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提升策略剖析

作者: 蔡佳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水准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提问技能,课堂提问才能够发挥出最大价值,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作者简介:蔡佳文(1991.08—),女,本科,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初级教师。

前言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产生疑问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先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拥有更高求知欲,也就更可能拥有活跃的课堂表现[1]。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讲授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需要充足的准备,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准备中必不可少的,因其能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提出问题,并不注意提问技巧,学生的回答也是按部就班,这样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课堂效果。寻找改善课堂提问的方法,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这也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现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方式与学习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方式完全不同,学习数学时单单凭借记忆公式、练习习题、背诵题目等很难入门。具备上述特点使数学成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科,对刚刚正式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因为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学习技巧而出现严重偏科的情况。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重难点问题,教师需要充分掌控课堂节奏和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教师课堂提问的引导下逐渐习惯使用数学逻辑思维解决课堂及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够将这一解决思路妥善落实,只是在简单、枯燥地讲解课堂内容之后进行机械化提问,空有提问形式而缺少深刻内涵,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此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反馈不足,面对学生的回答或者提问,要么仅做浅层的解答,要么单纯复述课本内容,有时还会忽略学生的提问,有些教师甚至不知该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造成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理解模糊。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难免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如果避而不谈、敷衍了事,就会使得学生慢慢失去提问兴趣,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无兴趣作答,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无法提升,还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对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够,致使课堂提问无法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其次,是教师对课堂提问准备不足,提问往往只是想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而忽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因此问题设置缺乏合理性,无法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最后,是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未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相对严肃的数学教学氛围下,课堂提问可能适得其反。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

根据上海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可知,小学教师们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大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就只是单纯的提问题而已,不需要为此培养自身的提问技能[2]。此外,由于许多教师缺乏课堂提问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提问次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部分教师甚至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容易导致课堂节奏不合理、学生对课堂内容一头雾水。

(二)教师准备不足,设置的问题缺乏合理性,提问形式单一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有些教师仍然只是扮演着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在课堂提问环节不能充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准备教案时,并未将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进行准备,因此往往会出现问题设置缺少趣味性、延展性、关联性、层次性以及提问形式过于单一等情况。然而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安排[3],

才能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充分理解并建立联系。表面上看来,这些教师是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然而实际上课堂教学质量未必达到预期。长此以往,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

此外,若不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多半会一直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提问,因此提问形式往往较为单一,还有部分教师会一直沿用不合理的提问形式。比如许多教师常用“是不是”“对不对”等问句进行提问,这些提问看似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由于设问目的性过于明确,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习惯针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来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同样忽视了通过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师课堂提问未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加大学生心理压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范围有限,对教师普遍存在敬畏甚至畏惧的心理。有些小学数学课堂气氛相对严肃,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较大,在回答课堂提问时很难表现出其真实的水平,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过于紧张出现答错题、忘记答案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没有考虑到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设问或者苛求学生给出正确答案等,这些课堂提问会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恐惧甚至抵触心理,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此外,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提问环节积极配合教师,使得教师错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反复确认学生是否学会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严重浪费课堂时间,拖慢教学进度。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准备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学校加强对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考核

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责任,如可以在进行数学教师招聘的时候,把课堂提问技能作为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评估指标,确保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师们开展教学心得交流等活动为数学教师提供提升自身授课技能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与其他小学进行合作授课,让提问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示范性的授课,向其余教师展示课堂提问相关的一些技能和技巧[4]。

(二)教师设问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问具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特点和能力也都是不同的。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较难,班内大部分的学生都答不上来,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重视,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个性,把问题设计得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确保课堂提问环节不仅可以使少数数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提高自身水平,也能够满足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5]。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沟通关系的前提下,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并由此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在课前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

教师应当在课前设计好具有趣味性、延展性、关联性的问题,并在课上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方式,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效果也才会随之提升[6]。

若教师的提问具有延展性,则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用道具演示将三角形平分成不同的份数后将其拼成一个正方形的过程,然后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间可以提出“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三角形的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索之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再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并让他们对角的大小进行排序。等学生排序完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这些角的大小是多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接着问“想要知道这些角的大小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等问题。如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

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关联性,确保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他们进行理解和记忆,这通常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A和B的比是2 ∶ 3,B和C的比是3 ∶ 4,那么A和C的比是多少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得出A和C的比。在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加以引导:“B在两个比中都存在,那可不可以将两个B的分数进行统一呢?”这样的课堂提问有递进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采用生活化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有着清晰的界线,教师在学生眼中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这种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敬畏,从而害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也表现得畏首畏尾[7]。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建立起能够相互沟通交流的关系,在课堂提问时使用贴近生活的物品举例,以轻松的态度发问,减轻学生回答的压力。此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们利用生活中的观察学习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和教师进行互动和学习。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提问形式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教室的座椅为正方形,稳定性较差,而三角尺的稳定性较强,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随后可以将“几何图形”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所使用的三脚架是通过哪种几何图形实现其作用的吗?”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后往往就能够联系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像这样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方式能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奥秘的好奇心,这种强大的探索欲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给学生带来精彩有趣又收获颇丰的课堂,少不了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更少不了自身课堂提问能力的提高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们需要使用有效的策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和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在授课之余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杨梅.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现状及策略剖析[J]. 魅力中国,2020(5):165-166.

李宽.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现状及策略剖析[J]. 学周刊,2019(32):41.

张成婷.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现状及策略剖析[J]. 文渊(小学版),2019(5):714.

刘正刚.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现状及策略研究[C].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出版者不详],2020:663-665.

张建波. 浅议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现状及策略研究[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出版者不详],2019:199.

肖滋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及优化策略初探[J].家长,2021(33):24-25.

张彩红.有效提问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44):17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