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题绘本阅读,促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作者: 傅钰琳【摘要】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之一。社会主题绘本是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法宝。文章从营造环境、开展活动和开展亲子互动这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利用社会主题绘本阅读促进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主题绘本阅读;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傅钰琳(1998—),女,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幼儿园澞和苑分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职研究生。
众所周知,绘本是幼儿较早接触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相关研究表明,绘本阅读是幼儿建构认知的方式之一,对幼儿的心理、情感、社会性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阅读绘本的过程,其实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尤其社会主题绘本中的主人公以其良好行为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行为示范,能够助力幼儿认知、模仿、实践,逐步发展亲社会行为。社会主题绘本是指展现社会生活故事,能让幼儿建构社会认知,获取人际交往方法,培养幼儿规范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绘本[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了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如大班幼儿开始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处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阶段,通过发展亲社会行为,可以顺利进入小学,与他人和谐相处。基于此,教师应把握大班幼儿教育时机,以社会主题绘本为工具,多样化地应用社会主题绘本,使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指南》强调环境是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要素。心理学研究亦表明,良好的教育环境便于促进学习者心理健康,如产生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等。基于此,在实施大班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尝试应用社会主题绘本,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设计社会主题绘本墙
让园区中的每一面墙“开口说话”,是营造良好阅读环境的重要途径。墙壁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利用多种感官与墙壁“互动”,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对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社会主题绘本,鼓励幼儿在墙壁上手绘,从而使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亲社会因素,发展亲社会行为。
以《鞋匠和10个小精灵》为例,这是一本以助人为主题的绘本。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笔者应用多种方式,如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引导幼儿了解绘本,让幼儿体会帮助他人会使自己快乐。基于阅读活动实际情况,笔者设计绘制绘本任务,让幼儿利用课余时间绘制图画,展现发生在鞋匠和10个小精灵身上的故事。绘画的过程是幼儿再次阅读绘本的过程,能让幼儿受到绘本中亲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幼儿绘画完成后,笔者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墙上,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笔者让幼儿在展示绘画作品时评价同伴的作品,指出同伴作品的不足,给予同伴帮助,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践行亲社会行为,将绘本阅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教师需认真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以及帮助他人的情况,发现幼儿的良好表现,及时表扬,使幼儿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自觉践行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二)设置“好书推荐区”
阅读角是教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幼儿阅读社会主题绘本的重要场所[2]。大部分幼儿早已阅读了多种多样的绘本,有自己喜欢的绘本。将自己喜欢的绘本分享给他人,正是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设置“好书推荐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喜欢的绘本,并与他人分享故事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开展分享绘本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班上大部分幼儿兴致高昂,纷纷带来自己喜欢的绘本。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的绘本,幼儿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方式介绍绘本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如一名幼儿分享了《凯琪的包裹》,用稚嫩的语言讲述了故事内容,同时发出倡议:“让我们也学习凯琪和她的朋友们,互相送信或礼物吧。”其他幼儿因此产生兴趣,主动给他人写信或送礼物。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了分享环境。通过亲身实践,大部分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乐趣,产生了分享欲望。与此同时,一些幼儿因此产生了绘本阅读兴趣,主动阅读绘本,并将绘本分享给他人。这样不仅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还使幼儿读做结合,践行了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
二、开展绘本阅读活动
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是幼儿阅读绘本的途径。《指南》指明了活动之于幼儿的重要性。在开展大班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要精选社会主题绘本,发挥教学智慧,设计多样阅读活动,使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亲社会因素,践行亲社会行为。
(一)开展生活活动,建构认知
自由表达是幼儿建构认知的过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是个体学习、发展的“沃土”[3]。幼儿是参与生活的主体。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建构了生活认知,积累了生活经验。但是,幼儿的生活认知、生活经验是存在差异的。幼儿间的差异促使他们尊重他人,也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经验和认知的机会。对此,在开展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差异,开展生活活动,引导幼儿自由表达。
以《比尔最会安慰人》为例,小熊比尔弄坏了小火车,爸爸耐心地安慰他,后来比尔也去帮助并安慰其他小动物,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在生活中,大部分幼儿有被他人安慰和安慰他人的经历。结合绘本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历,笔者开展生活活动,鼓励幼儿回忆生活,讲述自己被他人安慰的故事或自己安慰他人的故事。在笔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幼儿积极回忆,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自由表达。笔者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比如,一个幼儿提到自己将喜欢的彩笔弄断了,小伙伴安慰自己,并将他的彩笔借给自己。对此,笔者引导幼儿思考:“当小伙伴安慰自己,将彩笔借给自己的时候,自己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幼儿基于亲身经历,给出“高兴”的回答。按照此方式,笔者继续引导其他幼儿。在全部幼儿分享后,笔者总结:“不管是安慰他人,还是受到他人的安慰,都是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主动安慰他人。”如此不但使幼儿建构了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还便于幼儿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
(二)开展扮演活动,加深认知
体验是幼儿加深认知的途径之一,角色扮演活动是幼儿进行亲身体验的实践途径。《指南》强调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幼儿获得应有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的四种亲社会行为与女孩存在差异,其行为水平明显低于女孩,心理发展迟滞[4]。针对此情况,在开展大班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尊重男孩和女孩的差异,根据社会主题绘本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角色扮演机会,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将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发展,助力其心理发展。
以《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为例,该绘本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心理学研究显示,男孩的助人行为水平较低。笔者根据男孩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较多的角色扮演机会。具体来说,在男孩们了解了故事内容后,笔者创设多样情境,引导他们与女孩合作,演绎角色。如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一个小女孩在路上和妈妈走散了,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她呢?”男孩们积极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帮助小女孩的方法,如“和小女孩一起找警察叔叔,向警察叔叔寻求帮助”“和小女孩一起待在原地等待妈妈。同时,安慰小女孩”实践表明,男孩们通过扮演角色,不但深入地了解了故事中的亲社会因素,还自觉践行了多样的亲社会行为,这有利于他们积累经验,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切实弥补自身不足,推动心理发展。
(三)开展创作活动,深化认知
社会主题绘本具有生活性,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指南》要求教师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化活动[5]。因此,在开展大班幼儿社会主题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活,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而与他们一起创作绘本,或者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深化认知,提高其亲社会水平。
以合作主题绘本为例,在阅读合作主题绘本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建立了合作认知。然而,在参与幼儿教育活动时,大部分幼儿难以有效地与他人合作,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幼儿在搭积木时,不与他人交流,导致花费了大量时间也没搭出满意的作品。立足这一情况,笔者顺势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将搭积木问题展现给幼儿,同时指导幼儿迁移活动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一些幼儿提到“和他人合作”。于是,笔者再次为幼儿提供积木,布置搭建任务,让幼儿与小组成员合作搭建积木。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们集思广益,提出了各种好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搭建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后,笔者表扬了他们的合作行为,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增强合作欲望。同时,笔者鼓励他们继续与小组成员合作,绘制搭建积木的过程,创作小组绘本。绘画的过程是幼儿合作的过程,便于幼儿增强合作认知。实践证明,开展这一活动能够让幼儿解决自身的问题,深化合作认知,践行合作行为,便于幼儿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切实发展亲社会行为。
三、组织亲子互动活动
亲子互动是幼儿成长的途径[6],《指南》反复强调家庭教育之于幼儿的重要性。在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时,教师不光要把握园区教育时机,应用多样方式,引导幼儿建构认知,践行行为,还要打破园区限制,与家长合作,以家庭教育为依托,组织多样亲子互动活动,助力幼儿的发展。
(一)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幼儿的显著特点。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幼儿会主动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基于此,家长要意识到自身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幼儿模仿,有效发展。比如,在阅读社会主题绘本时,家长要端正态度,践行良好的阅读行为。如,每天晚上,家长关闭电视,放下手机,拿起绘本,认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幼儿互动,引导他们感知亲社会因素。有家长在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时,指着绘本中的长颈鹿,以关心的语气询问孩子:“长颈鹿的脖子看起来好冷呀。我们要怎么帮帮它呢?”基于生活经验,幼儿很容易给出回答:“给长颈鹿戴上围巾。”家长要及时肯定幼儿的说法,使其获得满足感。与此同时,家长要关注生活,把握生活教育时机,如在孩子冷的时候,将自己的围巾、帽子或外套等借给孩子。孩子因家长的实际行动,会加深对帮助的认知,形成帮助他人的意识,部分孩子会自觉模仿家长的行为,在生活中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人。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提升了幼儿的社会认知,便于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
(二)重视惩罚,给予情感解释
社会主题绘本中有不少主人公因不良行为而受到惩罚。在家庭生活中,部分幼儿因自身不良行为,也会受到家长惩罚。惩罚是引导幼儿认识自身错误、改正错误的方式之一。但是,在缺乏情感解释的情况下,惩罚会对幼儿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伤害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等,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一些幼儿也无法真正地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所在。针对此情况,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要重视绘本中的惩罚和现实生活中的惩罚,善于做出情感解释,帮助幼儿习得正确行为。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读了《生气汤》后,有家长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了解其与他人相处时的情况,发现了问题。比如,在玩玩具时,其他幼儿想要交换玩具玩,而孩子却没有给予回应,当另一个幼儿准备伸手来拿时,孩子用力地把其拉开了。家长就此指出孩子的行为问题,以及该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同时,用“小惩罚”的形式引导孩子学会礼貌地回应他人,并学会与他人分享。
综上所述,在开展大班社会主题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以社会主题绘本为抓手,或营造良好环境,或开展多样活动,或组织亲子活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让幼儿认识亲社会因素,建构亲社会行为认知,践行亲社会行为,由此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有效地参与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廖宁.以社会主题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价值与建议[J].教育观察,2021,10(40):40-42,80.
[2]洪淑勤.以社会主题绘本阅读,促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J].清风,2020(14):52,54.
[3]李细芳.社会主题绘本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应用[J].才智,2018(26):174.
[4]张乐.社会主题绘本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皮革,2017,39(10):11.
[5]徐烨婷.社会主题绘本阅读促进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