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探究

作者: 华志强

【摘要】天下之本在国,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家国情怀是亘古不变的核心要素。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要带领学生们了解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借助这些历史,升华学生们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健全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笔者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方式

作者简介:华志强(1980—),男,江苏省江阳市南菁高级中学。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一个人只有感受到家国之温暖,小到热爱家庭,大到热爱国家,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为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家国情怀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核心支撑,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民族之魂。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发史料,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滋润学生的心灵,以史为鉴,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 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好奇心,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1]。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高中历史教师都习惯照本宣科,一味地根据历史教材进行知识输出,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课改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被动听讲。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及时优化教学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历史文明,体会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的历史内容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搜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影视材料,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明确其爆发原因与最终结果。在播放视频时,高中历史教师还要适时地提问,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同学们,是什么事件引发了鸦片战争?我国为什么会战败?在战败以后,又引发了哪些事件?鸦片战争带来的后果是什么?鸦片战争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提升历史素养。之后,历史教师再为学生们展示当时英国与我国的军队装备对比图片,让学生们总结战败原因。鸦片战争是我国抗击西方列强的首次战争,英国以极少的兵力战胜我国,正是因为其先进的武器与得当的战略部署。期间,我国人民奋起反抗,仍旧以失败告终,还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让学生们意识到保卫祖国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被别国欺负,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民族复兴而读书[2]。

二、 走进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犹如灿烂的明珠,点亮了历史之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他们的精神也值得一代又一代后辈不断传承和发扬。例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勇于抗金的岳飞、被匈奴扣押多年依旧不肯背叛祖国的苏武等人[2]。要想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家国情怀,掌握家国情怀的宗旨,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历史教材,走进历史人物之中,向学生讲述这些伟大先辈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他们伟大的情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些历史人物为了保卫国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面对敌人毫不退缩,顽强抵抗他国侵略。即便环境恶劣,他们依旧不曾放弃,即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浓烈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能够督促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以历史人物为榜样,不断前进,树立家国情怀[3]。

例如,在为学生们讲述“辛亥革命”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将自己的感情一一抒发,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的眼中,个体与国家是一个整体,个体需要为了国家而奋斗,舍生忘死,在所不惜。在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下,有千千万万个和林觉民一样的革命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国情怀,谱写出了一首首壮丽的爱国诗篇。学生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林觉民大无畏的精神,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了解林则徐的伟大成就。林则徐主张睁眼看世界,带领翻译班子翻译国外书刊,编译《四洲志》,都是为了能够抵御西方列强,提高民族战斗力。虎门销烟是一伟大的历史壮举,作为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林则徐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其伟大的家国情怀。在我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的丰功伟绩永不磨灭,其爱国形象深入人心。带领学生们走进林则徐的世界,倾听林则徐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才是家国情怀,产生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从而督促学生不断前进。

三、 联系社会热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是人类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以史为鉴,国家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将历史照进现实,联系现实生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冠肺炎为例,在面对这一场全球性的疫情时,中华民族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无数医护人员奔赴一线,人们互相鼓励、守望相助,彰显了家国情怀。教师要将历史内容与时下热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历史滋养心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改革开放”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每一次挑战,中华民族都体现出了强大的情怀力量。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大量农作物滞销,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建立新媒体阵营,借助快速发展的网络平台,延伸农作物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带货,实现农作物销量的快速增长,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在社会前行的过程中,所有人需要共同努力,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建设祖国。这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在教学时,教师联系社会热点话题,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汲取力量,感受身边的家国情怀。

四、 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为了纪念伟大的历史人物,传递他们的优秀事迹,让后人不断学习和传承他们的高尚品质。我国各地先后建立红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历史背景,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例如,在完成“红军的长征”这一章节的历史教学任务时,要想让学生们弘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红色纪念馆,通过观察纪念馆中的记录、遗址,进一步学习革命先烈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精神,学习长征精神。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抗日老兵的资料,并撰写一篇关于老兵的文章。学生们可以实地调查,从抗日老兵的口中了解他们抗日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体会到革命先辈之伟大,从而学习老兵们的奋斗精神,树立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五、 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人民群众砥砺前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教师要深挖这些素材,联系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们走进历史,欣赏历史的风貌,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感受家国情怀,提升爱国素养,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始终联系历史课本,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信息、拓展信息,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历史,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戊戌变法”时,历史教师可深入教材,为学生们拓展历史信息。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在梁启超、康有为的带领下,一大批爱国之士参与革命,主张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等。虽然最终变法失败,但是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就有写下《狱中提壁》的谭嗣同。历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谭嗣同的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以及谭嗣同对后世的影响。在观看影像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谭嗣同的所作所为,看到一个爱国人士在面对飘摇破败的旧中国时所迸发出来的无穷能量。学生们被谭嗣同的精神所打动,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由得对谭嗣同产生敬佩之情。在挖掘教材资源时,历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展示《狱中提壁》这首诗,让学生们深入分析诗的含义,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谭嗣同当时心境的体现。谭嗣同在革命的过程中被人追捕,四处漂泊。即便身处险境,谭嗣同仍担心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可见谭嗣同此人之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出谭嗣同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变法,谭嗣同宁愿牺牲自我,不在乎个人得失,谭嗣同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值得大家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谭嗣同的这首诗体现出了戊戌变法的艰难。爱国人士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够提出救亡图存,政治改革等先进的观念,对清朝政府的统治提出质疑,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无数革命先辈在戊戌变法中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后人铺路,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当代青年要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发扬其品质,珍惜先辈们的奋斗成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提升自我,为振兴民族而不断努力。通过发言与交流,学生们对谭嗣同、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即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心中仍旧惦记着改革,惦记着民族存亡。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学生们继承与发扬。教师让学生们以谭嗣同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学习谭嗣同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提升爱国素养和个人能力,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开展学习。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在历史长河中探索关键信息,渗透爱国情怀教育。

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核心要素之一,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全体中国人民需要学习并具备的重要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传递家国情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张蓉.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养成的实践与思考——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一课为例[J].华夏教师,2020(21):92-93.

魏晓东.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43):30-32.

张锋.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新途径[J].新课程,2022(1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