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康淑娟【摘要】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去,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的学科思维,从而全面增强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成效,为小学英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渗透
作者简介:康淑娟(1968—),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要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构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理念先进的英语教学课堂环境,让英语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进而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思维,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核心素养下基于组块化原理的整体教学,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了英语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要素的结构。整体教学要求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以课程组块化的方式,建立教材各单元的主题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形成新的融合知识性、人文性、情境性的课程[1]。整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作出合理地计划,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消化,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关注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采用跨文化的视角,不仅呈现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民俗风情,更借助英语为载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的文化,增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言除了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利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教师不是以“填鸭式”的教替代学生的学,而是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缺乏实践性学习活动
英语是一门外语,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与本质,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英语教学活动,并且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教学理念的桎梏,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缺乏实践性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意识得不到培养,导致综合性学习思维难以有效发展,英语学习水平不能全面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增强。
(二)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往往重应试而轻思维,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要求学生埋头记单词、背短语和背句型,甚至要求学生“死磕”阅读理解。如此,不仅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还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无法养成英语学习的正确思维习惯。
(三)缺乏英语文化内容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特殊性,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为学生有效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的架构与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让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顺利落地。与此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英语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鉴赏不同文化的能力,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英语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挖掘,难以将英语文化知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始终,使得学生对英语学科文化背景了解甚少,不能深度开展系统性的英语学习活动,难以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
(四)缺乏英语课外延伸教学
英语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还要延伸课外教学。
一方面,小学生接触的英语资源十分有限,除了课内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辅导资料,基本获取不到科学的、有趣的英语信息输入。学生在课外没有一个合适的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很难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也很难提高英语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课外的英语学习活动,比如没有系统的课外英语阅读平台、没有课外英语口语交际场所、更没有课外的英语主题游戏活动。由此,学生的英语学习比较枯燥、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机械讲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创新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英语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语法为主,而且教师对语法的讲解比较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点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句或者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的例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创新英语单词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单词教学首先是由教师或录音范读后,学生跟读;其次是教师进行单词的解释;最后是学生死记硬背。大部分学生对记单词感到“头痛”,甚至由此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英语单词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记单词APP的互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的单词探究时下网络新词、热词的英文表达,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等。
三是创新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法。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英语绘本作为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素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开展英语读书日、英语创新作文大赛、英语经典朗诵大会等活动,促进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学习。
四是创新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书面英语,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动画片段,进行英语配音表演;让学生选择优秀的英语视听作品,开口模仿表演等。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多媒体设备的作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沉浸式的英语环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涉及英语文化的影像资料,听到地道的英语发音等。
例如,教师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其中著名的英文歌曲《哆来咪》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让学生用欣赏电影和歌曲的方式去学习英语,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My Family”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首先是“Let's talk”的环节,教师播放Chen Jie邀请Amy到家里做客的动画,并让学生看动画,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以下对话。
—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
其次是“Let's learn”的环节,教师播放Sarah向Wu Binbin介绍家人的视频,并让学生巩固核心词汇woman、mother、mum、man、father、dad等。最后是“Let’ s chant”的环节,教师播放一段富有节奏感的伴奏,让学生打着节拍复习以上所学内容。教师巧用信息技术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语言学习思维,深度进入语言学习环境中,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知识的探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薄弱环节,合作开展查漏补缺工作,这样,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机械学习变成探究学习,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5]。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英语思维,更好地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习本节课的重点词汇cold、warm、hot、cool、windy、sunny、cloudy、rainy以及重点句型“What’ s the weather like in?”“It’ s...in...”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天气预报”的角色扮演,互相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表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天气相关的词汇,并可以正确使用相关句型描述天气,在小组合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体现了英语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以英语作为实践活动的第一语言。换言之,就是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尽量使用英语,以达到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全权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准备活动材料,组织活动进行等。当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第三,要注意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性。英语的教学方法需要创新,英语实践活动的形式也同样需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越多样,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第四,实践活动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不能是课堂教学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英语学习的需要,要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故事会”的英语绘本故事表演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通过绘本故事表达学生的情感。针对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声临其境”的英语动画配音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英语百科全书”活动,学生参加活动需要具备充足的英语词汇量与英语阅读量,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展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教学的目标任务,充分渗透核心素养,积极地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助力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英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乐玭玭.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模块整体教学中的教材解读和文本重构[J].英语教师,2019,19(20):48-51,54.
[2]杨砥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构建小学英语课堂的初步探索:以Join in小学六年级篇章教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7(0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