保持良好心态继续比赛。如此,李同学的落差心理在教师的积极评价下可以获得调节,不会因为输掉比赛而出现过多消极情绪。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干预,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鼓励教育,不断挖掘他们的独特性,可以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成为熠熠闪光的存在。

五、个别交流,对接学生的真实情感

体育既包含对学生身体的教育,也包含对学生心理的教育。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才能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教师在体育课上不能只关注学生各个项目的达标情况,比如学生的100米跑是不是达标,立定跳远是不是进步了等,而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体育要面向全体,每个学生的身体机能、体育技能、心理素质、个人爱好等都是不同的,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一样的身体与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一样的心理辅导。

例如,在某次体育课,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节奏感和对学生进行耐力锻炼,组织学生围绕操场进行慢跑时,发现张同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一次。笔者立刻当场批评了张同学不配合课堂活动的行为,而后,发现张同学在接下来的几次体育课中缺乏精气神,缺乏参与集体训练和自由活动的兴趣。笔者反思先前对张同学的批评可能影响了他的课堂情绪,于是找张同学谈话,以平和的态度引导他说出自己在慢跑中频繁停下的原因。张同学这才说出自己之所以停下不是偷懒,是因为不会系鞋带,每次停下来是为了把鞋带塞入鞋中。显然笔者当时错怪了张同学,他其实也是一个爱锻炼的学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笔者先是私底下向张同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当时不应该未了解情况就当众批评他,而后又在所有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课后教张同学如何系鞋带。渐渐地,张同学的情绪恢复到积极的状态,而且更喜欢体育了。基于以上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开展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小学体育课中,良好的师生课堂情绪调控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引导。教师要明白,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具备极强的情绪自控力和自愈力,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才能促进课堂有效开展。体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心理教育,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当教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正面积极的情绪进行教学时,学生将更愿意参与体育课,并且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日常体育运动。师生同时保持积极的课堂情绪,将共同促进和谐的小学体育课堂氛围的形成,并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魏凤.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体育课对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6.

刘雪影.小学体育课堂调控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5):208-2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