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作者: 黄铭霞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将其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审美力,使其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融合,以科学高效的方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初中音乐;核心素养;文化传承;民族音乐

作者简介:黄铭霞(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

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我们要以创新性的态度对其进行学习和传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需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选择材料,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从而更加高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以丰富、具有层次感的课堂来提升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民族音乐的日常学习中。只有师生产生良性的互动,初中民族音乐课堂才能有内容、有深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提高重视程度,培养探索意识

在以民族音乐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前,要对民族音乐有较为深入且专业的学习,以自身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民族音乐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局部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先慢慢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循序渐进的欣赏过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机会,学生由此对民族音乐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开始重视民族音乐,也愿意参与民族音乐的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探索民族音乐。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教学为例,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龙吟”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欣赏环节,在这个环节插入谱写真情实感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传递出的真情。例如,教师可以截取《金蛇狂舞》的高潮部分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通过欣赏这首民族乐曲感受到节日的欢腾气氛。整首曲子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声铿锵有力[1]。在教师的引导和音乐感染下,学生会感受到举国欢腾的喜悦和快乐,进而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金蛇狂舞》这首曲子能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热烈,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全新的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民族音乐的学习,会在顺其自然的欣赏和了解中开始重视民族音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满足于日常的欣赏片段,从而进入自我探索阶段,开始尝试对民族音乐进行挖掘和探索。教师在初期的引导过程中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一定程度的重视,当学生产生自我内驱力时,他们就会进入相对主动的探索过程中。

二、合理挑选资源,有效进行改编

我国现存的民族音乐有难有易、有通俗有高雅,因此,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范畴挑选合适的素材资源,以合适的素材增强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让民族音乐更加贴合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改编民族音乐,使其更符合学科教学需要及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教师以与时俱进的状态和方式对民族音乐进行合理化改编,能使音乐课堂呈现出更好的状态,学生也能更有兴趣、更投入地参与音乐课堂,并在获得美好的音乐教学体验的同时,对民族音乐产生更加丰富的理解。

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弦管和鸣”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情感积极的民族乐曲作为单元教学的材料,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传递积极向上情感和精神的民族乐曲。初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正确积极的音乐教学材料能给予他们良好的正向引导,使他们从各式各样的音乐材料中获得情感寄托和精神养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丰收锣鼓》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该曲子产生的时代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接着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自由欣赏,学生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曲子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该片段传递出的意境。在学生欣赏完完整的曲子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自由创编环节,引导学生分组对该曲子进行创意性的演绎(用打击乐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感受民族音乐合奏的别样魅力,从而高效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正确科学地挑选合适的民族音乐教学素材是引导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策略之一。

三、植入文化背景,帮助深化理解

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植入相应的文化背景,用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聚焦于民族音乐的具体教学。极具人文魅力和教育意义的民族文化能为民族音乐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先行感知文化独特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让他们对民族音乐具有初步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艺术积淀的民族音乐很难一开始就可以直接鉴赏和理解,而文化背景的植入则能快速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其认知基础,让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此外,植入文化背景知识能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在提升课堂层次感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同样以上述的教学内容为例,民族管弦乐由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乐器组成。在教学时,教师要在重视民族音乐传承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递,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输出和拓展。例如,在教学《瑶族舞曲》这首曲子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整首曲子,让学生先完整地欣赏一遍。接着,教师可以设置自由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谈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或看法。这时,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对这首曲子的直接感受上,并不会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并了解这首曲子,教师可以将整首曲子的乐谱投放到黑板上,并将这首曲子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尽可能地穿插瑶族民间的一些奇闻趣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有关《瑶族舞曲》的知识,而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瑶族舞曲》,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更深入的感受。

四、强化教学融合,注重发挥优势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时,要注意将“教”与“学”有效地融合起来,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教学优势,让其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教”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展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民族音乐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状态。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质量的“学”,能从多个不同的视角看到民族音乐的亮点,感受到民族音乐强大的精神内核力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涵养。

例如,在教学“丝竹江南”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学融合的方式教学《二泉映月》。在进行这首曲子的教学前,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均等的四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查阅与该曲子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资料的摘录。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后,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二泉映月》的音频,学生欣赏完之后,让其就该片段谈谈对这首曲子或对阿炳的看法。因为有了初期预习的铺垫,学生会产生很多独特看法,这首曲子的优势在于它体现了盲人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精神引导和传递,让学生对这些精神和情感有深刻的感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围绕这个重点进行深挖,深刻地表现这个重点。当这个教学重点被教师有意识地放大后,这首曲子就能发挥教学优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好这首曲子,并能传承其精华。

五、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增强学生兴趣

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获得更美好的课堂教学体验。除了通过多种手段来创新教学形式,教师还需要利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将音乐、舞蹈、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以多种艺术形式并行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多种艺术形式并行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视听引导,在丰富学生感受的同时,增强他们参与初中音乐课堂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足够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更加投入地学习民族音乐,其学习效果也会最大化。

在教学苏少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第六单元“舞台咏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并行的方式进行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完教材中的相关曲目后,教师可以进行《白毛女》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作品《白毛女》中的经典片段,以播放影视剧作品的方式进行资料导入。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白毛女》音乐,让学生感受作品碰撞的情感和情绪。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毛女传递出的悲剧性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台剧的方式改编演绎《白毛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相应的音乐情感。这对初中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影视欣赏、音乐欣赏、舞台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民族音乐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乐趣,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日常的民族音乐课堂,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兴趣度和参与感。

六、不断总结归纳,有效补足短板

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在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做出针对性评估的同时,以评估结果反向促进日常教学的良性推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模式,有效补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力求让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民族音乐传承的深刻意义,并产生相应的传承行为。

在完成上述具体教学后,教师要有效总结每一种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在正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要积极看待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后评价反馈,要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好的地方,积极补齐不足之处。就苏少版音乐教材的整体选录和编写来看,其科学性和完整性是值得信赖的,教师在以教材为基准进行民族音乐的穿插教学时,大方向也是正确的。所以,教师要是能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回顾总结,那民族音乐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能有所保障,也将会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对教师而言,根据民族音乐具体教学情况而进行的归纳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帮助教师及时高效地补足短板,进而使其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承性教学。总之,在民族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把控好教学环节,精准评估自己的教学状况,不断提升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方式将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使民族音乐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传承。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内容,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民族思想,能给学生带来人文熏陶和艺术感染,让学生更具涵养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内在修养基础。当下,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要摒弃传统、僵化的教育理念,在创新自身音乐教学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整体性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艳梅.传承音乐之源 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8(07):121-1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