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视野下的壮族家风家教探究

作者: 潘艺艺

【摘要】童谣的价值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对儿童的培养方面。童谣既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他们对于道德的意识,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谣需要更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文章结合具体童谣所传承的家风家教的内涵,探究了当前民间童谣在壮族家风家教中的发展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传承壮族童谣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童谣;壮族;家风家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T2021KY1254)、2020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Y2020001KY010)“广西桂东南地区壮族童谣传承的‘三进并举’模式实践研究”、2020年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Y2020001JG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艺艺(1981—),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民间童谣的当代价值

童谣属于民间习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民间童谣能够有效地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传承当地文化,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趣味[1]。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价值。

(一)对儿童进行精神教育

童谣对儿童的精神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童谣的内容充满趣味,蕴含着许多知识,能让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个异想天开的感性世界。节奏欢快的童谣会给儿童带来快乐、幸福的精神享受,节奏舒缓的童谣会给儿童带来心灵的宁静。儿童能沉浸在音乐当中,使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童谣也为儿童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童谣记录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传说故事,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得以传承,儿童在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也得到了弘扬。

(二)提升地方民族区域的文化认同感

学习包括童谣在内的地方性知识,除了能知晓多元化的地方知识和文化传统,还能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以此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个体对地方区域是否认同,主要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现代民族观念主要来自对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集体理念。壮族人民为了培养自身的民族使命感和自信心,需要努力提升民族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时期处于人类个体成长的初始阶段,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儿童通过对民族历史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充分了解,可以极大地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三)增添家庭亲子的娱乐方式

儿童从小就拥有极强的模仿天赋,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会一边抱着他们一边唱着童谣哄他们入睡,他们便会模仿家长的这一行为,为自己的玩具唱童谣,学会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借此可以有效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童谣作为有效的媒介,能够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角色、责任,同时能够成为反映日常生活的写照,从而更好地促进童谣文化的发展。亲子之间的沟通能促进和谐的家庭环境的构建。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实现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在忙碌过后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孩子一天当中最愉快的时候。如孩子在睡前听母亲唱的童谣时,会觉得内心十分温暖,然后渐渐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童谣之所以会让儿童感到温暖,一方面是因为童谣能传递情感,让人感到满足、温馨,另一方面是因为童谣是母亲的一种表达爱、诠释爱的语言,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譬如家长在唱《你拍一,我拍一》的童谣时,需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击掌、合作完成,并且击掌的节奏需要配合好,通过亲子一起玩童谣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数数能力,促进儿童的手眼协调发展,而且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予以重视,让儿童在快乐玩耍的同时,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利用童谣走进儿童的童真世界,培养儿童认识世界的能力,增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趣味。亲子一起玩童谣游戏是家长与孩子表达情感、传递对彼此的关爱的方式。家庭是孩子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家长给予的肯定是孩子成长的推动力。可见,童谣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二、壮族童谣在传承家风家教方面的案例分析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壮族的童谣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尊师重教等,这些内容得到了壮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并且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积极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一)广西东兰县童谣《拍手掌》

坚坚打,坚坚打,拍手掌,响巴巴。到外公家摘梨,到外婆家摘瓜;红的送给阿公,大的送给阿婆,哥哥姐姐各人拿一个,小的收好它,最好的留给爸和妈……

在这首童谣中,“坚坚打”是壮族方言,意思是手掌相互拍打时发出的声响。通过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壮族孩子们,将采摘的瓜果与家人一起分享,“留”字深刻地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儿童可以通过这首童谣认识到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这首童谣能够突显出壮族社会注重孝道的文化环境。

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壮族人民会向自己的孩子传授有关行为规范的知识,如通过童谣传唱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的礼仪之道。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将知识、礼仪的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内容。

(二)广西平乐县童谣《小弟弟 小妹妹》

小弟弟,小妹妹,早早起,莫贪睡,做早操,站好队,排排坐,吃果果,排排站,好唱歌,拉拉手,好朋友,脚并脚,好同学。

这首童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谦让有序,从而学习有关秩序的礼仪。

除了上述童谣,还有一些童谣讲述了在农忙时节,家人之间互相帮助,以一种“我提供饭菜、你拿酒来、他拿果来”的聚餐形式犒劳和感谢大家。这是壮族的一种社交习俗,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情谊,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同舟共济以及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的精神。

传唱弘扬家风家教的童谣,不仅可以让儿童对童谣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儿童受到良好的熏陶。儿童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也获得了成长的力量。同时,良好的家风家教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了儿童的内心。

三、当代童谣在传承家风家教方面的演变

当代童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2]。壮族民间童谣主要面向的是儿童,因此童谣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儿童对其内涵的接受程度。童谣需要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能够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童谣所传递的思想内容能够让儿童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对于一些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及儿童的审美特征的童谣,这些童谣的思想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不值得提倡,所以应该被及时摒弃。童谣应该被有选择性地保留和创新性地传承。为了使壮族民间的传统童谣继续传承下去,就需要梳理这些民间童谣的文化审美价值。在新时代下,人们要逐渐改变以往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在壮族民间童谣中融入新时代下壮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以新代旧,进一步唤起壮族人民的族群记忆,让儿童了解更多关于壮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形成对壮族民间童谣的美好印象,从而在怀旧的同时,增添对未来的期许及向往,以促进儿童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四、传承壮族童谣及家风家教的策略

(一)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说唱壮族童谣,传承家风家教

创设壮族方言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就儿童而言,0—3岁是儿童语言的敏感期,3—6岁是儿童语言的爆发期,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强于成人。在社会交往中普通话高度普及的今天,壮族家庭的长辈不应该只让孩子会说普通话,不会说壮族方言,而应该重视用壮族方言与孩子交流,为孩子营造说唱壮族童谣的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传承壮族家风家教。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孩子在家里说方言,但是他们一去到幼儿园或学校,仍然能够很自然地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说明孩子受到了普通话高度普及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壮族家庭的长辈要经常用壮族方言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聊天,经常带着孩子到乡村老家与街坊邻里用方言沟通等, 让他们感受到方言的社会性和亲切感,从而对自己民族的语言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会举办壮族的歌圩,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壮族人民是如何过三月三的, 让孩子不忘传统,享受传统。家长还可以通过说唱壮族童谣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让孩子在感受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能体会亲情,获得幸福感。

(二)将旧谣新唱融入学校课程,传递家风家教

童谣传统的传唱方式是口传心授。壮族地区拥有很多蕴含家风家教的童谣,很多老一辈的壮族人民都会传唱壮族的特色童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壮族人民应该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的传唱方式,采用现在的儿童喜欢并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儿童主动参与到壮族童谣的说唱中。因此,学校需要将有关壮族童谣的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壮族童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童谣,对旧谣进行新唱。如《鸡相啄》是壮族儿童在玩斗鸡游戏时常常会唱的童谣,儿童一边唱一边玩游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带着学生在播放这首童谣的音乐的过程中玩斗鸡游戏,并且为了增添游戏的气氛,教师可以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玩游戏的学生加油助威。

传统壮族童谣的音乐旋律一般富有特色,它的音乐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是这些童谣的受众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壮族童谣的曲调为童谣填上汉语的歌词,这能让学生感受到壮族童谣的魅力,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如《打糍粑》是一首讲述大家在一起打糍粑、把做好的糍粑与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的生活童谣。如果把这首童谣原本的壮语歌词直接翻译成汉语会不太押韵,比较拗口。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原本的歌词大意,按照汉语的语感重新填词。这首童谣原本的歌词大意是:水母鸡,水母鸡,跟你打个赌,赌你飞到天上去,天上有糍粑,糍粑好拜年,贝侬来求米。而为童谣重新填词后,歌词内容可以是:吧嗒吧哎,打呀打糍粑,木锥声声响,糍粑软又香,贝侬来品尝。在保持童谣的曲调和节奏不变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填入学生容易理解且符合童谣主题内容的歌词,可以丰富童谣的内容,促进童谣文化的传播。

(三)运用短视频媒体说唱壮族童谣,传播家风家教

壮族童谣凝聚着壮家儿女的思想感情与文化精神,承载着壮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壮族三月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壮族人民增强了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愿意肩负起传播与传承包括壮族童谣在内的壮族文化的重任。随着近些年短视频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能在这些平台上看到壮族童谣的身影,比如有关演唱壮族童谣、玩配有壮族童谣音乐的游戏、进行壮族童谣表演的视频等。又如前些年,花儿乐队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与孩子们以摇滚的风格演唱了壮族童谣《虫虫飞》,之后,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传播,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

短视频媒体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以充分调动受众者的好奇心和参与视频制作的积极性。因此,壮族文化工作者可以尝试收集、整理蕴含壮族家风家教的童谣,将这些童谣的音乐作为视频的配乐,并在视频中记录壮族儿童嬉戏、玩耍的日常生活,再通过短视频平台将视频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特有的文化。

结语

壮族的民间童谣能够很好地锻炼儿童的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传承独具特色的家风家教文化。除此之外,它还具有独特的价值,如可以让人们学习更多壮族优秀文化的知识,提升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当前,壮族童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阻碍,需要家长注重引导孩子说唱童谣,需要学校开展关于旧谣新唱的课程,需要壮族文化工作者传播壮族童谣的视频等,以探索壮族童谣发展的新模式。儿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可以有效地学习、传唱壮族的民间童谣,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壮族文化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林佳婉.潮汕方言童谣传承与发展建设[J].文化产业,2020(18):88-89.

张永美.幼儿童谣游戏化课程创设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12):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