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动养根”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对策微探

作者: 李晓霞

【摘要】实现德育教育活动常态化的前提是做好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建设工作。近年来,随着教育趋势的转变,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文章基于“微行动养根”理念,对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微行动养根”;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微行动养根’下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JQ[2020]GHB130)的阶段性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李晓霞(1974—),女,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二小学。

以往,大多数学校会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为解决此类问题,小学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具体探讨了“微行动养根”理念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相关实施策略,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德育教育活动的高质量落实,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一、加大“微行动养根”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力度

对德育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本质上是一个范围十分宽泛的题目,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能够为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又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实际编写学校德育课程教材的过程中,要有更多高水平专家参与其中,只有在大家共同关注这项工作的前提之下,德育课程的教材才能具有较高水平,真正受到学生欢迎,将课程打造成学生喜欢的一门科目[1]。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德育课程的建设须体现持续性。

例如,学校在实际进行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投入了较多精力,但是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却普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对此,为了保证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微行动养根”理念在课程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微行动进行干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德育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真正达到养根的教育目的。

二、突出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灵魂地位

德育并不是一门脱离于其他学科的课程。脱离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德育教育是不符合我国人才培育的相关要求的。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所培育的应该是具有审美情趣、身体健康、具有较高智能发展水平以及有德行的人才[2]。

而把德育从学校教育体系中割裂出来,只依靠思想品德课以及政治课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培育,会导致教育效果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虽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成本,但是相关的德育教学活动却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教育应该具有生命性、人格性,须改变道德教育形而上学的倾向,突出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灵魂地位,才能使德育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得以实现。这样一来,“微行动养根”的德育教育目的也才能真正得以达成。

例如,学校在落实小学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尝试将德育课程活动化建设与其他课程的活动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保证学校基础德育课时达标的基础之上,将德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使得德育真正成为所有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灵魂内核,进而达到优化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学校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化,主动规范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行为,进而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三、转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的德育课程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通过对德育课程教育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其发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道德存在观的角度来分析,德育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知识形态道德教育转向生活形态的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是人们选择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道德所基于的基本形态就是生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应该如何生活。而学校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从课程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德育也正在由以往的知识论教学模式转向生活经验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以及丰富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德育课程并不是知识课程,而是一种经验课程,这也是以往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偏差性认知。

最后,从学习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学校要能够打破以往单向认知的教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互动。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不仅要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要有效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习者和教材之间的对话,鼓励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反思自我。

例如,以往很多学校在组织德育教育活动时,采用的都是教师依托教材向学生渗透相关德育理论的方式,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不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小学德育教师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有效转变,一方面要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充分体现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在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如此,学生才能主动发现自身在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达到端正自身生活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的目的,优化教学效果。

四、突出生活化德育课程建设

从以往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多数情况下教师向学生传授的都属于知识道德,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体系化的道德知识理论。而将道德等同于知识或者以知识的形态来表现,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还会割裂生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导致德育活动课程无法真正实现指导学生现实生活的目的,进而严重影响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教学效益的发挥。这不利于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同样也不利于“微行动养根”教育目标的达成。

为使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将生活化的德育元素与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对其道德素养的形成进行干预,进而达到提升教育实效性,优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实际构建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为真正发挥“微行动养根”理念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对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找到学生生活与德育教育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将德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场景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关场景时有效结合相应的德育理论,利用德育理论来指导实践,进而有效培育自身的规则意识,发展成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人。

五、突破知识论对德育课程建设的束缚

在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唯知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课程的发展,而这也不符合“微行动养根”教育理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开阔教学视野,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一方面多在教学中融入课本中没有的但是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德育教育外延的扩充。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行动,进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为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某节德育课上,有学生分享了一件事。某天早晨上学时,由于该学生快要迟到了,加上当时马路上的车比较少,于是他做出了闯红灯的行为。该学生指出自己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是不对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指出随意破坏交通规则会给自己以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通过对学生的微行动进行有效修正,进而达到养根的教育目的,真正发挥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效性。

六、提升师生之间的课堂交互性

在实际进行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的都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方式,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实现与教师之间的深入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非常不利于“微行动养根”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想切实保障德育的教育效果,教师须有效提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程度。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现阶段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借此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确保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打破以往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单向传输的状态。而在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相关德育内容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七、充分重视课程建设中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微行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进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修正自己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微行动,达到养根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充分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并且,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须持续性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及时指出并纠正他们在言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微行动养根”是实施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指导理念。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高尚的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从细微之处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多元化策略开展教学,如此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茂龙.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23):9-11.

[2]罗燕翔,高晓敏.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J].人民教育,2021(10):67-6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