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陈建录 邸光飞 汤淑惠[摘要]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政策支持、参与合作主体以及合作形式三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即合作温度不高、合作广度不足以及合作效度不佳。据此,提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展望:坚持理念引领,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定向统领;加强机制建设,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质增效;尊重文化差异,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凝心聚力;加快数字转型,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强基固本。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南非;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陈建录(1972- ),男,山东泰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邸光飞(1998- ),男,山东日照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天津 300222)汤淑惠(1989- ),女,广东汕头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教学建设中心,硕士。(福建 泉州 362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双元平衡机制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JX22-010,项目主持人:陈建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1-0039-08
南非是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之一,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是促进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自2015年12月南非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南非两国积极推进互联能源、农业、制造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19年,南非制造业增加值为3838亿兰特,占当年GDP总额的12%[1]。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推波助澜,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自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2023年8月,中国与南非签署《中南关于同意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意向书》,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这不仅表明南非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两国之间职业教育领域交流对接不断深化,也呈现出未来两国职业教育合作的良好合作趋势。在南非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探究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成就,归纳其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不仅能为推动南非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能为中国与南非等非洲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持。
一、同舟共济: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成就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中国与南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也是促进两国职业教育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实现两国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十年间,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政策支持、参与合作主体以及合作形式三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开放包容政策支持,引导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有序发展
中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有效、有序、有力进行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各项工作需要通过双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来实现,而政策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对公共议题或提案讨论与交流的程度[2]。对南非自2015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和交流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分为愿景类、谅解备忘录类、计划方案类、宣言类、联合声明或公报类、合作协定类、行动倡议类和战略规划类。
不同类型的政策文本所涉及的合作内容和具备的合作效力不同。愿景类政策文本,如《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指出要“培养各领域青年领袖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长期方向和目标。谅解备忘录类政策文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南非共和国科学创新部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指出要加强“科技园区与创新创业合作”,划清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计划方案类政策文本,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指出“中方继续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促进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上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宣言类政策文本,如《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指出“将继续加强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等能力建设合作”,注入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动力。联合声明或公报类政策文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南非共和国关于建立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促进技术技能转移和创造就业”,开启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时代。合作协定类政策文本、行动倡议类政策文本和战略规划类政策文本,搭建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战略行动框架。以上不同类型的政策文本在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各领域协调配合,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扶持和保障。
(二)多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
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是促进中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南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根据参与主体的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政府层面、院校层面以及企业层面。
首先,在政府层面,搭建起中南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中国和南非的教育交流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3],随着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以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例,2017年4月,中国和南非在比勒陀利亚市召开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4]。该人文交流机制已成功举办三届,涵盖了教育、科技和文化多领域的合作内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格局[5],深化了中国—南非战略伙伴关系。
其次,在院校层面,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在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指引下,中国和南非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有了新理念、新方向、新动力。2018年1月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应运而生,后更名为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最初由2个理事单位、20个中方职业院校成员单位以及6个南方职业院校成员单位组成,至2023年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00余家,其目标是推进中南开展多边职教合作,有效利用中南职教资源,优化中南职业院校国际合作机制,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为依托,两国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合作,为构建中国—南非职教发展共同体贡献力量。具体表现为:在合作办学方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非共同建立大禹学院并派遣教师援教;在短期培训方面,2018—2021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共接受并培训3批共65名南非学生;在师资培养方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非建立“南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有力促进了南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最后,在企业层面,积极“走出去”。在南非企业既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主体,又是开展相关职业培训的中坚力量。一是华为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培养一大批南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20年,华为计划与南非政府合作共同培养6000名南非通信技术领域研究生和技术从业者[6],为南非相关企业、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能提升和技术支持。二是海信建设生产基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南非再工业化。2024年9月,我国工信部发布的《金砖国家产业合作案例集》中,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项目入选其中。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成立于2013年,由中非发展基金与海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是中南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截至2023年底,海信南非工业园为南非创造1000多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000多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优化南非产能布局、促进工业复兴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丰富多样合作形式,促进中国—南非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丰富多样的合作形式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走实、走心、走深的重要表现,具体表现为兴建孔子学院、共建鲁班工坊、开展留学生项目三个方面。
首先,兴建孔子学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实践教育。孔子学院是全球“汉语热”的产物,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任,是助推汉语走向国际的教育品牌。“中文+职业技能”特色办学模式在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迸发出强劲活力,是南非孔子学院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有效模式[7]。截至2024年,南非共设立了7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学堂,以“中文+职业技能”实践教育为依托,中国和南非两国高校在专业建设、联合研究和学术探讨等方面形成积极互动。以南非文达大学绿色科技孔子学院为例,学院以中文教育为主线,以绿色科技为特色,全力打造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孔子学院,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8]。
其次,共建鲁班工坊,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金名片”。鲁班工坊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优秀案例,承载着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厚友谊,尊重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海外联合办学,创新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方式。非洲鲁班工坊始于吉布提鲁班工坊。2019年12月,南非首家鲁班工坊在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揭牌,共开设物联网互联技术和增材制造两个专业,构建了中国—南非“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主建、院校主教”的海外办学模式[9],实行了“校内项目实训+企业轮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0],在缓解南非青年失业问题和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标杆项目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最后,开展留学生项目,培育南非职业教育英才。庞大的青年人口数量是南非人口的重要特征,南非青年成长关系南非社会发展,南非青年成才关乎南非前途命运,南非青年成功关涉中南友好。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表明要开展“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活动,深化两国在留学生教育领域的合作。自南非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来华高职院校留学生逐渐成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来华留学的南非学生已超过3000人,接受赴华留学奖学的南非留学生超过400人[11]。
二、道路崎岖: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南非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十年来,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即合作温度不高、合作广度不足以及合作效度不佳。
(一)吸引力不足致使合作温度不高
推进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吸引力是中国和南非建立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背景下建立中国—南非职教发展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但从实践层面而言,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吸引力不足导致双方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首先,中国—南非职教发展共同体意识薄弱,合作推进受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相互一致的、结合到一起的信念是一个共同体特有的意志”[12],具备较强合作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跨境合作需要以扎实、认同的合作共同体意识为基础才能实现深度衔接。当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存在合作共同体意识薄弱的问题,表现为合作推进主要是以政府驱动为主,易造成政府职能堕距即“地方公共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或者公共服务动机不足”[13]。在政府职能堕距的影响下参与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公共行政部门,缺乏整体利益思想与长远发展战略[14],易造成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相关政策执行的碎片化和长远规划及实施上一致性的不足,不利于形成共生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其次,相关合作政策不完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未出台与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直接相关的政策文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主要依托于中国—南非合作框架之中,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常常是中国和南非众多合作的一类。另一方面,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相关政策的签署往往伴随着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缺少与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国合作的法律效力,不利于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