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建构魅力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沈婧婧【摘要】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不同资源,创建生动、趣味、直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文章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引入活动化教学进行探索,以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从而建构富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简介:沈婧婧(1982—),女,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贴近生活,对学生的行为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理性内容较多,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听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的课堂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活动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活动化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利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效果,教师需要在设计活动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群体特点的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的教学时,利用亲身体验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游戏的文化性与社会性。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节课便布置了简单的调查任务—回家采访长辈,了解、体验长辈小时候的游戏。在本节课中,首先,教师出示传统游戏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图片中的同学都在玩什么游戏吗?”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并让对此有所了解的学生介绍游戏的玩法。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示学生:“大家要认真听讲,一会儿便来玩这个游戏。”其次,发言的学生一一介绍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清理出空地,亲身体验传统游戏。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无论哪个年代的游戏,都需要伙伴们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游戏,收获了游戏的快乐,也收获了成长。
爱玩、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喜欢玩体验类的游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亲身体验的活动形式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游戏,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化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整合
完整、高效的教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设计,以取得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效果[1]。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认识到活动化教学的优势以及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如此才能设计出符合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的活动,进而完成课堂环节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因果性、递进性,将活动化教学穿插其中,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精神疲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的教学时,利用案例分析的活动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风的含义;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家风;知道家风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备要素。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设计“我的家风我知道”的活动。为了让活动更具实效性,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回家采访父母,并进行录音。其次,教师让整理好采访录音的学生介绍自己家庭的家风,再让学生分析不同家庭的家风。再次,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古今名人的家风,让学生从中分析家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自己家庭的家风,并将其书写下来努力践行。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分析了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家风案例,又分析了名人的家风案例,使得课堂的学习完整高效,更有效果。
二、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个体进步
(一)利用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个体进步的有效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2]。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充分地调动已有的旧识,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技巧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此,既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为其之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课的教学时,利用知识竞赛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历程;理解武昌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初便道:“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是充满磨难的,但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学习,在记忆知识的同时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本节课会有知识竞赛活动,希望同学们可以踊跃参加,前三名可以获得奖励。”其次,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带领学生重温历史,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原历史背景,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抢答。本节课面向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与分析能力,但整体水平不足,教师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简单的问答题、选择题确保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述的同时,积极地思考、探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近代史的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以及初中历史也有提及,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既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利用活动化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师利用活动化教学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个体的进步提供更多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擅长记忆,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则擅长表演。教师利用活动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可以提高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头脑风暴的活动形式,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增强学生的自救能力,让学生养成防患于未然的习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政府部门为防灾、减灾做出的贡献。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教师导入新课:“有一些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有一些则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同学们认识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展示各自的个性能力。学生头脑风暴后,例举地震、海啸、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遇到过哪些自然灾害呢?这些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人们又应该如何做呢?”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分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学生发挥各自的能力,擅长绘画的学生把小组头脑风暴的思路绘制成思维导图,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对小组头脑风暴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再结合学生小组头脑风暴的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应对自然灾害的
措施。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讨论,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
三、活动化教学,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一)利用活动化教学,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加深道德体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行提供重要的平台。活动化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合理开展活动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现实体验中了解道德的标准,获得值得模仿的对象,进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其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分析材料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了解尊重的含义;教会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别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教师利用不同的社会场景进行导入,并提问学生:“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在同学们的心中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呢?”学生认为军人、医生、教师等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其次,教师提问:“普通人是否值得人们尊重呢?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思考,材料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人呢?”最后,教师提供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材料。学生结合材料,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身边的普通人,进而深刻了解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于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材料分析,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理解尊重的含义,学会该如何尊重他人。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既可以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又可以有效锻炼分析
能力。
(二)利用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利用活动化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并传承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活动有很多,如情境活动、革命故事分享活动、口述史分享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时,利用情境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教师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抗日战争的有关图片,并道:“每当国歌响起,我们的精神都会为之振奋,那国歌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诞生的呢?背后包含多少民族的血泪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开历史,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其次,教师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想,并总结:“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同学们要积极向上、自强自律,努力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发挥活动化教学的积极作用,从而建构魅力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乔慧.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9(12):58.
[2]董继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J].生活教育,2019(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