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作者: 张娟娟【摘要】要有效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品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崇尚劳动的意识。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五点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渗透;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省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GS[2021]GHB01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娟娟(1992—),女,甘肃省兰州市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想培育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在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文章就渗透劳动教育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劳动元素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则需要对习作教学内容中具有的劳动元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挖掘[1]。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内容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习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中往往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劳动元素。很多教师在结束一些篇目的教学之后,会组织随机练笔活动,此时同样可以适当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此外,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还十分有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没有设置习作教学环节。但是,为了引导学生给习作能力的发展做好准备,很多教师会在课后引入习作教学的相关环节,这也是教师渗透劳动教育的好时机。例如,教师在教授《端午粽》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借助这篇文章的内容开展习作教学,并有意识地在此时的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在正式引导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端午节背后的故事,同时借助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端午节时家人团聚、一起包粽子的图片、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包粽子的乐趣,为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与家人包粽子的场景,使学生更有意愿参与包粽子等家庭劳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说话或是写作的过程中有充足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发现劳动的乐趣,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意识。
二、借助语文课外阅读强化劳动教育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历都十分有限,很多小学生在面对习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出现无事可写的窘境。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实际组织习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带领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阅读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时必不可少的内容。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高质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同时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由于课内的阅读素材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积累阅读素材。教师要想更好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关注与劳动相关的内容[2]。教师也可以多选择一些与劳动有关的文章推荐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为学生后续顺利完成习作以及强化劳动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文具的家》一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本课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做好劳动教育的渗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同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绘本或者其他简单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效强化劳动意识,并逐渐了解多种不同类型的劳动技能。在课后的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前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引导学生通过习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如果说在前一阶段通过阅读教学融入的劳动教育仅仅是对学生的浅层次思想影响,那么在后一阶段分享式的习作教学中融入的劳动教育则需要学生自觉吸收此前的劳动教育内容,能够使劳动教育理念走进学生的心里,是对于前一阶段教育成果的继续巩固。
三、将劳动教育与语文习作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师还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习作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有效强化,同时也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改变以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东拼西凑和模仿的状况,使学生的写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整体提升。
例如,在学生正式开始习作前的教学引导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劳动模范演讲大会。会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中评选出一名或者几名劳动模范,然后要求选出的劳动模范在演讲大会中分享自己在劳动时的心得体会以及劳动的具体过程,此后,再鼓励班级里的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体会。在大会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或者他人的演讲过程,并且在后续的习作中借鉴相关的内容。有了真实的分享,学生以往在习作练习时不知从何下笔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同时,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班级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项活动就是班级大扫除,教师应当在组织班级大扫除时,呼吁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营造舒适的班级环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参加一些与劳动有关的公益活动,或是在家庭生活中多帮助父母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当然,在实际开展习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保证劳动教育渗透的成效,自身需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获得足够的体会,进而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除上述活动之外,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如组织课本剧编排等。编排课本剧前,教师需要提前选择含有劳动元素的剧本,并告诉学生可以适当改编剧本,然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学生在实际排练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读剧本以便融入角色,由此他们将体会到辛勤劳动的快乐以及劳动者的不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小学习作教学的内容,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户外参加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劳作。如此,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会被有效调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劳动的辛苦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和劳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后续写作时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充沛的情感。
四、深入挖掘习作主题与劳动教育的关联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许多习作主题十分有劳动教育意义,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这些主题进行劳动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还要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前做好备课,深入挖掘习作主题与劳动的关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习作主题都强调了劳动者的精神,大体上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类。第一个大类主要是对劳动人民无私奉献以及辛苦劳作的精神进行歌颂。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此类主题的习作时,需要强调劳动人民的劳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光荣。第二个大类是对于劳动成果的赞美,也是对于劳动人民创造的幸福生活的歌颂。引导学生进行这类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可以出示瓜果蔬菜等作物丰收的图片以及劳动者在辛勤劳动的图片,使学生对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体会,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对与劳动相关的习作有更多能说和想说的话。第三类是对劳动之美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这类主题的习作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特写或者近景照片,让学生分析这些劳动和劳动人民美在何处,从而使其更好地完成习作,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例如,《落花生》一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教师教授本文后,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学生会由于缺少深入的感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或是不知从何下笔。为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的劳动教育内涵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依照课本内容,将习作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从家中带一盆小植物到学校照顾,并且将学生带来的小植物统一摆放在班级的植物角,让学生感受植物在自己的照料之下逐渐成长,最终开花结果的具体过程。在亲身感悟之后,学生对于需要完成的习作主题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写作时自然也会更加顺畅、更有感情。
五、借助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要想真正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还需要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如此,学生才会内化相关劳动理念,在日后自觉、自愿参与劳动。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多观察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使语文习作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特点能够真正得到体现,也使得劳动理念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达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培育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中国美食》一文之前,先通过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美食的图片,然后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待学生对我国美食有一定了解之后,笔者便向学生介绍一些烹饪我国美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家庭生活中是否有烹饪美食的经历?在经过自己的努力烹制美食之后,你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感悟?”有学生表示:“我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在烹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样的美食比爸爸妈妈直接端到自己面前的美食更加好吃,也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笔者追问:“为什么呢?是自己烹制的美食真的比爸爸妈妈烹制的美食好吃吗?”学生很快回答:“因为自己烹饪的美食中有自己的付出,是自己劳动的果实,所以吃起来格外好吃。”教师对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引导后,学生对于劳动能够带来的快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这样对学生的劳动情感进行培育,也能使学生在后续写作中情感更加充沛,写作效果更好。
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教师可以采取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劳动元素、借助语文课外阅读强化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语文习作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挖掘习作主题与劳动教育的关联、借助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等措施,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认知进一步深化,也让习作和劳动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佳.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15-16.
[2]江碧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