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转变·转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作者: 张婷【摘要】为更好地让“双减”政策落地有声,小学体育教师应强调体育教学的多样性、拓展性和层次性,推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文章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概述了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思路,期望让学生在融合游戏、竞技、情感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双减”政策;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张婷(1990—),女,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发展体育素养,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丰富学生课后文体活动等具体措施。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学生的生活作息、思想情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各项资源优势,丰富和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一、转向:丰富主题任务,做到“学练赛评”一体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导向,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推进体育教学提质增效,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训练形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积极欢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收获刻苦、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能量[1]。
例如,教学耐久跑时,教师可从追逐跑、变速跑、折返跑、计时跑等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和耐力跑的正确姿势。体育课程的“学”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边体验边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运动、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渴望获得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让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展示蓬勃的朝气,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体育运动潜能。
“练”是指要以学生为本,遵循连贯性、层次性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开展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反馈、体验的组合练习中从会学到会练。“练”的教学设计要以巩固和提高动作技巧为主。
以耐久跑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兴趣、水平等,合理地划分教学层次,结合学生的速度、耐力等因素,设计30~60米进间跑、间歇跑、听信号起跑等差异化练习内容。教师还可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变速跑练习,让学生在分层次、灵活化的项目活动中互助练习,发展体育技能。
教师要向学生清楚传授基础动作的要领,让学生在掌握正确练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训练。对于训练成绩提高快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其“小先生”的角色任务,让该学生进行领跑,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促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为运动难度大而失去练习信心,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学习兴趣,让体育练习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
“赛”是指以游戏活动为关键,让学生从会练到会用,能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拼搏和竞争。“减”的关键在于“增”,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增效率、增质量,让学生能在一个精简、高效、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学习动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练中有赛、赛中有练、赛练结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评”主要起到反馈、引导、激励、调控、塑造、培养等作用,教师要以学生能力为落脚点,用“评”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例如,教学跳绳这项运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交叉跳绳、快速跑跳、弓步跳绳练习,鼓励学生相互模仿与学习,结合跳绳技能,尝试设计多样化的组合动作,探究不同的跳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用交流对话唤起学生的观察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提高双脚跳的频率?”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展示、交流、评价、实践等环节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体会原地摆臂、双脚跳的正确动作。教师还要在巡视、监督、提示中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思考、探讨和总结,并相互观察检验同伴的动作是否正确,借此让学生巩固基础跳绳动作,将“评引技长”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转变:感受运动魅力,弘扬体育精神
(一)组织趣味活动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独立性、思考性的任务框架,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并运用各类体育技能和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强健体魄。体育兴趣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体育精神、健康意识、运动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组织新奇、有趣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任务挑战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
例如,向学生教授田径、小球类等项目的基本运动要领时,教师可设计“穿越火线网”“狙击阵地”等各种综合性对抗活动,引导学生相互配合,手脑并用地运用各种办法穿越“障碍”和“阵地”,在实践中长知识,学本领,共享拼搏的乐趣。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弓步压腿运动、扩胸运动、膝关节运动等热身活动,同时向学生细致讲解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的关节、韧带和肌肉,做到快、静、齐,确保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融合多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如在教学快速跑时,教师可组织“跨越障碍”“足球接力赛”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起跑、摆臂、冲刺等基础动作要领,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快速起动能力等综合能力。
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前方地形情况复杂,同学们需要跨、跳、钻才能到达目的地。”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在多姿势起跑、交叉跑的助力下完成活动项目,有助于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总而言之,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全面考虑、合理安排体育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智力、思维、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二)激发潜能
首先,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由于体育运动涉及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组织学生在小组分工协作中开阔思维,创新游戏规则,主动思考防范运动风险的方法以及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让学生在融入对抗性和竞技性的活动中凝聚智慧、速度和力量,发扬体育精神,创新单脚跳、双脚跳、夹球跑等多种多样的玩法,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其次,教师还要将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进行充分融合,组织学生在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中相互竞争,协同合作,感受体育乐趣,领悟体育精神。如教师可开展户外健康拓展训练活动,拓展学生的健康知识,加强体能训练。教师:“如果运动时不小心脚扭了,皮擦伤了,该怎么办?”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各种虚拟游戏场景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和分析科学锻炼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注重体育运动安全的思想意识。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可整合多领域知识,引导学生在开展体育训练的同时活跃思维,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坚强意志。数学、劳动、科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教师便可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一边完成体育运动项目,一边计算运动场地的面积;或是让学生在足球、篮球、接力跑等各种体育活动中担任裁判或记录员角色,记录各类体育比赛数据。
“双减”政策本身是对教学观念的一种全新诠释,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兼顾娱乐、审美、健康、力量、速度等多种元素充实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如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足球控球的多种练习方法,并和学生共同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夹球、传球、滚球、运球等方式锻炼控球能力,带球通过一米宽的独木桥“平衡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创新多种足球玩法。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使学生基于运动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发运动潜能,提升体育参与兴趣,掌握多项体育技能,养成顽强拼搏、勇于争先的体育精神。
三、转型:拓展体育空间,自由探索实践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作业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减”的目的是“增”,教师要明确体育课程价值走向,从教学质量、效率、效果、效益入手,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层次性、选择性的立体式精彩课堂。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古诗操、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也要在生活中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教师要拓展课后体育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支持他们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激发个人潜能。
教师设计体育课后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服务体系,打造开放多元的体育资源供给格局。例如,教师在课后可通过线下+线上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态性、层级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个性化的足球、篮球、田径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身体机能,发展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力量性,培养拼搏、机智、勇敢、沉着的精神品质。
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为中心,合理设计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陶冶身心情智,锻炼意志品质。教师还要结合运动技能水平、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设计多样化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互助的体育氛围中相互协作,相互激励,培养体育素养,提升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体育竞技的魅力的同时,实现智力思维、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楚民.“双减”背景下,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2):11-12.
[2]张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体育师友,2022,45(01):6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