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助力幼儿园美术教学生活化、游戏化的策略探究

作者: 吴罕瑾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美术教师需要更多地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与生活化的要素,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以推进美术教学工作,让幼儿掌握美术相关的简单知识与手工操作技能,实现对其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使幼儿美术课堂更充实、丰富。美术教师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助力下,增强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攻克重难点知识,落实实践教学指导,增强幼儿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美术教学;生活化;游戏化

作者简介:吴罕瑾(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锦绣幼儿园。

幼儿教育在当前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强,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可通过开展绘画、手工制作教学等途径,锻炼幼儿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使其对美术产生兴趣,增强其审美意识。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与教学方式的游戏化、生活化程度时,教师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以弥补以往美术教学的不足,改善教学方式。

一、趣味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解决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等问题。因此教师可借助具有趣味性且贴合幼儿喜好的导入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自主跟随教师进行学习与探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音频以及多媒体文件导入与呈现的功能来设计导入环节。

比如在教学用橡皮泥来制作各种水生生物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播放一部以海洋中的水生生物为主题的动画片,还可以展示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水生生物如小丑鱼、金鱼、海龟、章鱼、海星、寄居蟹等的动画造型。而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创造一个独特的海洋世界的建议。教师可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合作,组间展开竞争,看看哪一组的海洋世界更加有趣,以此将幼儿对海洋世界、水生生物的兴趣转移到手工制作上,让幼儿积极地通过揉捏、组合等方式,创造出自己的海洋生物。幼儿可以边观察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海洋生物图片边进行手工制作,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创造出与现实的参考对象完全不同的形象,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游戏中幼儿能获得成就感与乐趣。又如,在让幼儿通过葡萄来认识绿色与紫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变“魔术”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先为幼儿展示经过处理的没有颜色的葡萄图片;而后再开始“魔术”,即导入有颜色的葡萄图片,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辨认其不同,从而对绿色与紫色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再让幼儿使用油画棒来为葡萄“穿衣服”,涂上生活中看到的葡萄的颜色,教师则指导幼儿,避免幼儿出现留白与出边的情况,让幼儿尽量将颜色涂抹得更加均匀。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尝试用橡皮泥、粘土来捏葡萄,最后再评比,看谁捏得最像真正的葡萄。

若教师直接讲解美术教学内容,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转移,学习效率较低。而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幼儿喜爱的动画片,或者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来进行课前导入,让幼儿主动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这一导入方法的应用效果远超单一地组织活动与反复强调课堂秩序,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美术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活形象思维

幼儿尚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提出的部分抽象概念存在认识不足、掌握速度较慢的情况。基于培养幼儿形象思维的教育目标,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美术教学内容,打造游戏化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减少幼儿对美术形象、知识与技能的陌生感,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

比如在教学将大自然中的丰富元素与色彩运用到美术创作中时,笔者以生日这一生活话题为切入点,将美术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而后笔者进行主体部分教学,创设情境:“今天有一群生活在森林中的小动物要过生日了,我们要为它们准备热闹的生日宴会。”随之用多媒体播放动物过生日的画面,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且愉快的氛围。笔者配合视频所呈现的画面,拿出课前准备的黑白条纹的相框,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为哪个小动物准备的生日礼物,有幼儿迅速猜出礼物的对象是斑马。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幼儿对不同动物的典型特征进行观察,如让幼儿观察鹦鹉、老虎、奶牛、蝴蝶、豹子身上的花纹,了解每个动物的独特之处,并联想生活中有相似花纹与颜色的物品。最后,笔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尝试绘制这些动物的花纹,并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喜欢的小动物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让幼儿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所制作的手工作品中。教师可用摄像机将幼儿参与生日会讨论、制作生日礼物以及举办生日宴会的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短视频,发送给家长,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也将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

教学前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将声光画影元素带入美术课堂中,以创设更具有真实性的情境,让幼儿忽视课堂中的教学元素,将美术学习过程视作游戏过程,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入情境中,完成各项美术任务。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幼儿这一教学对象的学情,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同时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应用熟练度。

三、巩固知识,夯实美术基础

在以往的幼儿美术课堂中,教师在对美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往往直接采用示范法与讲解法,与幼儿的互动相对较少,幼儿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后续的知识巩固效果也相对较差,不少幼儿难以实现知识的理解、内化与应用[1]。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分解教学步骤,同时提供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幼儿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回放、慢放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习节奏,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颜色变变变”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幼儿对颜色变化产生兴趣,掌握混合两种颜色后形成一种新颜色的规律,并学习配色方法。教师可开展拯救美人鱼游戏,利用PPT来为幼儿展示故事情节与要求,让幼儿利用手中的来自“人鱼王国”的蓝、黄、红的彩色花泥为人鱼公主制作紫色、橙色与绿色的珊瑚花,以此来拯救人鱼公主。幼儿发现手中的花泥颜色与要求的珊瑚花颜色并不相符,教师随即可为幼儿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幼儿在学习混色知识时需要进行实际操作,而如果运用颜料进行混色,幼儿对颜料数量的掌控度较低,混合的颜色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可预先将课件制作好,让幼儿轮流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颜色变化的规律,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叠加,加深对三原色变化规律的认识。在幼儿基本掌握颜色变化规律这一部分重点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尝试将对应颜色的花泥进行混合。幼儿在操作后,教师若发现幼儿混合后的颜色并不相同,可以让幼儿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幼儿反复进行尝试后,会发现大家使用的花泥量不同,颜色也存在差异。教师即可让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照PPT上的珊瑚花的颜色来调整花泥用量,尽量做到与珊瑚花的颜色相吻合,让幼儿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制作出符合游戏要求的珊瑚花,成功拯救人鱼公主。为帮助幼儿巩固三原色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完成“小蓝、小红、小黄碰碰”游戏,每个幼儿分别代表混色前的黄色、红色与蓝色以及混色后的橙色、紫色与绿色,让两个代表不同颜色的幼儿拉手,其他人需要快速回答出混色后的颜色,教师在幼儿回答后再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应的颜色与对应的生活物品。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幼儿抢答,在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够对三原色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课后,教师可以围绕美术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其提供给幼儿的家长,在视频中总结课程的重点知识,让家长在家帮助幼儿巩固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小型家庭美术游戏等任务,充分利用幼儿在家的时间,强化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连贯性。家长也可以录制家庭美术活动的过程,反馈给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幼儿教学课堂的限制,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贴近生活,落实实践指导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实践操作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感悟能力,从而实现能力提升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蛋壳彩绘时,笔者先为幼儿播放动画版的星球科普视频,让幼儿通过简单直观的动画来初步认识星球与宇宙,然后再让幼儿结合视频,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各个星球的外观。幼儿回答“地球上有白色与蓝色的花纹”“木星的花纹是红色与金色的”“太阳拥有火红的颜色,表面上有比较小的黑子”等。而后笔者继续用PPT展示制作完成的蛋壳星球,让幼儿自己制作一个蛋壳星球,幼儿们听到能够自己亲手制作星球后都很兴奋。这时笔者让幼儿使用预先准备的蛋壳、颜料、彩纸、调色盘、彩笔等工具与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并为幼儿示范如何在蛋壳上绘制或者粘贴图案。有的幼儿将蛋壳放到抹布或者报纸上,蛋壳被有效固定,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相仿,笔者再及时给予幼儿正向反馈。幼儿在自主绘制蛋壳的实践活动中,能够逐步掌握操作技巧,比如调水粉颜料时不需要加入太多水,为了使线条更加流畅,可以在勾线过程中,缓慢地转动蛋壳;为了避免将图案涂花,可用左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来捏住蛋壳两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多准备几个蛋壳,在幼儿失败后,鼓励幼儿重新制作。幼儿完成制作后,教师可以进入讲星球故事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围绕自己制作的星球,编出一些故事,畅所欲言,看看谁的故事更受欢迎,也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激活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将所有星球编入同一个故事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中的绘图软件,将幼儿制作的独一无二的蛋壳星球加入星空背景中,并对幼儿的故事进行编辑,再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回顾自己的创意作品。幼儿的手工制品可放在教室与走廊中,用来装饰幼儿园,以此鼓励幼儿将更多的创意汇聚到作品中。教师在拓展环节中,可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其他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乒乓球、纸杯、石头、矿泉水瓶、包装袋等制作的创意作品,鼓励幼儿利用生活物品进行艺术创造。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转变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并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增加美术课堂的新鲜感,为后续幼儿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幼儿创造的艺术作品,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并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美育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为幼儿美术教师开展游戏化、生活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在导入、情境创设、知识讲解、实践指导等多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来为幼儿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美术学习任务。幼儿美术教师也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育方法与理念,打造高质量的幼儿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胡世昊.幼儿美术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策略的研究[J].智力,2021(24):52-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