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师”视角下课堂文化的重构

作者: 沈燕琴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大趋势,是撬动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杠杆。要让课堂教学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首先需要教师革新观念,构建适合项目化学习茁壮成长的积极的课堂文化。笔者认为,通过传递坚定向上的信念和价值观,制订包容开放的课堂公约,打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为中心”的规程和惯例,可以有效地重构课堂文化,让项目化学习落地生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PBL教师;课堂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沈燕琴(1972—),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项目化学习(以下简称“PBL”)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近年来在教育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并调动所有知识、能力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加深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理解,在新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课堂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良好的项目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延展的舞台,使得他们可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有效实施项目化学习,首先必须通过教师,只有教师重构传统的课堂文化,创造积极的课堂文化,才能由此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发展。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强调在真实情景中的学习,是指向深度理解的学习,是发生迁移运用的学习,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课堂学习习惯,这也成了发展项目化学习的最大阻碍。

一是学生机械学习。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主体,课堂形成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被忽视,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被禁锢,其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导致他们不愿表达、不敢表达、不会表达。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显然与新时代育全人的培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是学生虚假学习。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正襟危坐、噤若寒蝉,坐在座位上看似在学习,不断点头示意,假装听得懂,但没有不同的声音。他们知道教师要的课堂表现是什么,一味地迎合、盲目地听从,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

三是学生单独学习。这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其他人,为了“赶超”其他人,往往在学习中“独来独往”,很少与人合作,更没有展现深度的对话与讨论。

面对上述课堂教学的三大问题,教师结合项目化学习特质,对原先的课堂文化进行重构,创造恰当、积极的课堂文化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二、“PBL教师”视角下课堂文化的概念与价值分析

面向未来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应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项目化学习是培植学生学习素养的绝佳路径,而构建积极的课堂文化可为项目化学习提供肥沃土壤,它将推动项目化学习真实、深度地发生。教师是创造积极的课堂文化的主体,要想实现课堂的深度变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有一批敢于创新和突破的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的理解与实践,这些教师不再仅仅是负责传授知识、无所不知的专家,而是见多识广的指导教练、学习的引导者以及整个探究过程的向导,他们会为学生创造一切主动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与同伴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这样的教师即为笔者所说的“PBL教师”。

在“PBL教师”视角下,课堂文化的构建目标应当是创建一个公平包容的学习共同体,传递的是人文关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同舟共济的意愿,培植学生的独立性、促进合作、鼓励成长型思维,支持风险承担,激励高质量作品,形成支撑学生发言权、选择权、持续探究精神的学习氛围。这种课堂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影响,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慢慢锻造,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气场。浸润在这种课堂文化中,师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学习的要点上,使得学生对项目化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建立理解,乐于合作,学会迁移,持续生长。

三、“PBL教师”的课堂文化重构原则

“PBL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分享重要的事情,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直接传达给他们,并付诸实践,因此“PBL教师”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始终保持倾听的姿态。倾听反馈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提供反馈,并认真阅读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他们是有课堂话语权的,让学生真正放下顾虑参与项目化学习。

二是始终尊重学生的想法。项目化学习注重过程探究,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一步步探索、失败、改进、再探索……教师仅在一旁鼓励与点拨,并不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始终尊重学生的想法,坚信学生可以迎接挑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可以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三是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在项目化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学到最核心的知识。如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相关联,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努力解决的问题可以与生活对标,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问题解决者。

“三个始终”构成了“PBL教师”重构课堂文化应有的原则,对建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的课堂文化至关重要。

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课堂文化重构策略

课堂应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重构一种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课堂文化是“PBL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对文化的塑造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又是潜移默化的,笔者认为以下三个策略可以帮助教师重构课堂文化。

(一)制订包容开放的课堂公约

要确保项目化学习的顺利推进,所有的学习者都必须要达成一定的共识,这就是项目化学习的前提之一—课堂公约。有别于课堂规则,课堂公约是师生共同制订并遵守的约定,其重视每个人的特点和背景,同时尊重集体的共同愿景,从而形成两者兼容的课堂文化。由于公约是共同制订的,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层面,因此在制订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同时这也确保每个人都遵守公约的规定,这一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你定我守”的权利分配,让课堂文化变得更民主、更包容。

课堂公约的形式具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类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文本类公约。这一类型比较常见,师生将共同商讨的课堂约定化为白纸黑字,通过横幅标语、表格或海报的形式张贴在教室比较显眼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有助于师生共同遵守。

第二,口头问答类公约。这是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达成的课堂公约,如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教师问学生:“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中可以做什么?”学生回答:“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学习,美好生长。”虽然口号问答类公约有些“老土”,但颇有仪式感和代入感,强化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第三,手势动作类公约。师生还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和动作来强化课堂公约。如轻拍桌子两下可以代表: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如单手比心给对方可以代表:你的设想太棒了,送你小红心。再如双手交叉抱肩又可以代表:我有另外一个不同的意见,想说给大家听……这些达成共识的规定动作让课堂中师生的沟通更快捷、更亲密、更灵动,包容、开放的课堂公约为师生提供了一套共同学习的指导方针。

(二)打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

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会透露课堂文化的蛛丝马迹,它可以对项目化学习产生最直观的影响。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两类: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催化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发生。

第一,独具一格的教室布置。要开展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拉近师生交流的距离,师生在教室物品的摆放与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桌子的摆放可以为六人一组的圆形,三人一组的半圆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便于学生随时合作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椅子装轮子,方便学生在需要交流的时候又快又安静地拖动。教师也可布置项目墙,在教室的四周安放若干块白板作为项目墙,并配有触手可及的各类学习工具,如白板笔、板擦、磁铁、公告纸等,师生可以将课堂学习主题、驱动性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性思考等在项目墙上及时呈现,保护一瞬间迸发的灵感火花。这些独具一格的教室布置让整个课堂空间看起来生动活泼,有利于营造有意趣、有意义、有意涵的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公式化语言表达。除了外显的环境布置,一些固定式的文化约定也可以创造具有项目化学习风格的课堂文化。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为帮助讨论顺畅高质地进行,可以进行一些开头句式设计。如“我想我还有另一种看法,现在分享给大家,听听大家的意见”“你是否这样想过”“我找到了这些实际证据可以支持我的结论”“我可以做一些补充吗”等开头句式设计可以创造一种安全、信任和批判的课堂文化,学生能从中学到如何有效和恰当地进行交流学习。

第三,允许“混乱的学习过程”。项目式学习对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艰难的,在这期间,学生从满怀信心到迷茫,到犯错,到失败,到失落,到自我怀疑……学生可能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思考,直观的表现可能是幼稚粗糙的原型产品、反复涂改的草稿纸、一团乱麻的小黑板等,所以有人开玩笑称项目式学习是“混乱的学习”,但正是这段混乱才显得尤为珍贵,因为这是学生思维走过的痕迹,“PBL教师”应尊重并保护乱作一团的中间阶段,让它们一直被看见、被接受,并将这些痕迹与学生最终的成果放在一起以形成整体,构成真实鲜活的课堂文化。

(三)形成学为中心的惯例和规程

在项目化学习中,采取一些惯例和规程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策略。经过重复操作,惯例可以让学生变得自动化、自觉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几乎不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监督。规程则有利于形成结构化操作,能让讨论的问题更聚焦,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倾听和反思。如果操作得当,规程能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的意见都有被倾听和评价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营造小组合作的课堂文化氛围。

第一,形成各种有效惯例。有时候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对课堂文化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一个比较有趣的惯例是许多“PBL教师”可以尝试实施的,名叫“先问三个同学,再来找我”惯例。该惯例实际上意思很简单,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询问、交流来促进合作学习,让问题的解决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而不是老师的一对一贴心讲授中。一旦学生形成了这一条惯例,老师就真正成为旁观者、协调者,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会日益凸显。在交流探究过程中,学生形成这种交互思考的惯例,可以更好地相互获取信息、同生共长。另一个形象的惯例被称为“收尾惯例”,这一惯例主要是在项目化学习结束后,教师将所有学生都聚拢到一起回顾课堂中的进步和挑战,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公约。在热闹多样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他们有各自的分工与任务挑战,而收尾惯例可以把他们拉回来,可能仅仅是短暂的时间,但也能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共同体中,并对项目学习进行精辟的总结和对今后执行方向的预判。教师也可以在收尾惯例中进行鼓励性点评:“同学们做得非常棒,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此外,“庆祝惯例”则可以为项目化学习课堂文化的创造锦上添花。即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采用击掌、欢呼、碰拳和其他简单的惯例来庆祝小而重要的进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鼓励持续深入探究的课堂文化。

第二,鼓励使用各种规程。与惯例一样,规程在项目化学习中也不可或缺。如“画廊漫步”这一规程就是一种用于批判性反馈的。教师可将需要评价的作品挂在教室的墙上或者用多媒体展现,作品可以是文字、手工作品、艺术画报等,学生在“画廊”参观,就某一展示作品进行评论,可以将反馈的意见写在作品旁边,也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来记录点评和问题。“画廊漫步”结束后,让作品的创作者或者小组来阅读和反思收到的反馈意见,以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和确立下一阶段学习的方向。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规程叫“鱼缸会议”,这是一种用于讨论的规程。“鱼缸”内的一组人积极地参与讨论,外圈的一大群人倾听和观察整个过程。内圈和外圈的人可以根据讨论的主题和任务的分工相互交换,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担任过参与者,也担任过观察者。通过这样的角色切换,每个人在课堂中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课堂逐渐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共融的课堂文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规程,如“晨圈”(也叫晨会),即在课程开始前,“PBL教师”定期召开晨会,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有利于建立社群、强化关系,放大学生的声音,并支持学生社交与情感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公约、学习环境、规程和惯例是项目化学习的四个重要文化支柱,可以帮助师生构建并巩固积极向上的项目化学习的课堂文化,在这些文化氛围的感召和引领下,项目化学习之旅才能更轻松、更愉悦、更有意义与价值,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才能更顺利,一切美好的生长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发生。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