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逻辑理路与行动路径

作者: 姚远 魏建军

[摘要]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一经提出便成为热点话题。当前,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亟须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澄清,从实践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等层面建立清晰的思维模型,以阐释其建设目的、意义和方法,并从基于区域类型,把握不同实践中心的建设定位;拓展资源禀赋,破解实践中心的建设之困;培育实践项目,实现实践中心的预期功能等方面为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提供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逻辑理路;行动路径

[作者简介]姚远(1981-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魏建军(1974- ),男,山东枣庄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与治理研究——以地坪产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D/2021/03/53)和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JYB13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1-0058-07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和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引发了对教育与产业更深度融合的思考和探索。早期的尝试主要包括企业给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对真实工作的了解和适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教融合的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基地)逐渐兴起。此时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基地)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旨在构建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平台和桥梁[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职业体验[2],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涵盖各个产业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基地)相继成立。这些实践中心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已经成为深化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阐明,对其建设逻辑和路径进行深入探讨,这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实践资源均衡发展、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对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实践中心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也非新生事物,但“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提出将多种概念有机融合,创造了一个更为综合、特征多元的新实体。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澄清和明晰,以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

(一)基本概念

通过对相关文件描述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内涵进行归纳,得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是一个集产业、教育、研究等多方资源和力量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或平台,其任务涵盖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培训以及技术服务三大方面[4]。实践中心是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的纽带,是产业、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三服务”“三协同”“三融合”的有效载体。根据建设主体不同可分为学校实践中心、公共实践中心和企业实践中心[5]。

(二)主要特征

1.开放性——形态特征。开放性是指实践中心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参与对象、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在组织架构方面,实践中心主要采取联合组织形式,允许各方共同参与实践中心的决策制定、管理运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促进各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在管理模式方面,实践中心注重平等合作和沟通,通过协议、合作协商或共同发展项目等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培养相互信任、协作共赢的精神,建立高效和精准的运营管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包括理事会、用户委员会等[6]。在参与对象方面,实践中心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包括企业、学校、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等。这些参与者之间没有特别的限定,各方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参与实践中心的建设。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有助于及时反映各方需求和变化,保障实践中心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在资源配置方面,实践中心给不同的参与者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共享设施、实验室设备、教学资源、科研资金和项目以及人力、技术和知识等。实践中心通过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各方更好地共享优质资源,优化使用效率,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区域性——地域特征。区域性是指实践中心依托特定的地理位置或区域范围(区域性的界定可以根据实践中心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因素进行划定),聚焦服务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明确服务范围和边界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将实践中心服务范围限定在一个特定区域,如一个城市、地区或产业园区,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区域性规定了资源统筹的范围和边界,明确了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和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及恶性竞争,为跨区域合作留出空间,保证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产教融合——价值特征。产教融合是指实践中心强调将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彰显了实践中心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服务于产教融合的价值依归。一方面,实践中心的建设必须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手段加强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融合,让教育实践更加贴近产业,满足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践中心作为产教融合的平台和载体,其建设目标是为产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服务,通过产学研各类项目,为产业界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支持等服务,在协助解决产业问题和需求的同时,也为各类学校提供教学实践场所和机会,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促进产教融合更深入、更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4.实践性——本质特征。实践性是指实践中心在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上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中心与其他培训机构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践性。首先,培养方式是实践性的。实践中心注重将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采取情景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相关实践项目、实习实训和技术培训。其次,培养过程贯穿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与应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场景及需求来设计,学习指导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如此不仅能传授理论知识,还能教授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最后,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产业需求、能够快速上手工作、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和合作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内涵丰富,其使命包括促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在赋能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逻辑理路

从不同层面剖析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逻辑,以建立清晰的思维模型,进一步深化对其建设目的、意义、实施方式等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明晰建设实践中心的价值意蕴,更好地指导其建设和运营。

(一)实践逻辑: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

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核心思想在于将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将生产实践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石。该模式通过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学习中实践的循环迭代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升其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场景,了解产业技术和发展趋势,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技能,成长为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范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短板、软肋、弱项,只有在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里的真刀实枪的干和练,才能够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实践中心通过将真实场景引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优化“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接轨实际工作环境的平台和机会,使其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与企业、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理解产业运作方式、技术发展趋势,完成技术技能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实践中心的建设是对以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的生动实践,能够有效弥补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促进了教育方式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教育模式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

(二)现实逻辑:搭建弥合产教融合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落差的中间平台

职业教育作为距离产业最近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其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8]然而,产业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文化特点。[9]因此,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建立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机制,搭建一个从“分隔管理”到“资源融通”的区域性产教资源互动服务的中间平台。[10]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建设中间平台成为连接高校、企业和其他相关利益方的重要举措。中间平台既可以是物理空间,如产业园区、实训中心,也可以是虚拟平台。中间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合作的环境,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资源共享。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平台,中间平台应能整合高校、企业和其他参与主体的资源,包括人才、设备、资金和信息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它还应能够搭建标准化的对接和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同时,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评估产教融合的效果,促进平台的持续发展和优化。实践中心建设以符合产业发展前沿为目标,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11],发挥实体运行的物理平台的作用。

(三)理论逻辑:二维时空交融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理论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主张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经过时间“打磨”的问题,还涉及需要何种空间资源“支撑”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技能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相互交织,技能的塑造是时间维度某些方面与空间维度某些方面相互组合的产物。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延长时间,技能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12]这一理论不仅深入探讨了技能人才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明确了“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全程参与的必要性,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理论框架。

实践中心的创建营造了学校与产业之间联系的空间,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了二维时空交融的过程,促使培养主体从“学校培养”向“多元培养”演变。在这一空间中,学生既可以接受学校教育,也能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并接受企业培训。密切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培训方式,既缩短了学生掌握工作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又使其提前熟练掌握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减少了进入企业后的培训周期,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

实践中心有效保障了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全程参与,改变了技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学习的组织环境,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从单纯强调人的具身性操作能力,转向对技术系统及其所从事工作的整体管控能力、与工作伙伴和机器等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对背景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3]。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中心的建设对于弥补人才培养实践短板、解决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创新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现了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