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探究

作者: 王正发

【摘要】微课作为以学为主的媒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探究,能够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本文简要分析了微课的设计原则、制作流程和应用策略,旨在帮助其他教师加深对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正发(1974—),男,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

现如今,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学校“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微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中。虽然将微课运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教师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他们所设计的微课主题不鲜明,所利用的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探究设计、制作与应用微课的有效途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微课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为指导,由学校教研团队或教师个体基于学校、班级和学生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和学习起点自行设计、制作和应用的课程。小学语文微课的应用需要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育人理念的树立转变为育人实践的行动,打造以学为主的课堂,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对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具体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微课设计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原则在微课的设计中不可动摇。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设计,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环境进行分析,使微课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微课,掌握相关的知识;二是要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微课,让学生自主观看,认识到微课对自身的学习有帮助。

(二)紧扣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微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排除干扰因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微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师要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缺少提问的机会、教师难以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学习诊断与反馈的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课制作的基本流程

(一)选题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一般来说,微课时长在十分钟左右,选题与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关,一节微课仅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制作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的微课,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常规的教学设计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明确,在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讲解的内容要点和需要使用的课件或者素材。教师在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情分析

教师需要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需要罗列、比对、整合一节课中的知识点,正确理解、把握和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

3.脚本的撰写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提前写好微课的脚本。微课的脚本有相应的模板,可供教师使用。脚本的内容一般包括讲授内容、课件演示内容、预计时间三个部分。

(三)录制与后期制作

1.录制前准备

一是录制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麦克风、手写板、摄像机、手机等。二是录制软件,主要包括屏幕录制软件Adobe Captivate、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音频处理与编辑软件Cool edit等。三是教学课件。

2.录制

(1)录制视频的方法:打开Adobe Captivate软件,导入制作好的教学课件,选择相应的录制类型,单击“录制”按键进行录制。

(2)录制音频的方法:使用Cool edit软件录制教师讲解的音频(教师要声情并茂,语言要恰当,语调要抑扬顿挫,让学生有一种与教师面对面的感觉,营造良好的氛围)。

3.编辑加工

后期编辑加工是一个去芜存菁、仔细打磨的过程,需要对前期录制的视频、音频进行合并,添加字幕、片头片尾、转场动画效果、背景音乐,最终形成主题鲜明、风格统一、画面美观、动画流畅、语言恰当的作品。

三、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但能够在教师开始教学前就了解即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去听课,满足学习需求。微课的应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通过微课构建一对一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能够为后续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微课,将微课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自行观看,之后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对课堂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预习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四年级上册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由于本课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这些语文要素和课时目标设计了课前预习微课。微课内容包括“看故事,提炼关键词语”“赏对话,评析惩治办法”“用支架,简要复述课文”三个部分。学生借助微课,结合文中第一至第九自然段的内容,找出关键字“闹”,弄清了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结合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的内容,找出关键词“不漂亮”,了解到西门豹用有力的事实,帮助老百姓破除迷信;结合第十六自然段的内容,找出关键词“开凿”,了解到西门豹为老百姓兴修水利,进而概括出“调查民情—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的故事情节。教师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复述支架,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文中“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的部分,并根据西门豹的言行详细复述“惩治巫婆和官绅”的部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课文内容,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

1.运用微课导入新课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或更深层次的兴趣[2]。将微课应用在新课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大胆探究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以及作者是怎样描写战争场面的,并提升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教师事先搜集、整理有关邱少云生平的资料,结合他的纪录片,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微课。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邱少云烈火焚身仍纹丝不动的英雄气概,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2.运用微课突破重难点

微课内容需要与课堂的重难点知识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微课的优势,直观地呈现课堂知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学生往往一提起笔就感到无从下手,写出的作品干瘪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对经历过的事、观赏过的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缺乏认识。为了突破学生无话可写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所展现的情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引导下,了解需要描写的人、事、物、景,明确习作的重点,加深对习作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两人三足跑”“一二三木头人”“运气球”“跳长绳”等游戏,将学生玩游戏时的精彩瞬间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情景制作成微课;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观看微课,并说一说自己在游戏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之后进行习作,要求学生描述游戏的具体过程。学生从还原了游戏场景的微课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动作和神态,唤起自己在游戏中的开心、难过、紧张等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创作的灵感,从而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3.运用微课传授方法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鱼”转化为“渔”传授给学生,并利用微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听别人讲话时礼貌地回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能够按照顺序说,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听别人讲话时礼貌地回应”这个要素上,但是教材中并没有说明怎样做才是“礼貌地回应”,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告诉学生:“除了认真倾听,我们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还应该怎么做呢?请看下面这段微课视频,看完之后说一说视频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应的。”微课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群小朋友正在听一位名叫马致远的小朋友讲他名字里的故事。在他讲完故事之后,有的小朋友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应:“我觉得你的爸爸妈妈应该是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位大诗人才给你取这个名字的吧?”有的小朋友以露出笑容的方式进行了回应,有的小朋友则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回应。这时,马致远说:“我爸爸姓马,所以我姓马,而‘致远’出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写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爸爸妈妈希望我刻苦学习,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其他小朋友听了之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梳理出了提问、露出笑容、鼓掌、竖起大拇指等礼貌回应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后续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利用这些方法来回应他人,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三)将微课应用于课后拓展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3]鉴于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课,提炼、总结如中外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的主题思想和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结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微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明确微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36-42.

[2]皮连生,杨心德,吴红耘.学与教的心理学[M]. 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