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壮族山歌文化 丰富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蒋菲

【摘要】在当前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壮族山歌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笔者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名公办小学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把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壮族山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蒋菲(1980—),女,广西南宁市秀安路小学。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去开发并积极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聚居了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所以在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常常能听见悠扬的山歌。在劳作之余和举办红白喜事时,壮族人民会唱起嘹亮美妙的山歌。在壮族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生活在这样的充满山歌文化氛围中的广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到山歌文化的熏陶。如何能让壮族山歌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刻理解山歌文化,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一)壮族山歌的起源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Fwen raeuz)”,又称“壮族民歌”,指由壮族人民用壮语吟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壮族先民在打猎时的呐喊,它是壮族山歌的种子。而真正意义上的壮歌,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中产生的,这与壮族先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关系密切。壮族人民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的盛誉,民间传说人物—“歌仙”刘三姐就诞生在壮乡。壮族人民善于通过唱山歌来表达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壮族山歌的历史十分久远,壮族人民从原始社会一直传唱到现代,他们喜爱歌唱的程度甚至已经到了“以歌代言”的地步[1]。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三月三,壮族儿女就会举办歌圩节,节日期间人山人海,场面盛大,有对歌、猜歌、斗歌、抛绣球、抢花炮等活动。

(二)壮族山歌的文化内涵

著名的壮族历史学家黄现璠在《谈僮歌》《壮族通史》等论著中谈到,壮族古代的民俗歌曲分为诉苦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盘歌、历史歌、时政歌、劳动童谣、革命歌曲等[2]。山歌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流传了数千年,述说着壮族儿女的悲喜苦乐,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3]。

二、传承山歌遇到困难,走进校园化解危机

在社会经济及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壮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壮族山歌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流行音乐的冲击。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爱唱、会唱壮族山歌的孩子越来越少。二是传承存在困难。由于缺少继承者,因此壮族山歌无法很好地流传下去。传统的壮族山歌乐曲优美,传唱度高,而新创作的山歌孩子们不喜欢唱。三是宣传的力度不够。

这些原因导致壮族山歌传统文化逐渐消亡。因此,要想传承和发扬壮族山歌,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有责任整合现代音乐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壮族山歌引进课堂,使其成为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结合民族示范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传承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正大力推进民族教育活动。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一学年学会唱一首山歌。从2010年开始,学校一直以“山歌进课堂”为校本课程进行课题开发,将收集到的原生态壮族山歌编写成校本教材,不仅把壮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还开展“每日一歌”活动,让学生学山歌、爱山歌,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学生最喜爱和感兴趣的音乐是盘歌,又称问答歌、猜谜歌、斗智歌,以对唱形式呈现,这种音乐形式具有内容活泼有趣、易记易学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组建欢咧山歌合唱团

学校以民俗文化为纽带,成立了欢咧山歌合唱团,邀请壮乡山歌传人黄天恒老师作为合唱团的校外辅导员,让学生接触更深层次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每年学校参加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比赛时,必有一首山歌作为参赛曲目之一,并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依托山歌文化特性,增加语文教学的宽度

在学校营造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学校教师可以把壮族山歌进一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壮族山歌源于生活,就像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以下三个山歌文化的特性,将壮族山歌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是一种传承的方式,而且也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宽度。

(一)灵活性

壮族山歌具有灵活性,随时随地都可以传唱,对环境和设备等没有太多的要求。为了让壮族山歌进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方便、有效地向学生展示壮族山歌的音韵规律、表现形式,从而让壮族山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开放,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和音乐融为一体,而且壮族山歌是广西本土音乐,便于教师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二)长效性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具有长效性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会定期举办壮族人民的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比赛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每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壮族山歌也必不可少。可见,壮族山歌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教师可以不断地收集丰富的山歌素材,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燥,能与时事、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4]。

(三)深远性

壮族山歌进课堂可以将壮族山歌中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这对提高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意义。笔者作为广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壮族山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整合融入山歌文化,激趣语文教学课堂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山歌文化?如何才能将语文教学与壮族山歌进行融合?下面笔者介绍一下自己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山歌文化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山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目”的综合性学习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节日,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大家想不想看看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观看下面的视频,一起感受他们热闹而欢快的节日氛围吧!”接着,笔者说道:“比如在壮族三月三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最喜欢唱山歌了。我们班也有不少孩子是壮乡娃,你们也来唱一唱山歌吧!”

又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家乡的风俗”时是这样导入的:“我们壮族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传唱壮族山歌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壮族文化的手段。唱山歌这一习俗我们都非常熟悉,现在让我们用文字介绍一下家乡的一些特别的风俗吧!”

笔者通过这样的尝试,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喜好,利用壮族山歌的激趣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上传承山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打造趣味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趣味语文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学生渗透美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生学习了《刘三姐》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和莫老爷,并进行对歌比赛。在演出开始前,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编剧本、练习台词。演出开始时,台上的演员把刘三姐和莫老爷对歌的场景表演得有模有样,引得台下的学生哈哈大笑。学生通过这场演出,再次感受到了刘三姐的聪明机智。

(三)有效拓展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不失时机地拓展课外知识,特别是壮族文化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识字2“传统节日”的内容时,可以了解中国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汇报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的有关资料。如有的小组在介绍壮族三月三时说:“壮族三月三除了对山歌,还有碰彩蛋、吃五色糯米饭、拜山等习俗。”然后他们还现场唱了几句耳熟能详的山歌,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能够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四)写好随笔,让山歌文化得以延伸

许多教师常常会在课后设置小练笔的作业,也就是写随笔。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山歌的创作模式,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些特点鲜明、立意创新的优秀作品,让班上学生将作品唱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山歌创作,还提高了自己传承文化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完成基本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渗透山歌文化,以充实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山歌文化得以延伸。

四、深入挖掘山歌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壮族山歌的创作模式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壮族人民以自身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对壮族山歌进行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壮族山歌。教师可以深挖壮族山歌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教学。

(一)感受山歌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等广西的秀丽风光,了解刘三姐的故事,感受刘三姐善良、朴实、勇敢、勤劳的品质。学生可以观看电影《刘三姐》,学习《多谢了》等壮族山歌。这些山歌以简短、精练的歌词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意蕴深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5]。

(二)激发研究山歌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壮族山歌文化进行适当的讨论和研究。比如,学生通过了解壮族人民在歌圩上的穿着和演唱的歌曲的歌词,会发现壮族山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壮族的山歌、服饰和建筑等本身就是一本壮族文化的教科书,值得自己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开展综合性的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壮族山歌二重唱”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壮族山歌。语文课堂活动可以从语文课程本身延伸到壮族的山歌、自然风光、服饰、建筑等领域,这类开放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意义深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对艺术的表现欲望。

五、立足山歌地域特色,继往开来做传承者

壮族山歌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地方性和分散性。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关于传承壮族山歌文化的统一教材。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教师结合地方文化史料以及山歌文化传承人的有关素材,编写了学校的山歌校本教材《我和山歌共成长》,教材内容包括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简介,广西山歌发展概况,广西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的山歌简介,广西少数民族童谣及欢咧山歌工作室的介绍,山歌课程曲目(共十首)。有了教材之后,教师就能在讲授山歌文化知识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教材的指导下更规范、科学地学习知识。编写教材是对壮族山歌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推广、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壮族山歌作为壮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源远流长。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的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语感等,又要让学生了解包括壮族山歌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汲取其中的营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课程任务,还应该尽可能多地思考如何让更多学生了解壮族山歌文化,并将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下去。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将壮族山歌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发展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秦远强.壮族山歌走进广西高职院校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2014(12):170-171.

[2] 黄现璠.谈僮歌[N].广西日报,1957-02-10.

[3] 宋月红.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J].前线,2021(09):8-11.

[4] 赵艳.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9(08):48-49.

[5] 谢小梅.让客家文化走进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4(63):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