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徐兰[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
[作者简介]郭高萍(1980- ),女,湖北襄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何景师(1984- ),男,湖南永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教授,在读博士;徐兰(1985- ),女,湖南岳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广东 东莞 5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协同学视域下高质量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3GXJK955,项目主持人:郭高萍)、202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精雕数字化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311,项目主持人:孟鑫沛)和2022年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项目编号:GD22CJY04,项目主持人:何景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1-0054-06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场工程师与新型劳动者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现场工程师是工程技术的直接实践者、工艺流程的设计者以及技术难题的攻克者[1],因此,创新其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工程教育体系要解决的新课题。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一批新型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具备高度的活跃性和能动性,能够不断创新并熟练驾驭新型劳动工具,有效拓展和创造全新的劳动对象,而这正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导向。
一、文献综述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关于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2]。传统的劳动者要转变成具有思维创新、知识更新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数字能力等素质[3]。刘康提出,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通用可迁移能力、通用工程能力、特定领域的工程能力等[4]。王亚南提出,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学术创新能力[5]。曲铁华和高海冰探究了拔尖创新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机制[6]。卢晓中和王婧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科研资源,重视技术融入优势,凝聚共同体核心价值,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建构基于创新的贯通培养模式[7]。刘瑞明指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应以整体性思维完善顶层设计,以开放性思维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层次性思维优化育人生态[8]。曾天山和陆宇正提出,要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管理、增效专业教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出面向实践的建设标准,健全育人质量保障体系[9]。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缺乏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对现场工程师的深入分析。而明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并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
1.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引擎”在于科技创新。现场工程师作为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前线实践者、质量控制的关键角色、工艺改进的积极推动者和问题解决的专家,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能够促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优化,改进工艺方法和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创新是现场工程师职责的内在要求。
2.跨界技能。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新领域”在于跨界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这要求新型劳动者具有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依托,通过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引发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的颠覆性变革,打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就需要现场工程师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复杂问题。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时,应重视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解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具有跨界特征的课程体系。
3.数智素养。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业态”在于产业要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这对新型劳动者的数智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追求高效能和科技创新,强调技术升级、产品创新以及生产和组织模式的高效性。企业要利用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融合应用,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现场工程师培养需紧跟生产要素的数智融合趋势,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智素养,促进数字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渗透、覆盖和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4.学习能力。新质生产力的“新劳动者”“新主体”在于持续学习能力。新型劳动者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更是创新和变革的推动者。数字时代,正是那些能够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10]。新型劳动者应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和沟通技能,尤其应具备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只有不断打破知识壁垒,拓展认知边界,才能灵活应对职业领域的多变挑战,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介质”在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追求卓越上,是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素质,可激励技能人才在精通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超越自我,提高技能水平,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工匠精神还强调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与新质生产力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和持续创新方面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勇于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和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与传统现场工程师培养不同,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1.对标“新产业”,深化产教融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新产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场工程师培养必须与时俱进,确保教育教学与新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职业氛围、理解职业要求、掌握职业技能。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共享。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准匹配产业实际需求。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将学校实训场地变为车间工厂,将企业生产现场变为学生实训课堂,将生产设备转化为实训工具,将企业任务变为学生实践操作的课题。这种校企共赢的模式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也推动了产业创新。第二,推进多主体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现场工程师学院等平台的搭建,汇聚多方资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优化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环境,建立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第三,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研发平台。校企共同创建研发平台,组建技术研发团队,专注于产业前沿技术的创新、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通过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专业教师可以紧跟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不仅能提升科研能力,也能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企业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合作,不仅能增强研发团队的实力,还能以较低成本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提高研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2.运用“新介质”,重塑数字化课程体系。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趋势,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必须紧跟数字科技这一“新介质”的发展步伐,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第一,构建数字化课程标准,完善多元化的数字化课程学分认证机制。构建数字化课程标准体系旨在明确数字化课程的目标层次、内容深度、考核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师群体的具体需求,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标准,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和精准化供给。此外,实施多元化的数字化课程学分认证机制是数字化课程推广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评估认证、引进课程合作认证以及基于教育联盟的学分互认等多种方式,打破传统学分体系的限制,推动数字化课程在更广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这有利于激发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开发高质量数字化课程的动力,也有利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二,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等公共教学平台,利用平台大数据,精准把握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实时评价,绘制学习画像和成长轨迹,优化符合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个人特点的精准培养。同时,结合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和工作场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创建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建立专业的学习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结合实体操作与虚拟仿真,提供技术技能的综合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
3.开发“新模式”,深化“三教”改革。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与制造融合,驱动制造业在模式和业态上不断创新,这将不断催生教育新模式。职业院校应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场工程师。
第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构建一个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团队,以更好地适应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求。利用在线课程和认证体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技能提升和认证,确保他们掌握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关的最新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积极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与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第二,在教材建设上,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开发数字教材。职业教育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既能及时反映最新的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能通过在线测试、讨论区等模块,引导师生随时检验学习效果,答疑解惑。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在线互动平台,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实施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自适应学习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利用在线协作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