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家政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芸 闫文晟[摘要]当前,高端家政人才紧缺,如何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家政人才培养成为需要尽快研究的重要课题。工匠精神在家政行业具体表征为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正确的家政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针对其融入的现实困境,应构筑家政专业“大思政”育人格局,培育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大做强家政职业教育,锻造精湛的专业技能;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锤炼卓越的创新精神;“宣传+劳动+文化”教育多元协同,形塑正确的家政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家政;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芸(1973- ),女,山东曹县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硕士;闫文晟(1975- ),男,山东单县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家政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山东 菏泽 2743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1-0107-06
《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3000万人,但大多数是农民工和城镇失业再就业人员,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其中,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占比合计达到76.3%,中专、技校、职高学历占比12.72%,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比7.47%[1]。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家政服务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将家政专业人才定位为“急需”人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将家政专业人才定位为“紧缺”人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将“加快培养家政专业人才”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新增“家政、托育与养老”为“鼓励类”行业。可见,加快培养高端家政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家政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地点大都是在家庭和固定机构,服务的对象也以老弱病残妇孺幼为主,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责任等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53.91%的消费者认为家政从业人员修养欠缺,素质较差,偷窃雇主财物、虐待老人、孩童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2]。这暴露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操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如何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家政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需要尽快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在家政行业的具体表征
“工匠”一词,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主要指“手工艺人”。进入新时代,工匠被赋予了新的概念,现已延伸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学术大师、艺术大师等,并上升为“大国工匠”“百年巨匠”“画坛巨匠”等荣誉称号[3]。“工匠精神”一词,欧阳鸣于2000年8月首先发文提出[4]。学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诸多代表性的观点。例如,邓宏宝等将工匠精神表述为“匠心”层面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品质,“匠行”层面的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品质,“匠品”层面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品质[5];刘霞等将工匠精神表述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匠术追求,专注坚守、协同合作的匠心追求,敬业乐业、厚德载物的匠德追求[6]。虽然语言表述不尽相同,但均包含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卓越的创新精神等方面。
工匠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具有普适性特征。家政行业是一个与公众关系密切的生活性服务行业,具有服务对象多元化、工作地点分散、职业弹性较大的特点。所以,工匠精神在家政行业中除了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总体来看,主要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正确的家政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其中,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基本品质,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基础,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正确的家政职业价值观是核心体现。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为三个“至上”:一是爱心至上。被誉为“超级保姆”摇篮的英国诺兰德学院,一直以“爱永不消失”为校训,最终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家政大学,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因此,“爱心至上”的理念尤为重要,不仅是我国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消费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二是细节至上。日本在家政服务中奉行“体察文化”,其核心是将心比心,每时每刻都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他们秉持着“千错万错,不会是雇主的错”的原则,始终保持微笑,细心关注和挖掘细小的问题,并以人性化的服务标准来工作。这种注重细节规范的服务理念,正是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中需要着重加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家政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的关键一课。三是专业至上。“菲佣”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称号,她们普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学、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有的还持有护士、医师或教师资格证,并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在上岗前必须接受216小时的技能培训。当前,我国高素质、高层次家政专业人才尤为紧缺。强调专业至上,既与我国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发展目标相吻合,又与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家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家政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家政人才培养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李凯等调查了全国51所高职院校发现,仅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民航职业道德》,其余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将相关内容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鲜有院校开设专门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课程[7]。就目前的家政专业职业道德教学来说,实践中既没有这门课程,也没有适应的统一教材。现行职业道德教材是通识教材,较为宽泛和笼统,缺乏针对家政行业特定要求和特点的深入剖析,缺乏针对家政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和案例分析,学生难以形成对家政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难以体会到家政职业道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习惯于外在思想的强化灌输,与家政专业、家政职业及家政实践脱节,缺乏第二课堂、校外课堂的开辟,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整体处于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状态。教育平台的选择和教育内容的设计都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目前家政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大都是由学校思政部教师或者公共基础课教师担任,教学过程大都过于书本化、教材化和理论化。这些教师大都缺乏家政行业的实践经验,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到家政行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中,无法准确传达家政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服务理念和行业操守。
(二)家政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制约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查询,截至2024年7月31日,全国仅有13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家政学专业;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117所高职院校备案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高等院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239所(含独立学院164所),高等职业学校1521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通过计算不难发现,所有开设家政专业的高校(包括普通院校和高职学校)仅占比4%。其中,开设家政学专业的院校仅占普通本科高校的0.1%,开设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占高等职业学校的7.7%。有数据显示,目前家政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仅1344人,校均不足20人[8]。可见,家政教育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同时,目前的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虽然看似内容丰富、面面俱到,但缺乏一定的特色,特别是未能体现家政专业交叉学科的属性,课程内容尚未覆盖到真实工作任务需要的护理专业技能等,实践教学环节也还比较薄弱,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家政服务业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有调查显示,家政专业毕业生虽然在文化素质上高于社会培训人员,但在专业技能上未见突出表现[9]。因此,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家政专业毕业生中,也只有极少部分进入家政行业就业,再加上转岗率高、流失率大,最终留在家政行业的更是屈指可数。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育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家政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理论框架内,未能及时反映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新要求,未能及时对接家政行业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未能及时看到“家政服务,大有可为”的大环境。现行的《高等职业学校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显示,在公共基础课程一栏,仅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两门理论课程,多数学校又将其列为选修课,课时安排多为10课时或12课时,课程重视程度和课时量都明显不足。而且专职教师缺乏,多由校内行政人员、辅导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临时构成,家政行业创业实践经验不足;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多以讲座和咨询的方式开展工作,专业化程度又极为薄弱。此外,大部分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有的与就业部门合署办公,有的放到成教部门代管,缺乏专门的专职指导导师和相应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因而也就无法提供与家政专业有效对接的实践平台和载体,创新创业实践大多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多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与评价,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缺乏对家政职业及文化的正确引导,家政职业认同感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家政工作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往往将家政工作视为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家政专业存在误解和偏见。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家政专业认同感低,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更倾向于其他看似更有前途的热门领域。家政专业的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职业态度,也限制了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潜力和动力。同时,在各高职院校的家政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大都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家政专业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仅家政专业文化课程被边缘化,实践教学中也缺少对家政企业行业文化的渗透。此外,当前高职院校家政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局限于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缺乏针对家政企业开展的专业社会服务活动,学生难以亲身体验家政行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不利于提升其对家政职业的认同度。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家政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培育高尚的职业道德
1.优化升级家政专业德育课程体系。根据高职家政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定位,优化、丰富、升级家政专业思政课程内容,构建适合实际需要的家政德育课程体系;制订家政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每门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挖掘家政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形成家政思政专题,并融会贯通于家政经典案例分析和家政专业技能培养培训之中,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于家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家政行业、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校企双方选拔优秀专业人才,组建教材开发专班,开发编写具有家政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并将家政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问题和解决方法融入教材。
2.开拓家政职业道德教育载体。建设思政教育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等重要场合,学校领导讲授“思政大课”;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劳模、家政工匠等,开展思政“百家讲坛”,创新思政大课的形式和载体;开发思政教育“空中课堂”,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优势资源,建立家政职业道德线上教学资源库,形成人人可用、会用、适用的家政职业道德教育线上平台,为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途径。
3.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专职师资体系。实施家政专业职业道德教师培养工程,利用寒暑假派相关德育教师深入家政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实地调研等,充分体验家政企业管理规则,深入了解家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掌握开展德育教育教学的一手素材,提升开展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聘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巾帼文明岗”“巾帼家政服务明星”“最美家政人”“家政工匠”等杰出人物,担任德育课兼职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并使学生从中体会敬业乐群、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开展家政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通过申报各级各类社科类思政、德育专题项目,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政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