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作者: 陶文艳
【摘要】创造教育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首先要“迷”,即让学生入迷,形成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其次要“悟”,即要发展学生智力,通过思维的觉悟把握客观规律。而思维导图(也称“脑图”)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化思维工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脑中“见树”,实现“点状学习,线性梳理”,能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线性梳理;阅读导学;个性表达
作者简介:陶文艳(1984—),女,江苏省常熟市周行中心小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创造教育首先要“迷”,即让学生入迷,形成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其次要“悟”,即要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通过思维的觉悟把握客观规律。而思维导图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化思维工具。它能够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色彩、线条和图形,以关键词的形式使信息更好地储存、分类管理和优化,是一种思维的触发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脑中“见树”,能够让学生精准把握文本主题,清晰梳理情节脉络,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实现“点状学习,线性梳理”。教师要用思维导图串起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言智慧,真正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学生“爱阅读,懂策略,会行动”的目标,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导学模式
教师在解读语文教材时,要运用思维导图聚焦文本主题,勾画文章的整体思路,努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让学生对文本从内容、思想再到语言形式进行细细品味与探究,将抽象的思维通过色彩、线条和图形的形式外化,从而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现与有创意的阅读。
(一)辐射式思维导图—在语篇联结中铺展思维的全景图
每篇文章都不是随意的词句拼凑,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依据文体特点,不管是从纵向的以时间为序,以情节发展为脉;还是从横向的以空间为序,以情感积淀为脉,文章结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语篇构成规律”。教师在阅读导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懂“语篇构成规律”,铺展思维的全景图。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呢?”并让学生画一级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聚焦“秋天的雨”,围绕文本内容发散出颜色、气味、声音三个分支,如图1。
如此,由面集中到点,慢慢寻找规律,学生就会有疑问:作者在写秋雨色彩的时候,写了哪些颜色?对应了哪些事物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聚焦一个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二级拓展,明晰课文的整体思路,实现思维的外化,如图2。
学生不难发现思维导图中每一级的关键词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逐级形成语篇的“类”。学生掌握“类”,就等于明晰了课文的整体思路,实现了思维的外化。
(二)层递式思维导图—在情节捕捉中涵养思维的发散性
层递式是思维导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将文章的情节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理清作者写作思维的层递性,进而呈现思维的条理性,如此顺藤摸瓜式的探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把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第一,小女孩卖火柴;第二,小女孩擦火柴;第三,小女孩被冻死。借助思维导图,学生也能够很直观地将思维聚焦到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情节中,深刻地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如图3。
(三)推理式思维导图—在言意转换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故事有很多的留白空间,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的预测化虚为实,真正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课文以“……”为结尾,故事只呈现了一半,留给学生发展思维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依据课文、插图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等多样信息,筛选提炼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把自己预测的内容清楚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彰显思维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如图4。
二、活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段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梳理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将这些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点,运用思维导图呈现每篇课文的点,让学生实现“点状学习,线性梳理”,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单元首篇课文阅读策略的示范性与指导性,发挥中间课文训练策略的实效性,实现对学生阅读训练的由扶到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全面性。
(一)发挥“例”篇作用,实现阅读的逻辑性
兴趣是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思维导图能以色彩、线条和图形的形式将文章以一个主题词为中心,形成思维的发散点,再向四周辐射,展现联想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气泡图、流程图、故事情节分析图、金字塔图,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边读边画思维导图,依据课文题目、插图、故事情节等,整体构思,定主题词,梳理课文各层级之间的联系,找出分支的关键词,理清分支的逻辑性,再不断地完善思维导图。这样,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体验,锻炼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二)凸显“练”篇实效,实现阅读的实效性
“练”篇是对“例”篇阅读策略的实践,学生通过“例”篇的学习,运用初步习得的思维导图导学功能,能够将学到的策略迁移到阅读实践中,发挥“练”篇的实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变化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聚焦“盯”“治”“落”这几个关键性动词,借助思维导图,能清晰感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毫不在乎,最终葫芦被蚜虫蛀了,他的愿望也落空了的故事情节。进而学生会依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形成对文章独特的思考与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会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也会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去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章。
(三)重视“类”篇归整,实现阅读的自主性
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例”篇和“练”篇中学习的思维导图导学策略进行综合运用,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思维训练,最终得“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并思考:狐狸是怎样吓百兽的?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的方式编写“狐假虎威”的情景剧。课文浅显易懂,但要真正揣摩文本的语言,理解文本角色的个性,需要进一步探究。于是,学生先确定了狐狸、老虎、百兽三个关键词,并配上了三张动物画像,然后去文中寻找能概括狐狸、老虎、百兽特征的词语完善思维导图的分支。学生很快发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是形容狐狸的词语,“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信以为真”是形容老虎的词语,“都很纳闷”“撒腿就跑”是形容百兽的语言。最后学生在小组内模仿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充分感受了狐狸的狡猾、老虎的疑虑和百兽的后怕。
运用思维导图,以“类”的方式拓展阅读,能帮助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的个性语言,在语言的鲜明比照中,增进对语言的理解,实现了阅读的自主性。
三、巧用思维导图,实现学生个性的表达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精准把握文本主题,清晰梳理情节脉络,深入分析文本言意,实现“点状学习,线性梳理,个性表达”的过程,用思维导图串起语文知识,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
(一)建构话语系统
话语系统,是指学生依托思维导图,让语言表达有形,表达内容有质,思维外化有声。在思维的填补中,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合理模仿,也要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更要引导学生真实表达。
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本单元预测的方法后,笔者让学生围绕“剪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可以做什么?”这一问题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推测情节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挥想象,踊跃地进行发言。教师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认为胡萝卜先生这根可长可短的胡子,后来可能还会引发什么新奇的事情呢?事情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增添多个分支,放飞想象,列举了故事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且在课堂上大胆分享交流,实现了个性的表达。学生在对思维导图的填补中建构了话语系统,让言语在具体的场景下能够被灵活运用,让思维的发散性有图可见,有法可循。
(二)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让学生开展以狐狸为主角的群文阅读,可以选择《狐狸和乌鸦》《狐狸养鸡》《狐狸分奶酪》等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巧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精准把握文本主题,清晰梳理情节脉络,深入分析文本言意,记录阅读的点滴。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之后,可以通过“童话故事会”的活动进行阅读分享。在活动中,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和在阅读中的感悟,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增强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导图为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享方式,让学生在分享中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满满。
结语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取文章丰富的信息,让学生通过“点状学习,线性梳理”的方式,助力阅读导学,激活阅读体验,实现个性表达,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3]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32(0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