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孙凤山 姜伟强 徐知萌[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不足、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评价激励机制不够科学、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缺乏资金支持等现实问题。基于此,需要高职院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困境;机制;策略
[作者简介]孙凤山(1970- ),男,山东寿光人,潍坊职业学院科技处,教授,硕士;姜伟强(1983- ),男,山东昌邑人,潍坊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徐知萌(1987- ),女,山东蓬莱人,潍坊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山东 潍坊 262737)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色和技术转化优势。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完全体现出这一特色和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益不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阐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当前,以人才和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家之间战略博弈的主要阵地之一。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职院校是科研人才的集聚高地、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重要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能够有力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及提质增效。
(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我国经济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更加突出。高职院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有利于加快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的步伐,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意味着更多的科技运用到经济发展中。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越多越深入,科技创新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和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越持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就越显著。
(三)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首先,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其成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研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科研型、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使教师了解科技前沿和学科专业研究趋势,把握科技市场需求,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会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伴随双方的深入合作,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
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不足
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较高,教师承担的教学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师在科研中往往只满足于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高不可攀”的心理和“难以企及”的畏难情绪[1]。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也比较欠缺理论向实际转化的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无法深耕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难以形成稳定的研发方向和深厚的技术研发积累。另外,高职院校也普遍缺乏科研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平台。高职院校科研领军人才较少,就难以形成科技研发的核心,导致科技研发长期处于单打独斗不成体系的状态;科技研发缺乏高层次平台支撑,就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导致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储备匮乏。
(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一些科技研发项目在申报立项时,往往根据教师个人研究兴趣和科研条件准备选题,并没有深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现实状况,缺乏市场前景评估、风险评估和产业化评估,导致科技研发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出现了脱离市场需求、应用性不足等问题,应用和推广价值不高,可转化程度低。一些科技研发项目直接定位于理论研究,以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形式结题,很难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一些项目虽然有对理论的应用性设想,但仍处于发明创意阶段或实验阶段,在后续转化、推广和应用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机制不够科学
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和科研业绩考核普遍存在重研究轻应用、重项目申请轻应用转化的问题,多以论文、专著、课题、成果获奖、专利授权等的数量和级别为标准进行量化赋分,科技成果转化很少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致使各项激励政策不能有效落地。此外,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一般为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学校,属于国有资产,其转化要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导致成果完成人无法享受转化价值的大部分,挫伤了教师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
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相关工作大都由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兼任。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和服务工作。少数高职院校虽已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但普遍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难以有效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责和使命。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地将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成果推介给企业,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也不能及时传递给高职院校,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在对接阶段就面临困难。这就需要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分析、成果宣传推介、技术交易管理等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现有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均存在小、少、弱等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功能单一,对科技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研判,不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五)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长周期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立项、开展基础研究,到进行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越到后面的环节,资金投入越大。有研究成果显示,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中试到市场流通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2]。高职院校科技研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一般仅能满足科技成果的基础性研究所需,对于成果后续转化则需要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共同投入。在当前办学经费较为紧张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由于投资大、耗时长、风险高、回报慢等原因,企业不愿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景之前就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社会资金目前也很少进入这一领域,金融服务业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服务产品也较少[3]。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筹资渠道狭窄,难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六)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力不够,教育、科技、税务、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力也无法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补助金额较低,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外的其他参与主体缺乏奖补方面的支持,政策吸引力、引导力、推动力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科技成果评价、中试平台建设、投融资等环节的服务不到位。从企业角度来看,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竞争意识薄弱,通过技术创新激发企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愿望不够强烈,只希望在不承担风险又能迅速获利的情况下引入新技术,因而对科技成果成熟度的要求偏高。部分企业还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增加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策略
(一)强化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精准定位服务面向
高职院校要积极革新思想、改进观念,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重要意义的理解,充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要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科技研发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的意识,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技研发的主要目标。要从学校层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目标和推进措施。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政策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必须把握好两个定位。一是要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高职院校要树立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理念,科技研发紧密结合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在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为科技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提供可能。二是要聚焦应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科技研发更应以应用性研究为主,重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与再开发。要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着力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强化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技术价值
1.要打造重点科技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高职院校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根据学校专业(群)建设优势和科研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布局,集中各类资源,着力打造一批跨专业跨领域、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队伍稳定的重点科技研发平台。充分挖掘学校科技人才潜力,将高学历、高职称科技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吸纳到科技研发平台中,同时形式灵活地引进行业企业技术领军人才与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甚至优秀市场销售人员,打造领军人才领衔、老中青结合、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多专业融合,梯队结构合理、能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服务国家、地方经济战略意识和能力的市场导向型、技术应用型科技创新团队[4],确保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适销对路。
2.坚持市场导向,布局培育高价值的技术成果。一方面,要加强高价值技术成果研发的超前规划和提前布局,依据专业(群)建设优势和重点科技研发平台、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研发优势,深挖产业发展需求,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瞄准相关专业领域和产业行业,以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空白点为重点开展研发,持续发力,形成有特色、高价值的技术研发与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已有科技成果的再培育。组织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筛选,选出具有转化潜力和应用价值但还不够成熟的科技成果,优化其研发团队,进行再研发再培育,进一步提高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1.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建设。制定覆盖科技研发项目申请立项、组织实施、项目验收、成果评价、成果权属、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激励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全周期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制度对国家、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的细化与落地,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衔接、相互贯通的系统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康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