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群文而精彩
作者: 张英【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多文本阅读模式,指的是教师围绕某一主题选取多篇文章后,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集中阅读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根本,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为主要目标。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且已经初步养成阅读习惯,所以群文阅读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相关联的多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一定的阅读、分析、对比以及总结等,让初中语文课堂因为群文阅读而变得熠熠生辉。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张英(1972—),女,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群文阅读模式下,阅读活动更加多元和深刻,学生的阅读资源更加丰富。许多教师在应用群文阅读时会将教材内某一单元的文章进行初步整合,让学生进行集中阅读,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每一篇文本的结构框架以及写作方法等。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展开对比分析,由此有效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应用群文阅读,由点及面,促使学生展开多篇相关联文章的阅读,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群文阅读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重要作用,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全面且深入地了解群文阅读的特点。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群文阅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开放性
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文体形式为主题,也可以人物为主题,还可以某一写作手法为主题,只要阅读文本之间能通过该主题串联起来即可。
(二)主体性
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往往不会精讲文本内容,学生要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文本内容的思想情感、主旨和结构等展开分析与
总结。
(三)交互性
群文阅读中,教师提供的多篇文本既有一定的关联,又有一定的区别,学生要对多篇文本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整理,还要与同学以及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篇目的内容。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的重要意义
在应用群文阅读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中收获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质量等方面的增长。在此前提下,应用群文阅读有以下四点意义。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群文阅读模式下,教师会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本内容,因而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开展以人物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孔子系年》《如果我来写孔子简历》《鲁迅自传》(节选)《关于鲁迅》(节选)《柔石小传》以及《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等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性的阅读。经过这样的群文阅读,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孔子、鲁迅、柔石、毛泽东的人生历程,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多个方面。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有效的阅读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字词的理解,又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段落内容和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归纳与总结,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和分析中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分析单篇文本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还需要对多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其核心素养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学生可以在阅读时事半功倍,并更多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需要加快自身的阅读速度,逐步掌握“一目一行”的本领,习惯于一边阅读语言文字、一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或者自行制订阅读计划,以确保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后,阅读时就会更多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会阅读到更多的经典名著,会更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在传情达意以及记录思想方面的无穷魅力,也就更容易逐步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群文阅读有诸多好处,但这需要建立在有效应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笔者以为,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群文阅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确定主题,让群文巧妙地出场
主题就是关联点,是将多篇文本连接起来的关键。如果把单篇文章比作一粒珍珠,那么主题就是串起珍珠的线,恰当运用线,才能串出美丽的项链。因此,教师要确定好主题,并围绕主题呈现多篇相关联的文章,从而全面提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1]。
教师可以某一作者为主题,组织学生阅读该作者的多篇文本内容。比如语文教材上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此同时,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非常犀利,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鲁迅先生为主题,展示包括教材选取的《社戏》等文章在内的多篇文本,或者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让学生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找到鲁迅先生作品的共性,并基于此深入体会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某一内容主题的多篇文本内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以父子情深为主题的文章,父子之爱、母子之情是极为珍贵的情感,教材中也有很多描写此类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父子之爱、母子之情为主题,以《背影》这篇课文为引子,由点及面地呈现多篇与父子之爱、母子之情有关的文章,让学生以更加多元的视角来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父爱和母爱。
教师还可以文体为主题组织群文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古诗词时,集中呈现多篇描写塞外战争的诗歌;也可以“文言文”这一文体为主题,集中呈现多篇文言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文言字词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文言的理解和记忆等。又如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时,考虑到该单元中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蝉》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说明文,因而教师可以“说明文”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性的阅读,让学生更充分地分析说明文的特点。
(二)引导分析和对比,让群文阅读更深刻
当教师确定好主题,选出多篇文章并提供给学生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与对比,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积累大量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并受到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从而让群文阅读更加深刻。
如果教师以某一文体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多篇文章认真总结该文体形式的结构与特点。比如以“说明文”为主题,教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以上三篇文章展开相应的对比分析,比较三篇文章中用到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如果教师以某一作者为主题组织群文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分享该作者的相关知识。比如以鲁迅先生为主题时,教师就需要先分享鲁迅先生的生平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章展开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如果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后,总结出鲁迅先生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每一篇文章的结构框架,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思路以及技巧等。
(三)合理设计问题,让群文阅读有效性提升
阅读的过程就是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深入的思考起源于疑问,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深度阅读。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结合群文阅读的主题,进行科学的设计,让合理的问题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确保既有简单问题,又有难度较大的问题,既有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答的问题,也有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才能解答的问题。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先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再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多地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例如,以“现代诗歌”为主题组织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果》,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蟋蟀吟》等诗歌,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这些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一问题。该问题较为简单,只要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就能总结出其中的意象,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分别是怎样的。该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总结诗歌营造的意境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2]。
另一方面,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即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作答的问题,只要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言之有理且内容积极向上,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的作答。如以父子之情、母子之爱为主题组织群文阅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父子之情。这个问题就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来解答。
(四)鼓励合作交流,让群文阅读视角多元化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群文阅读中,学生会产生多样化的阅读感悟,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持包容态度,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外,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加强合作与交流,还能让学生相互鼓励以完成阅读。阅读文章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群文阅读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课堂阅读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群文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外阅读完《骆驼祥子》整本书,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析书中的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该书所揭露的社会现象,总结整个故事的发展等。为确保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然后让小组长督促小组内的学生执行阅读计划。等到所有小组的学生都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教师再空出专门的课堂时间,鼓励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的分析、交流情况,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结语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可以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助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围绕相应的主题呈现多篇文章,从而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解答问题以及分析和对比等学习活动中更多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山林.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J].读写算,2018(24):157.
[2]孙艳.浅谈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新课程(中学),2019(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