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 李增军 张露颖 于志宏

[摘要]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选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必要支撑。在从宏观统筹和微观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表征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路径:校园融合产业园,提升办学模式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专业融合产业链,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课程融合岗位群,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推进科研融合企业需,提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契合度。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融合

[作者简介]李增军(1969- ),男,河北邢台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张露颖(197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于志宏(1980-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202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22JY010,项目主持人:李增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1-0103-05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地方高职院校要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准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密切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关系,充分履行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一、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正在由“教育”向“产教”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与行业、产业、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

(一)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选择

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形势下,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催生了经济发展新业态[1]。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升级的速度和力度。对地方职业教育的调研显示,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为了保障生源而面向全国产业领域开设专业,使得专业结构偏离了地方产业结构;第二,地方“中高本硕”专业层次不完善,中职层次比重较高,相对缺乏“高本硕”层次,致使人才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不够;第三,因教学资源欠缺,开设专业规模较小,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地方产业也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链开发不够等问题。因而,地方高职院校与产业多方对接、互融共长,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选择。

(二)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2]。然而,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路径依赖长期存在,亟须由“教育”向“产教”转变。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顺应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发、设置与政府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并逐步形成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还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元融合办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职业教育紧跟产业步伐,全方位、多领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三)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必要支撑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如果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大量优秀的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则难以有科学技术的新跃升、科研领域的新突破,也就难以出现新的人力资源红利[3]。然而,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不够突出,办学适应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高职院校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机构,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4],要主动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主动向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主体经济功能区融入,积极对接职业岗位需求,遵循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筑牢人力资源根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能支撑。

二、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表征

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构建“政校行企”多重主体协同发展机制。本研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统筹和微观实践两个方面剖析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表征。

(一)宏观统筹:地方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建设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高职院校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在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偏重于学校自身、教师以及学生要素,忽视了行业企业的协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不强,对产业需求的支撑度不够。

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需要以政府为引导,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为协同,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然而,“政校行企”多重主体跨界融合机制尚未规范成熟,校企合作陷入“制度低效”困境,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多重主体的协商自治和利益自足难以充分实现,导致产教对接不紧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二)微观实践: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内部要素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专业设置偏离产业结构。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区域产业发展正向相关,这也是高职院校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表现。然而,专业设置不是简单的单方行为,而是需要依据政府政策、行业前沿、产业发展等多方要素,需要“政校行企”多重主体协同联动。在“政校行企”多重主体跨界融合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未能深层次把握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专业动态调整参考依据不够科学,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跟进不够及时,专业群建设与发展不足以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

2.人才培养滞后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失衡的典型表现是毕业生就业难或“慢就业”,甚至失业。智联招聘的调研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单位的就业比例较去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均较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5]。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而高职院校因未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无法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难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育教学策略等。

三、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路径

研究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两个基本遵循。一个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个是《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给出的“一体、两翼”的制度设计。其中,“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我们提出了基于“四个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路径,即“校园融合产业园、专业融合产业链、课程融合岗位群、科研融合企业需”。

(一)校园融合产业园,提升办学模式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

校园融合产业园,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制度设计的基层探索,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路径。在实现形式上,可通过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公共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集合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加强学校与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科研和培训服务与区域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

1.实体互嵌,创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可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的资本市场优势,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以股份制撬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学校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学校资源优势与非国有资本(市场)机制优势的互补,增强办学活力,推动职业学校适应市场需求更加灵活地进行办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融园入企,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到,“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可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选择产业园区内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学校教育机构的形式,在职业学校或企业厂区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基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方式培养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保障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供给。

3.多元一体,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的平台优势,汇集先进设备、能工巧匠、高水平教学资源等要素,校企共建“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围绕职业岗位需求,采取厂区办学、车间(工地)课堂等模式,开展职场环境下的生产性教学,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同时提高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的对接度。

(二)专业融合产业链,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专业融合产业链,从宏观政策上看,主要涉及产业(企业)与教育(学校)的发展规划、区域布局、专业调整、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从强化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来看,主要有拓宽企业参与办学的路径、引企入校、生产性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等;从具体的人才培养合作来看,主要有产教协同育人、“双师”队伍建设、招生考试改革、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教育培训服务供给创新等。综上,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1.对接技术前沿,升级传统专业。地方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和资源,聚焦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中的技术链和创新链,把准区域产业布局、技术前沿、民生需求的演进态势,关注区域内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基点,围绕行业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急需的职业岗位,做好专业升级与动态调整。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专业,适时建设与新职业对应的新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实现专业建设与技术变革的同向共频。

2.对接产业需求,打造专业集群。通过整合地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构建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紧扣区域产业链对应的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的岗位链;依据岗位链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群的能力链;基于能力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产业链需求的人才链,从而形成“产业链”“岗位链”“能力链”“人才链”的“四链衔接、跨界协调、多维互融”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