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借班课堂氛围,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作者: 张可铸

【摘要】在体育课堂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优质课、评优课、展示课等模式是现阶段一线教师的比赛方式。为了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环境,一般采用借班上课方式。对于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初次接触,彼此对对方都不熟悉,导致课堂质量不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体育借班课堂中,教师是营造课堂和谐氛围的人,应发挥特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建立教师与学生特有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教学目标完成。

【关键词】高效课堂;借班;体育课堂

作者简介:张可铸(1989—),男,江苏省镇江市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体育课堂教学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开放的活动区域、身体条件差异、课堂突发状况等因素都会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对于借班上课,授课教师和学生对彼此都不熟悉,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运动习惯知之甚少,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和互动形式不够了解,如何快速有效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是对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考验。因此,体育教师在借班上课时,应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设计科学、递进、全面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高潮不断的授课环节,这样课堂才会更加高效。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针对体育借班上课,学生和教师彼此都不熟悉,师生互动手段未建立,如何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这是借班上课教师要先解决的问题。新颖合理的教学内容就像一味兴奋剂,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这样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此外,教学环节的设置是维持和再次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和方法,是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快速消除与陌生教师的隔阂。教学环节要层层递进,能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使课堂氛围融洽,高潮迭起。反之,课堂将是借班教师唱的独角戏,学生云游在课堂之外,无法达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如在“武术基本步型”一课的借班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公布教学内容为武术时,学生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弓步的动作要领进行教学,开始时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很高,参与度也很高。但随着练习的深入,由于教学手段单一,练习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练习兴趣越来越淡,甚至出现厌烦情绪,课堂氛围越来越沉闷。课后指导教师点评,认为该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学方式有待改善,教学环节不紧凑,练习内容层次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刺激和考核机制。指导教师建议将步型进行分部教学,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语言,细化动作,多考核。再次借班上课时,教师将弓步教学分为前、后腿两部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前腿的动作要领:“前腿弯曲像弓箭,小腿扎根稳如山,大腿撑平似弓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还时不时地利用“山”和“弓”来进行自我纠正。接着教师传授后腿的动作要领:“后腿绷直像拉弦。”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后腿要直,不断规范和强化弓步动作要领。随着练习深入,教师完善弓步冲拳内容,结合口令“前腿似弓箭,后腿拉满弦,冲拳似射箭”,教师说部位,学生回答要领,师生互动起来,练习更加有趣,同时也加强了武术攻防含义教育,一举两得。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借班上课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但武术动作又有其特有的技术要求和攻防含义,教师如果按照训练要求开展教学,难免会发生冷场和学生不配合的情况。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甚少,如何将学生课前的兴趣和激情延续到课后,就需要借班上课教师巧妙设计,循循善诱。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割、重组,设置为若干个“包袱站”,如弓箭、弓弦、射箭。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前往预设“站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维持兴奋度,保持注意力。教师通过简单有效的口令对接,使课堂活跃起来,迅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借班课堂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二、创设完整课堂情境,增添课堂活动趣味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热衷于情景故事和熟悉的动画片段,这就要求执教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生动的体育课堂。创设课堂情境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教学内容和情境结合,教学手段与故事穿插,课堂评价与故事走向一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快速拉近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快速消除陌生感。教师创设情境时,可以多引用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具有教育意义的综艺节目片段或生活中的有趣事实,让学生有较强的课堂代入感。同时,情境要完整、有故事性,符合客观事实和学生原有认知,不能背离事实,要为主教材服务,不能影响课程的完整与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时开动脑筋,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练习激情,有效完成教学目标[1]。

如在开展三年级“立定跳远”的借班教学时,课前教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块方形的海绵,学生直观联想到“海绵宝宝”的形象,教师围绕海绵宝宝展开话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中教师创设“海绵宝宝一日游”情境,将立定跳远的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融入“海绵宝宝学跳绳”情境中;将收腹练习融入“海绵宝宝坐电梯”情境中,让学生双脚夹海绵收腹跳;将测量跳远长度融入“海绵积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测量跳远长度;将放松运动融入“海绵宝宝洗澡”情境中,让学生利用海绵进行拉伸。情境贴近学生的认知,有故事性、情节性、挑战性,“海绵宝宝”这一形象贯穿始终,学生融入情境,乐此不疲。

熟悉的任务,熟知的情境,不同的故事曲线,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们忽略了“新教师”的身份,好像找到了一个“玩伴”,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日常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多会讲述专业术语进行教学,小学生难以理解和实践。但将课堂情境化,就能使课堂不仅更加有趣,而且更形象。跳绳、坐电梯、搭积木、洗澡等情境都是学生日常参与或所见,学生能够模仿和直观理解,同时,情境具有故事性、情节性、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巧设师生互动环节,练习娱乐收放自如

师生互动是课堂师生交流的方式,有效的互动能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借班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上课习惯和上课节奏不熟悉,易出现误解教学要点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巧妙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有助于提高师生的默契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通过互动,可以有效控制课堂节奏,推进教学环节,同时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投入新的教学环节,使课堂高效有序。

在“篮球:高低姿运球”一课的借班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节奏变化,引导学生改变击球速度,自主切换高、低姿运球。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做到眼看前方,教师为学生示范,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肢体动作,提醒学生抬头。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做到眼看前方。随着练习的深入,教师扮演“黑曼巴”,引导学生观察运球环境,合理保护篮球。

在篮球教学中,为了点燃学生练习的激情,打破反复练习的枯燥乏味,案例中教师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伴随音乐练习高低姿运球;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肢体动作来提示学生眼看前方,规范运球动作;通过开展“黑曼巴”游戏,让学生观察教师的位置,及时做出保护球的姿势,普及篮球的战术意识,同时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明确教学评价导向,开展多元评价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评价能够突出学生体育学习过程,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步骤,判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够预判学生体育学习的趋势,评判动作的正误,分析学习是前进、停滞还是退步,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加强学生的锻炼意识,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借班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往往过于表面,往往为“好”“很好”“棒”等不明确、不具体的评价,课堂中教师评价不够多样化,学生在接受评价时一头雾水,不能准确领会教师意图,导致课堂评价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课堂效果不佳。评价不是只是判断对错,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可以将评价标准分为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几个方面,不光从学生是否能做到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学生是否愿意去做方面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调整各个部分的权重[2]。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断鼓励学生达到更高的要求。

如在“篮球:急停急起”课堂借班教学中,学生面对篮球时激动兴奋,总喜欢拍一拍,课堂嘈杂,纪律差,课堂教学效率低。面对这种情况,执教者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将评价与“哨音”结合,教师哨音响,球声停,利用“声音”对课堂纪律进行评价,同时普及哨音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和篮球专业知识。学生初步掌握急停急起动作后,针对课堂上学生低头看球的错误动作,教师利用羽毛球做的“红绿灯”对学生进行评价,红灯时快速停,绿灯时快速启动,将红绿灯的变换与学生的停、起结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乐于练习。

五、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升华教学

教学内容和环节可以设计,但在学练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可能出乎教师意料。“意外”处理不当就可能成为课堂的败笔,合理处置“意外”就能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害怕学生提出问题,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的现象和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升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在“肩肘倒立”借班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在讲解肩肘倒立准备姿势要点时,一名学生说:“像字母C。”执教者面对课堂中的“意外”,并没有慌乱,而是对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拓展,将准备姿势比作“C”,将倒立姿势比作“L”,通过与字母对比,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对错误的生成及时纠正,对正确的生成加以利用和升华,发挥教育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肩肘倒立课堂中,学生将准备姿势比作“C”,这是课堂的“意外”,但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并加以利用,将课堂重难点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张爱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即时评价[J].教育界,2021(39):93-94.

[3]窦静静.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实践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68-6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