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杨陆海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小学教学理念主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想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教师需要在小学阶段遵循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认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要求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导向;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陆海(1982—),男,江苏省泰州市鲍徐小学。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如利用课外读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散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字词、句式构建语文思维认知,教师利用课文中特定的句式结构,为学生讲解各种表达情感的精美句式,能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1]。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文章可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歌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和诗歌,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领悟文字中的情感[2]。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如《雷锋的故事》。学生在学习相关文章时,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可学到文章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灌输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产生对文学知识的兴趣。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着重强调教学互动,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如教师讲解雨相关的知识时,可挑选雨天进行授课,让学生观察窗外的雨,更好地理解雨的含义。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一教学变为多元化教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既需要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又需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点,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以此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4]。

三、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大量语文知识,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而紧凑的语文教学课时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无法顾及全班学生,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无法很好地理解,久而久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下降。此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完一部分知识点后随即组织阶段性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部分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强,很难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将所学知识充分吸收,在考试过程中成绩较差,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传统教学不满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本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即便是做题也需要按照课本的答案来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每个学生的思维认知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记忆水平较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现象。此外,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只能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对部分难以理解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吃力,这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方案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知识。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评价赏析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能够对书面语言有更好的感知力,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写作中减少错别字。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可提高个人素养。我国社会人才需求从专业型人才逐渐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会不断逃避问题,无法解决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时,应不断引导学生了解该问题背后的故事。以《雷锋的故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雷锋同志为什么会帮助这位老爷爷?”,教师在得到学生的答案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为什么人民十分劳苦?为什么雷锋有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考能力[6]。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体现了山川之美、湖泊之美,教师在教学诗歌或散文时,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景色。其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可为学生播放描写桂林山水的民谣等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意境。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几首描写桂林山水的诗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认知进行点评,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实际应用为教学理念,让学生将课本中学到的字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时,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观、渴、喝等生字,还需要将这些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文章中的情况应如何解决。并且教师可通过讲解字的由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喝”字,人在口渴的时候会喝水,因为人是用嘴喝水的,所以喝水的“喝”为口字旁。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合理利用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倘若利用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习印象[7]。

(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混乱,无法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8]。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课堂问题的关联,从多途径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课堂问题。如教师先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可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可以让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密,保证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9]。

(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自然风景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自然风景相关的纪录片,学生利用视觉和听觉可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读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认知,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中自然风景相关的内容[10]。

(七)丰富教学内容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以灌输知识为主,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知识竞赛或趣味问答游戏。如教师在教学《春天的色彩》这篇课文时,可在课堂上开展“你对春天的印象”问题抢答游戏,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讲述对春天的理解,教师进行评分,评分低的小组需要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对部分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游戏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八)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

教师应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督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阅读笔记。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人文社科领域有良好的认知。学生做阅读笔记可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更好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九)增加学习交流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倾向于向同学求助。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本中的难点进行讨论,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增加学习交流时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总结时间。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充足的课堂总结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课堂问题和文章主旨,思维活跃的学生甚至还可以从课文中的知识点联想到课外读物,这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认知模型。

(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单一的知识点的讲解,很多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产生定式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知识点的理解,不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遵循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英.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2022(07):232-234.

[2]金玉国.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22,1(01):148-149.

[3]祁梦婧.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22(01):98-100.

[4]李晓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课外语文,2022(04):102-104.

[5]陈世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07):6.

[6]冯清锋.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1(36):13-14.

[7]曹新龙.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文渊(高中版),2019(05):531.

[8]张玉蕾.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外交流,2021,28(04):343.

[9]刘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外交流,2021,28(04):1188-1189.

[10]张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7):1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