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召唤出和谐课堂

作者: 邱桂琴

【摘要】美术教师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多方感受,获得知识,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文章分析了小学美术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验教学;主体性;和谐课堂

作者简介:邱桂琴(197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体验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尝试、去感受,从而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的教学方式。相较以往的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更注重学生内在的获得、内在的理解和感悟。我们知道,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一、精心导入,营造氛围,创设体验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参与,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

以“漂亮的花瓶”一课为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小蜜蜂酿蜜送友人”这个情境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主人公是小蜜蜂,小蜜蜂需要漂亮的瓶子装花蜜,所以对瓶子进行了装饰。在引导学生观察瓶子的结构、分析出瓶子的对称特征后,教师声称自己有两个秘密,秘密一是“减(剪)法”,秘密二是“加法”。这两个秘密巧妙地为教学设置了悬念,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瓶子的外形,运用“减法”设计自己喜欢的瓶子,在瓶子的基本形状完成的基础上,运用“加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可以加上各种线条,也可以加上各种花纹,还可以加上各种颜色等,让学生边欣赏边分析图片进行创作。在这样的体验下,学生观察事物更仔细,回答问题更积极,更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创设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收获知识。

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让学生能更快进步。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来营造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体验空间,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注重过程,采取策略,增强体验获得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合学生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鉴赏经典,加深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情境、表演情节、介绍背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欣赏与鉴赏活动中,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和想象力,积累观察、鉴赏经验。

以凡·高的《向日葵》的鉴赏教学为例。笔者买了几束向日葵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向日葵进行对比。笔者告诉学生,凡·高画了很多幅《向日葵》,每一幅都用心描绘,他借向日葵的姿态来表达自我。接着,笔者让学生对《向日葵》进行局部观察,放大作品上的其中一束向日葵,引导学生:“你看它的花瓣,有流动的线条,富有流动感。这流动的线条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像燃烧的火球在画面上跳跃着?”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认真观察、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不仅了解了绘画者,还感悟到作品中富有生命力、激情,积极向上的精神。笔者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联想等,用实物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花瓣的造型变化、色彩变化,以及画家绘画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美术教学充满趣味,同时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了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如在进行“纸折小船”教学时,笔者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制作方法前,先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折纸船,让学生体会思考、探究的乐趣。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掌握1~2种折纸船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以前学过,没学过的学生则通过自学或请教家长等方式学习折纸船。上课时,笔者请学生把自己会折的船折好,并展示出来。学生把折好的船聚集在一起后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种类型的船,有乌篷船、帆船、快艇、双头船……学生们的视野拓宽了,好奇心驱使他们继续深入探究。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动手看一看、拆一拆,再折一折,分析折纸船用到了哪些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知识。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会折的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教其他同学,其他学生分别到自己的小老师那里学。负责教学的学生教得很认真,其他学生学得很快,折纸船的方法有七八种,学生很快就都掌握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沟通、交流,还拓宽了视野,树立了自信。

(三)角色评价,互动体验

学生如果能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能极大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喜欢上美术。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为例,笔者在让学生了解折纸飞机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笔者请学生们展示自己折好的飞机,并对其进行评价,“你准备得很充分”“你是个认真的孩子”,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互评,“你的折法很独特”“你的构思真奇妙”。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行探究、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笔者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还经常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再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与其他组员互相交流、沟通。教师可以选出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分享经验,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

三、拓展课堂,联系生活,形成体验外延

教师合理安排知识拓展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极参与学习,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将生活与美术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观察、欣赏、实践中提高审美素养。

(一)利用多种创作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以“水墨画鱼”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正式画鱼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水缸中游动的鱼。接着,让学生欣赏名家所画的水墨画,观察水与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这样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学生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这种肌理效果。学生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拓展了思路之后再进行创作,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他们的作品更生动、灵动,富有肌理效果。

学生在体验后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此时再去进行有目的的创作,效果会比之前更好。通过体验,学生的创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例如,在教学“彩色染纸”这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安排,给学生提供一部分材料,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引导学生学习染色的方法,学生学会染色的方法后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染色,能感受到染色的快乐。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其他染色的材料,并将其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学生寻找材料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如果把这些想法融入创作中,那就是一种创新,就会获得新的体验。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寻找适合创作的工具或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生活经验不足,但他们热爱生活,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善于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对话、观察、欣赏、感悟中提高审美素养。例如在剪纸教学中,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忆贴窗花、贴喜字、贴福字等有剪纸作品出现的画面。熟悉的生活场景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剪纸,认识到剪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学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设计与创作,获得了良好的体验。

在进行剪纸和制作书签这两组练习时,学生在对比与感受中,了解到剪纸和书签富有层次感,在制作时需要将主体、近景、远景叠加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学生还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他们在观察生活物品的过程中发现,把单一的色彩变为多种色彩的效果会更好,于是进行了色彩上的创新,将近处的颜色画淡,远处的颜色画深,色彩由浅入深地延展。这样的作品具有视觉上的冲击感,画面的层次非常丰富。学生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单色到多色,有了质的变化,学生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

又如,笔者在教学制作创意剪纸灯罩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具有立体效果、镂空效果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更强。学生从这一发现中得到了创作启发和灵感,他们运用镂空的方式进行创意剪纸灯罩的制作。镂空花纹、立体造型、色彩变化效果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为作品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让作品更具观赏性。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让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验中构建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尹少淳.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1(05):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