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姿态,审美的境界
作者: 贾梓仪【摘要】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共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新课标理念,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对话的姿态—了解诗歌的陌生化技巧”这一诗歌品读学习专题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以主旨为王”的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培养,尝试以对话教学和“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入史、入情、入境”,品析诗歌意象和诗境,自觉建立起一种品读朦胧诗等诗歌的新思维、新模式,达到审美的新境界,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锦瑟》;对话教学;审美境界;学习任务群
作者简介:贾梓仪(2002—),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引言
《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唐诗单元中的篇目,本单元共选编了唐代四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时期拥有快意人生的神仙侠客,杜甫是唐代由盛转衰时心系苍生的圣人,白居易是中唐时“知足保和”的凡人,那么李商隐就是在日薄西山的晚唐时期独自对着残垣断壁弹唱的异乡人[1]。想要为唐诗建立全面的体系,理解李商隐所作的以《锦瑟》为代表的朦胧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锦瑟》的教学实践中,最大的瓶颈莫过于诗歌意旨的隐晦。在面对这首千年前的经典古诗时,缺乏生活经历的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一头雾水。“一篇《锦瑟》解人难”,《锦瑟》的难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诗歌的情感导向和主旨的模糊[2]。此外,李商隐还好用僻典,常常在典故原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由此将诗歌的复杂性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元好问对李商隐的评价为:“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多少年来,对《锦瑟》创作意图的议论的热度一直不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主旨说。笔者认为,《锦瑟》事实上是李商隐以另一种形式所作的无题诗,正是诗作语义的朦胧,才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更多阐释的空间,提供了更多审美的角度;也正是由于这首诗介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因此学生在解读时才更需要改变过分执着于把诗句与具体的人和事相对应的习惯,超越思维“惯性”,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证关于这首诗的悼亡说、自伤说、诗集自序说、音乐说、多主题说等观点上,而应该以对话的姿态,聆听这一曲命运交响乐,走入李商隐所营造出的审美境界,感悟他想传达的情感和人生哲学。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使学生能获得情感体悟,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 “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这三种境界是赏析诗歌内容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设置,带领学生穿越到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在他构建出的独特意境中捕捉他想要传达的内心感受,并且在品读时“入史、入情、入境”,调动多种感官;然后让学生从感性回归理性,在小组内对诗歌主题进行研讨;最后升华课堂,归纳出有别于对唐代诗歌进行学习的一般方法的、针对朦胧诗的一种新的学习思路。
二、学习任务一:与历史“对话”,知人论世
朦胧诗《锦瑟》是李商隐在晚年时所作的,学生要想体会到在这朦胧之境里的真意,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唯有知晓李商隐坎坷的一生,方可理解他在《锦瑟》中所表达的朦胧美。
笔者在安排学生开始预习之前,先从以下几个阶段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平。
1.年少多舛。家人的相继离世所带来的阴云过早地笼罩在了李商隐年少的心中,他身处“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的艰难境地。
2.仕宦生涯。在人生贵人令狐父子的照拂下,李商隐开启了他的仕途。但随着他与王茂元的女儿的结合,他被卷入了“牛李党争”中。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中,李商隐无辜受累,屡屡被陷害,让他深刻地体会到政治的残酷与黑暗。
3.闲居时光与幕府游历。进入秘书省后,命运再次捉弄了李商隐。母亲离世,他必须离职返乡,为母亲守孝三年,不得不放弃跻身更高的政治地位的机会。在简述这一时期时,笔者在课件上展示了李商隐在这一时期所写的田园诗,如《春日寄怀》等。学生透过这些诗作,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世外桃源,以及他深知自己永远无法真正抵达那里的痛苦。
4.夕阳晚景。仕途的失意已经让李商隐的心灵饱受折磨,而妻子的突然离世让李商隐最后的希望和温情也消散了。为了展现李商隐在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的心境,笔者向学生展示他晚年所写的《房中曲》,指出诗中的“锦瑟长于人”,让学生思考和研讨,并与《锦瑟》相联系。
公元858年,李商隐回到了久别重逢的故乡,却被病魔缠身,他和走向衰落的唐王朝一样,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过往的一切让他历历在目,这一切化作他的最后一声叹息。他给世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奇诗,这首诗就是《锦瑟》。
然后,笔者提出预习任务:“我们可以用哪些形容词来描述李商隐的一生?(如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悲惨等)请大家从他的生平中猜测一下,他对生命有哪些理解呢?他的这些经历和对生命的理解与《锦瑟》有什么关联呢?”于是,学生开始寻找李商隐的人生中一些重要的节点,并展开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完后,了解到李商隐的人生经历的复杂性—卑微的身世、仕途的不如意、爱情的幻灭,他一生都在经历“求不得”或“求得了又失去”的失望和痛苦,他对生命的感悟是隐晦的,“无解”贯穿了他的一生,“无题”是他的自白。由此,学生就懂得了为什么李商隐的无题诗难解,为什么这首《锦瑟》的主题至今依旧扑朔迷离。
三、学习任务二:与意象“对话”,拨云见日
学生通过在开展学习任务一时的品读和讨论,能够了解到“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原因在于李商隐十分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独特心境。由于李商隐的内心是隐秘的,《锦瑟》是朦胧的,其意象是梦幻迷离的,因此学生在初读《锦瑟》时,往往难以理解诗歌的意象。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获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锦瑟》里蕴含的情感,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关键意象进行解读,带领学生穿过诗人用繁密的意象和典故编织而成的多重梦境,拨开迷雾,捕捉这道跨越千年的心灵微波。
《锦瑟》的首联出现的意象是锦瑟和弦。“瑟”是一种中国古典乐器。《史记》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笔者在此处“以弦解弦”,在课件上展示李商隐所写的其他有关“弦”的诗句,如“急弦肠对断,翦蜡泪争流”“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等,引导学生发现李商隐喜欢通过对“弦”的描写寄托自己种种难言的隐痛。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只有二十五根弦,怎么会变成五十根了呢?五十根弦的锦瑟奏出的乐曲该有多么悲伤啊,‘弦弦掩抑声声思’,每一根弦都好似在诉说着诗人生命中的美好岁月,以及它们一一幻灭的情形。”至此,学生通过与锦瑟和弦的“对话”,能感受到诗人营造出的一种充满了悲伤的音乐声的朦胧意境,并且能理解诗歌的怅惘忧伤的情感基调。
颔联中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主要讲述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当他猛然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笔者在讲解颔联时说道:“诗句中的‘晓梦’是指破晓时分的梦;‘迷蝴蝶’体现了庄周对‘我化蝶’还是‘蝶化我’的迷茫。庄周之所以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因为他身处大变革、大动荡的战国时代,只要清醒着就要在现实的痛苦中沉沦。李商隐巧妙地借用典故中的哲理追忆自己的过往,试图传达一种‘当自己从梦中醒来,如庄周一般人蝶不分,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了’的感受。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杜鹃’这一意象寄托作者的哀愁,它一般预示着悲剧,‘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望帝对故国不再的悲痛。李商隐借用典故表达痛苦之情,这与望帝的感受是相通的。人生如梦,而晓梦成空,这是怎样的迷惘和悲哀啊。”
颈联化用“沧海明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沧海明珠”的典故主要讲述的是:传说蚌会产生明珠,每当夜阑人静之时,蚌就会张开壳,将明珠朝着月亮。在皓月的照耀下,明珠会吸收月的光华。《太平御览》中记载了“鲛人泣珠”的故事,《博物志》也有“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的记载。笔者在讲解颈联时说道:“诗句的内容容易让人联想到‘沧海遗珠’,接收到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的信号。鲛人‘泣珠’是为了报恩,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为诗句中由‘月明’‘珠泪’构造出的清冷世界增添了一丝人性的温暖。”在此处,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猜想诗人在诗中将自己比作在深海中生活的鲛人,暗示他自己一生在宦海中浮沉,不得上岸。唐代诗人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3]对于“蓝田日暖玉生烟”,笔者讲解道:“这句诗呈现了一种虚幻的审美境界,可远观却无法抵达。这番如海市蜃楼一般的美丽景象,充分体现了诗人时刻萦绕在心头的复杂情感。一是,自己生命中美好的愿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若易碎的泡沫;二是,玉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徒自生烟,我这块无人赏识的美玉,命运何尝不是这样呢?”学生此时或许会发现,诗歌的主旨也似“玉生烟”,让人有种似乎有源可溯却又无从触摸的感觉。诗人也许在向读者缓缓吐露心迹:当我追寻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时,却发现无法真正靠近它们。诗人拿起一缕缕用追忆的情思构成的丝线,勾连起诸多意象和典故,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当学生拨开迷雾,透过意象和典故的表层含义深入诗人的内心之时,他们就能对这首隐晦的朦胧诗建立起更全面的解读体系,获得更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学习任务三:与诗境“对话”,聆听弦音
李商隐在诗中喜欢描写弹琴拨弦的场景,因此教师在教学《锦瑟》时,可以引导学生聆听诗中的乐音。学生在完成了两项学习任务之后,已经被诗人拨动了心弦,通过接下来的任务,可以在悠扬的弦音中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营造的诗境。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对“物境、情境、意境”的生动展现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人生的感触、对生命的理解与诗歌“对话”,深入诗歌的内核,可以深刻体会到诗歌文本的美学价值[4]。学生通过教师的解读,可以感受到《锦瑟》的整体意境是深邃悠远、梦幻迷离、忽明忽暗的。诗歌首联中的“无端”和“思华年”与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呼应,形成朦胧迷幻的境界。颔联、颈联所展现的美丽景象看似互不关联,实际上诗人营造了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诗境,让学生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联想,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人先用锦瑟奏出的弦音为整首诗配乐,再加入丰富的联想,让学生从“沧海”和“泪”中感到环境的湿润,从“珠”中感到明珠的坚硬,从“玉”中感到玉石的光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他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哀而不伤的人生境界,诗人既悲观又乐观,既迷惘又坚定。正如叶嘉莹老师所说的:“李商隐诗歌的美学是一种新境界新格调。在求之不得的困境里,幻而不灭,幻化出缠绵,幻化出诗性的人生和如钻石般梦幻的诗境。”[5]
五、学习任务四:师生对话,指导人生
有的学生说:“学习了《锦瑟》之后,我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得失,直面生活中的失落和痛苦。我应该和李商隐一样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学生的感悟正如席慕蓉曾说过的话那样,一生或许只有几页诗稿,不断修改,不断誊抄。从青丝写到白发,有人仍在灯下孜孜不倦。可诗稿往往改了千百遍却依旧有遗憾。人生也如此,有得便有失,有相逢就有错过。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属于自己的故事里,尽情尽意。
正如我们在欣赏《蒙娜丽莎》的时候,往往会沉迷于她神秘的微笑,却并未深究她微笑的来由;我们在品读《边城》的时候,往往会为傩送和翠翠的爱而不得而感伤,却并不执着于他们何年能再相聚;我们对《米洛斯的维纳斯》往往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美妙幻想,却并未试图给她安上一对美丽的臂膀;我们徜徉在《锦瑟》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的时候,只需要体会其中的美好,至于李商隐弹奏的究竟是一曲怎样的悲歌,大可不必深究。
【参考文献】
[1]薛启利.叹华年易逝 悲己愿成空:李商隐《锦瑟》用典及题旨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7):70-72.
[2]徐冬.悠悠琴瑟奏何音 脉脉此情谁与共:李商隐《锦瑟》教学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0(31):23-25.
[3]刘伟林.“三外”说:司空图的诗鉴赏心理学[J].学术研究,1989(05):82-84.
[4]李瑶曦.李商隐《锦瑟》诗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下,2007(06):94-96.
[5]何华.以《锦瑟》为例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定位[J].文学教育:上,2019(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