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的思考及教学对策研究

作者: 梁英

【摘要】古诗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古诗词,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学习,传承发扬古诗词文化。而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简介:梁英(1980—),女,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第二中学。

教材是小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古诗词,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但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还存在观念陈旧、方法僵化等问题。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革新观念,创新方法,为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注入更多活力。本文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古诗词选编特点,提出其教学方法革新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的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深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大背景下,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也深刻融入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其中古诗词的编排较其他版本的教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整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129篇古诗词,小学生每年平均会学到约20首古诗词,尤其是高年级教材的古诗词含量更多,据统计,仅3—6年级的教材中就有84首古诗词。

在部编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共编入25首古诗词,其中12首古诗词被编入课文,3首被编入语文园地,10首被编入诵读单元。部编版没有完全推翻人教版教材古诗词的编排,其中有很多篇目与人教版是重合的,比如《长歌行》《迢迢牵牛星》等,这些篇目都是内涵丰富、文学价值极高的,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新部编版教材与人教版相比,古诗词创作年份跨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内涵更丰富。时间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近的则出自清朝,唐诗入选11首,宋代诗词入选10首,明朝诗词入选1首,清朝诗词入选1首。唐代入选诗人包括王维、韩愈、孟浩然等,宋代有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大家,明清的则有于谦、郑燮等。该教材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培养学生广阔的传统文化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史观。

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内容的基本特点

首先,古诗词涉及的主题丰富,表达方式以情景交融为主。古代诗词总集名目众多,不同编者对诗词分类的标准不同,主题分类也不同,而该教材所选诗词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写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记事感怀类、怀古咏史类和边塞征战类。内容上多以写景为主,其次是咏怀、咏物,最后则是边塞征战。此外,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增选了《采薇(节选)》,这首诗体现了战士们征战途中的苦楚,同时也把战士们渴望和平、痛恨战争、思念家乡的情绪表达了出来,属于比较特殊的边塞征战诗。为了凸显中国传统诗词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该教材还将先秦诗歌编入,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先秦诗歌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那么容易理解,但也有利于在小学生心中植入古诗词文化的种子,为小学生进一步学习诗词埋下伏笔。

其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教材的古诗词情感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以歌颂自然之美为主旋律。比如选编了《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小船停靠在江边时作者的所见所闻,景色都很常见,但景物背后的情感悠远绵长,尤其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之苦深切刻骨。又比如选择了《浪淘沙(其一)》,把祖国壮丽的风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借助景色、景物表达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以及借助石灰、竹子等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的,等等。在整个教材中,诗词的选择处处遵循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尽管诗词情感多元,但始终以爱国主义为主。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教材借助诗词多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物象描述,加深了学生对相同主题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能力。同时,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古诗词表现手法丰富,能初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诗经》奠定了中国诗词体系的基石。赋、比、兴作为《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沿着诗词体系传承了下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教材所选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以赋为主。赋是平铺直叙的,便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诗人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把自己在黄沙中看到的景象直接铺叙出来,并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入其中,学生在诵读中能直接体会到扑面而来的喜悦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为数不多的采用比的表现手法的诗词,如以跳动的珍珠来比喻“白雨”,以洒落的墨水来比喻“黑云”。大量使用比的手法,能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让学生有直观认知,如身临其境。通过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手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古诗词鉴赏的思维,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思考

第一,以新课程理念代替传统诗词教学理念,强化学生诗词学习动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教材基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选编了古诗词,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教材时,应避免填鸭式的传统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诗词学习动能为主。教师可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教师应以诗词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为探究目的,同时重视诗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尝试探索诗词学习的新路径,以游戏、角色扮演等新方法,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掌握诗词内容,把握诗词情感。

第二,教师丰富自身的诗词文化素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还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完成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诗词文化背景,加强诗词专业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诗词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诗词意象所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等。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诗词教学方法,提高诗词教学的艺术性。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有准确把握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将诗词的思想情感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意象教学为重难点,提高自身教学的艺术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象情感,借助情感迁移、情感升华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诗词的思想情感把握得更准确,提高学生诗词学习能力。

第三,立足学生认知实际,把握诗词教学的难度。古诗词毕竟不是现代的产物,现代人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悯农(其二)》[1],其编排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农耕的辛苦,引导学生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但如今很多学生接触的都是都市生活,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也少有农耕的经验,所以,自然就无法对农耕的辛苦形成直观的认识,难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因此,部编版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并没有将之作为必学篇目,而是放到了“日积月累”部分当中。那么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这首诗的学习要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辛苦,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而部编版教材中有些诗词的安排也存在不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况,比如一年级就在“语文园地”模块安排了唐寅的七绝《画鸡》。这首诗通过对公鸡形态、声音的细节描述,将公鸡的威武、高傲表达了出来,其中“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虽然是在写公鸡的鸣叫,但实际上是作者希望自己能一展抱负、一鸣惊人[2]。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诗词,认知也处于起步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而对这种借物言情、托物言志的诗词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教师,不能盲目地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更应该准确把握诗词理解的难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充分发挥教师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意象的情感内涵。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词最耀眼的标志,也是最难把握、最难理解的部分。诗词语言简洁凝练,情感丰富,中国历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词意象当中。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作者情感的物象,借意象抒情是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手法。因此,只要把握好了诗词意象,自然也就能对诗词的思想情感有准确的把握。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诗人引入了多个物象,如朝雨、客舍、青柳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春雨中的渭城、柳树下的客舍展示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春雨纷纷的清晨情境。然后,教师可以将朝雨、客舍、青柳等物象进行关联,让学生体会这些物象背后蕴含的诗人与友人惜别的不舍之情。最后,再解读阳关等物象,理解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当然,在进行诗词讲解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人送别的一些礼仪和习惯,来丰富学生对送别诗的认知。意象是诗词教学的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画面重现,以情境创设营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象背后的情感,这是诗词意象教学的有效手法,教师可以尝试不断创新,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第五,不断创新完善诗词教学方法,以诗词文化充实教学内容。中国诗词文化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兼具文艺性和文学性。有些诗词读起来较为拗口,学生读起来都困难,更别说理解了[3]。因此,教师还是应该以兴趣培养为主,为学生的诗词学习赋能。但是,在机械讲解、死记硬背的传统诗词教学法中,学生就是背诵的机器,兴趣根本无从谈起。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以创新方法驱动学生学习兴趣。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为例,情境创设、情境再现很符合这类借景言情诗歌的教学,必要的话还可以融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身在明月清风、稻香扑鼻、蛙声一片的环境中,受到视觉、嗅觉、听觉的冲击,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诗词中诗人流连美景的心境。如今,大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借助虚拟课堂、VR课堂实现氛围营造,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诗词意境中[4]。另外,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情景,并根据所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仿写一首词。如此,不仅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还增强了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和实践能力。

古诗词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会将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小学段是学生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学教师必须重视这一关键学段,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优势,从而辐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当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古诗词教学为抓手,帮助学生梳理传统文化内容,立足学生认知发展实际,以多元创新教学方法驱动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在教情学情双把握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以饱满的热情,为培养新时代文化传承者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丽娜,薛剑莉,万素花,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的现状及得失[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11):53-55.

[2]朱艳艳.部编教材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1):297-298.

[3]韩冬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70.

[4]滕军霞.诗若惊鸿影,赏如华春松: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