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整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作者: 陈杰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有了兴趣,学生学数学时会更积极、主动,这对他们有效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有很大好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整体化教学的内涵,并就如何实施小学数学整体化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体化教学;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陈杰(1979—),男,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前,教师需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和社会对数学能力的需求有所了解。由此,教师才能做到科学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本质,并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饱满的情绪参与数学知识探究[1]。教师实施整体化教学时,应当加强对传递知识、信息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载体的优化研究,以完成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良好结合,促进数学教学水平提升[2]。

一、整体化教学的内涵

教育学家余文森认为:“我们之所以反对模式化教学,就是因为模式化教学缺乏对教学模式背后哲学主题和教学理念的理解,不顾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客和教学情境,囿于某种操作步骤,进行机械的、生硬的、缺乏灵性的教学。”整体化教学具备系统化优势,开展小学数学整体化教学能使数学知识以规范、整齐的结构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以为,整体化教学的内涵有以下三点。

(一)知识角度的整体化

笔者以为,开展整体化教学,意味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会被凸显出来,因此教学内容会更具整体性,学生能够在形成整体框架的情况下,学习新的知识。

(二)学习角度的整体化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以发现教学法闻名,他强调教师不应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包含一些事实(例)和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在情境中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而教育学家D.P.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讲授教学法强调的是言语信息与观念之间的整合。开展整体化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整合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将全新的、陌生的知识有效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即为汲取新知识促使个体知识体系得到重新组织、改进和改造的过程,这也是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的过程。

(三)教学角度的整体化

教学的整体化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整体化教学时,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第一,拓宽数学学科教学的边界。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坚守数学学科体系内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隔绝,或者拒绝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比较中、在关联中,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完备、立体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第二,以社会、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进行整体化教学。为此,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中的知识,弱化学科间知识的边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与个体生活、社会、自然的关联,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关联性,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第三,教学时更多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开展整体化教学前,教师需要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有什么”等问题进行教学思考,运用多种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在不同水平、层次、维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全方面、深层次发展的实际需求,并在教学中不断突出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翁。

二、如何实施整体化教学

近年来,整体化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开展整体化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并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做到整体化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形成结构化、关联化、系统化的教学思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数学知识结构的思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利用知识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顾名思义,知识树就是利用大树中存在的元素,如树叶、树枝、树干等,展示知识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知识和信息在知识树上的从属关系直截了当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知识树具有层次性强、直观明白、系统性强等特点。由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综合和实践”“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这四部分的内容存在着许多或明或暗的关联,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树将这四部分的数学知识清晰、直观、系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数学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刻性、系统性和规划性。

教师应用知识树时,可以对整册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梳理,如教师可以将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汇总成知识树,以各个单元的主题(“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的图形(一)”“有趣的拼搭”等)为树枝,然后在此知识树上增加各单元主要知识点。设计包含整册教材内容的知识树,可以让学生在学期伊始,就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规划、有意识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够为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当然,教师也可以应用知识树展示整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中的“小数乘法”相关内容,就可以做成知识树,学生能够透过知识树记住各种乘法形式。又如,教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绘制知识树,将具体计算公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将知识树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整理、分析、融合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树来了解不同知识、概念和内容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由此学生可以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同时,知识树也能分解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化理解中吃透所有知识和概念。

(二)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常常被人们用来展示复杂的知识概念或者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较为鲜明、显著,思维导图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契合,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晦涩、复杂、隐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相对具体、简单、显性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根据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可以分为气泡图和桥状图。

1.气泡图

气泡图可以用于展示多个概念和变量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用其来描述同一类型事物的性质、特征。例如,在教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绘制气泡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层面了解平行四边形,加深对该图形概念、性质和判定条件的认识。

2.桥状图

桥状图,是从左至右描述主题内容的一类图形,绘制桥状图时,教师需要在上、下部分分别填写具有潜在关联、直接关联、间接关联的事物,桥状图通常被用来展示类似但略有区别的事物。例如,教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桥状图将平行四边形与菱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定义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一般平行四边形与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关联。

(三)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概念图中包含连线和节点,是一种对学科知识的结构进行形象表达和表征的手段和方法。在概念图中,教师需要使用连线、节点标注、解释知识点之间具体的关系以及产生关联的方式[3]。概念图具有直观性强、概括性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应用概念图时,学生更容易将新学习的概念、知识和内容与已有的相关经验、已掌握的知识和概念建立关联。在具体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概念图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加深教师及学生对某一个单元整体知识的认识,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绘制概念图时,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步骤:一种是在图形中加入文本信息作为关键节点,然后利用直线连接不同的节点,以表述构图者对数学知识和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另一种是用层级结构、文字标注的方式将最具概括性、最简短、最广泛的知识和概念排列在概念图的最前面,然后再排列其他知识和概念。从如上两种概念图绘制方式可以看出,相对于采用冗杂的纯文字进行信息描述的方法,概念图采用图表进行信息表达,能够让学生快速看到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关联,迅速抓住最为关键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巩固已掌握的关键数学知识。

结语

实践表明,开展小学数学整体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化,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颖.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8):51-53.

[2]陆海燕.小学数学整体教学实践探究[J].江西教育,2020(30):50.

[3]赵玉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