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夏正忠【摘要】从本质上来讲,高中美术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绘画技巧以及鉴赏方法,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思维认知,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教学工作,或者部分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无法科学合理地开展鉴赏活动。因此,文章重点分析高中美术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策略;提升
作者简介:夏正忠(1979—),男,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高中美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想科学合理地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教师首先需要把控好美术教学课堂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重构审美心理结构,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分析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审美能力分析
从本质上来讲,审美能力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因为他们在特定时间将某些知识以及某些技巧内化于心[1]。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锻炼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从内容上来讲,分为形象记忆力、色彩鉴别力、视觉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只有做到各项能力协同运用,才能够切实提高审美能力[2]。
二、美术学习对高中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视觉感官的个体差异
学生能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的前提在于对色彩、线条以及明暗等具有较强的视觉敏锐性。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少数学生难以通过足够的视觉或触觉等感官活动欣赏、理解美术作品。并且不同学生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不同学生的视觉感官存在差异性,因此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构各不相同。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学生视觉感官的个体差异首先体现在对形式关系、空间关系等敏感度不一致。教师询问学生如何感受美术作品时,每位学生的回答内容往往各不相同。例如,部分学生偏好于从美术作品造型角度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部分学生喜欢从色彩明亮程度以及色调柔和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部分学生还会对比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因此,学生群体的视觉感官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期间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感知各不相同。
(二)审美个体差异
从本质上来讲,审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各不相同,少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以消遣娱乐为主,这些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缓解自身压力。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以内心感悟为主,这些学生通常对艺术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自身审美技能以及创作技能,而部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以期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消遣娱乐是低阶审美,内心感悟则对学生美术学习要求较高,而全面发展则是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生最高层次的审美需要。
(三)艺术倾向的个体差异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作形象各不相同。受到兴趣爱好以及心智水平的影响,每位高中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如部分学生喜爱美术作品的平面之美,部分学生喜欢美术作品中涉及民间工艺品的实用之美,部分学生还会对美术作品深入思考其中的各种细节或进一步探究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艺术倾向的个体差异会对高中生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一定影响[3]。
三、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机械接受美术知识,忽略鉴赏主体地位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高中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课程、鉴赏作品课程,更是艺术享受课程。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很多学生仅仅将美术课当作娱乐课,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美术知识的学习。少部分学生对于具有抽象元素的美术作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仅浏览了几分钟便去做别的事情,因此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型学习状态[4],即便美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某些教学目标,他们也只是机械性地开展学习,难以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无法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美术作品鉴赏课程还是绘画课程,教师都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在鉴赏美术作品,而不是机械性地接受教师讲的美术知识[5]。
(二)学习负担过重,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该学校的升学率,而升学率又与学生高考成绩有关。这就使得部分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于美术课这类非考试学科并没有制订严格的教学制度。同时,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于美术课的认知存在偏差,也就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重要意义。虽然应试教育理念正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而逐渐削弱,但是部分学生和教师依旧存在过于关注文化课成绩的现象。此外,由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倘若学校仅仅为学生提供一学期的美术课程,将很难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
(三)学生审美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美术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美术课程本质上是艺术文化课程,既突出了文化性质,又突出了人文教育。但是,由于高中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的审美能力各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鉴赏水平通常较高。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可能会导致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出现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艺术创新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缺失[7]。
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一)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外部形象。例如,学生需要从构图、线条、用笔、用色等角度理解作者的绘画手段。通常来讲,部分美术作品由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能会让学生在欣赏初期感到兴奋或悲伤等[8]。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得学生对该作品感兴趣,然后教师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9]。以“石雕艺术”一课为例,学生在鉴赏石雕艺术时看到兵马俑的图片,会被兵马俑这种技艺精湛的人像雕塑所吸引,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技艺感到钦佩。教师如若让学生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么学生在欣赏初期可能会对纤夫产生怜悯之情,而这一情感又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开展后续鉴赏活动[10]。
(二)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
能力
学生对某件美术作品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构建而成的。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真正内涵,教师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美术作品中的各类元素在脑海中进行加工再创作,以此来形成独特的理解。以《巴尔扎克像》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一位老人徘徊在黑夜中。学生基于自身认知和查找资料,最终了解到这座雕像的真正内涵是人要具有探索、拼搏、奋斗精神。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美的想象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课堂高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中生的思维认知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初期,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当前,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期间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体验,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发现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在审美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以及心灵的洗涤。
当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音乐或者舞蹈,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加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还需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美术知识。
此外,教师还需积极调节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向学生提问或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美术作品当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并完成相关学习活动。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首先可引导学生自主浏览美术作品,在此期间教师不应为学生设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美术作品的构图。最后,高中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与成年人都十分接近,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思维认知判断教学内容。因此教师也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出现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表面进行鉴赏的现象。教师需要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在此期间关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于部分不明确的问题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师生互动交流能使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形象美、形式美以及内容美,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能够独立评价并说出某一幅美术作品究竟美在哪里。
(四)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美术作品欣赏形式
通常来讲,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美术作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长期下来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还会让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程仅仅是一门看图说话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例如,学校可购置一批虚拟现实设备,教师在讲授相关美术作品时可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心路历程,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音响、电子屏幕等相关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协同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需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后以及寒暑假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欣赏教师提供的美术作品图片,不断强化自身审美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一座研究室,而教师则是研究室中的研究者。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之前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探究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思想认知,从而成为一名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工作者。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感知以及想象能力。其次,教师利用计算机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等丰富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形式。最后,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
【参考文献】
[1]刘茜.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探讨[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06):112.
[2]谢姗.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J].科学咨询,2021(09):199.
[3]苗菁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22(03):184-185.
[4]邱尚文.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2022(09):190-192.
[5]齐进.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刍探[J].成才之路,2020(32):62-63.
[6]伏云.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9):142.
[7]罗朝勇.浅谈高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7):668.
[8]寇永东.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8):133-134.
[9]莫仁金.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J].速读(上旬),2017(02):97.
[10]吴利清.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20,27(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