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构建研究
作者: 马彩华 张露颖[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以及职业教育“101”计划的出台,高职院校亟须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创新创业“金课”,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行稳致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存在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课程内容耦合度偏低、课程实施脱离学生主体、教学评价单一且不透明的问题。据此,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构建路径:聚焦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锚定协同育人,构筑三维耦合;凝练课程特色,创新实施策略;围绕“金课”标准,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层次化课程体系;“五段式”培养机制;三维耦合
[作者简介]马彩华(1981- ),女,河北定州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张露颖(197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金课’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03105,课题主持人:马彩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3-0106-07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期。在此过程中,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是企业的命脉”等论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2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新局》,提到“明确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深化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职业教育‘101’计划)”,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因此,高职院校亟须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创新创业“金课”,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行稳致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即从宏观层面研究政府与市场驱动模式。二是从微观层面研究高校模式,如斯坦福模式、剑桥模式和京东工业大学模式。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优化大学、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协同关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而对于“金课”建设而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建设国家“金课”体系。其特点如下:一是更加关注“金课”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二是“金课”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特点更加明显。三是金课研究的实证性、量化分析不断加强。他们将“金课”构建的重点放在教育与数字市场接轨的层面,如欧美国家的学习者广泛利用数字化评教工具,对课堂互动、自身参与度、职业关联度、创造性发挥情况以及自身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种类等多个层面进行数字化评价[1]。
国内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构建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集中在“金课”的内涵特征、建设现状、建设理念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归属问题上,且极少有学者将“金课”与“创新创业”统一到一个完整层面进行系统化研究。一是部分学者认为“金课”及“创新创业”的内涵普及度不够高,大众对其理解尚不透彻,因此更多停留在对其内涵与现状的讨论层面,关于如何建设的内容则涉及颇少[2]。二是国内学者对“金课”建设现状的研究更侧重于其面临的困境与建设理念。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三螺旋视角”“五结合五融合”“0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金课”体系建设思路。三是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归属有待进一步商榷。部分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未能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这不符合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导致课程育人成效不明显。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高职“金课”具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侧重于对高职教育技能性、岗位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的考量,契合高职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3]。而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与“金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第一,课程设计缺乏阶梯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大多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且各学习目标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和逐步深化的过程,甚至存在直接从基础概念跳跃到复杂应用的情况,导致整体课程设计没有呈现出清晰的层次和梯度,学习者难以形成科学的学习路径,无法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第二,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首先,阶段划分不清晰。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没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学习者难以形成明确的认知路径和发展方向。其次,课程衔接不畅。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过渡,各课程模块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学习者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无法顺利过渡到下一门课程,导致知识链路出现断裂。
(二)课程内容耦合度偏低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耦合度偏低。第一,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够深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或附属品,而非其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跨学科的内容融合,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健全。根据国内学者的论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自洽,适宜于建立耦合发展的协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密切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与DNA的双螺旋极为相似,因此有研究者以DNA双螺旋模式作为理论参考,尝试构建二者耦合发展的理想化双螺旋模式。第二,与课程思政协同性较差。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剥离的现象。前者强调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而后者则突出敢闯敢创和知行合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部分院校在顶层设计上将二者剥离,出现重视程度不统一、衔接机制不健全、教学目标差异大等问题,使得创新创业课程与课程思政难以在知识层面上形成交集,进而影响协同效果。
(三)课程实施脱离学生主体
根据荷兰教育学家格特·比斯塔(Gert Biesta)“主体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实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设计和调整,同时关注其互动、交往与体验,使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与“主体教育”理论相悖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课程教学方法缺乏体验感。创新创业课程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部分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环节设置明显不足,缺乏让学习者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学方法陈旧且脱离学生主体,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实质性提升。第二,课程实践环节缺乏设计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部分院校的实践项目在设计上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和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缺乏科学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指导,导致学习者的自主性受到限制,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四)教学评价单一且不透明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的成长轨迹都具有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和发展潜力。因此,教学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路径,尤其需要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增值”或“净效应”,即学习者在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潜能。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绩效的测量过程,数据公开透明,因此能够精准反映学习者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不符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评价单一导致个体差异得不到尊重。学习者的起点不同,其学习速率也存在差异。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多关注学习结果,而简化或忽略了学习者的起点和成长过程。面对这样的教学评价现状,学习者呈现出学习动力抑制、成长轨迹模糊、个性需求缺失、创新能力受限等问题。第二,教学评价不透明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不透明的反馈机制极易导致信息时滞,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综合学习的增量,进而影响其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及对学习策略的调整,最终导致信任缺失、学习效能偏低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构建路径
当前,我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体目标开始聚焦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创新创业“金课”构建就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不仅如此,厘清创新创业“金课”建设思路,探究其实践路径,也是“五金”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关键命题。
(一)聚焦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
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始人布鲁纳(J.S.Bruner)曾指出,课程建设应以学科结构为中心。他强调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设计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鉴于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链路,体现明显的阶梯态势,将课程体系进行分层处理,提高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者的适应性。
1.构建层次化课程体系,呈现“阶梯式”课程内容。在“金课”构建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同质化的课程建设模式,将课程体系分层和分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呈现出显著的阶梯态势。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遵循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还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发展[4]。第一,以创新创业素养的普及为重点,面向全体学习者,着眼于创新创业价值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社会意义以及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旨在激发学习者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初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体系。第二,围绕“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大中心,依据“反弹琵琶”理论,逆向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驱动型人才。通过专业性的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习者扎实的创业基础知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驱动型人才。通过创业沙盘、虚拟仿真软件等工具,模拟创新创业全过程,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学习者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检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三,针对创新创业方面极具兴趣和天赋的学习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型创业者。这个层次需要选拔具有潜力和特长的学习者,组建精英班或创新实验室,以高级研修课程为主导,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创新项目寻求创业资金支持并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2.植入“五段式”培养机制,形成课程系列的通路。在创新创业“金课”构建过程中,需要以“双创型金蓝领”为培养目标,打通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孵化到创业就业的通路,形成“创新创业第一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和创新创业融合教育”“SYB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新创业精英训练(校园VC‘火种节’课程)”五段式链条化课程体系。第一,把“创新创业第一课”作为学习者接触创新创业的起点,包括创业故事分享、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园区参观等多种形式,让学习者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亲身体验其现实氛围。第二,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培养其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第三,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专创融合。通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引导学习者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具有行业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第四,依托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实操技能训练,强化创业实操技能。第五,通过“创新创业精英训练”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作为链条化课程体系的最高阶段,“创新创业精英训练”旨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创业能力超群、具备团队领导力的先锋人物,通过校园VC(Venture Capital)“火种节”等实践项目为学习者提供实战演练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