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及路径
作者: 朱运利 张宇 吴升刚[摘要]“三教”协同创新的出发点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落脚点是深度开发我国人力资源,切入点是资源共建共享,突破口是产教融合。“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基于此,提出“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开发“跨教育领域的教育项目”,助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构职业本科教育内容,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搭建协同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统一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朱运利(1966- ),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张宇(1987- ),女,河南渑池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博士;吴升刚(1972- ),男,山东武城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硕士。(北京 100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AA22038,课题主持人:朱运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7-0058-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原则,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的实施,在地方和院校的不同层面,探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有效联通和整合教育资源,协同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育人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交叉点,应踏实践行“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三教”协同创新的时代意蕴
“三教”协同创新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发展性、时代性和全局性的概念。在我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和教育发展阶段,“三教”的地位变动不居,“三教”协同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内涵,“三教”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新时代“三教”协同创新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时代意蕴,深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价值内涵,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目标外延,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1.“三教”协同创新的出发点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对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习经历群体的教育诉求。“三教”协同创新有利于推动各阶段、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连接、协调发展,构建畅通的学校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个体或者群体对多样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帮助社会公众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
2.“三教”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是深度开发我国人力资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承担着提升个体人力资本,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劳动者的职责和使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学历社会价值导向、教育回报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认可度远低于高等教育,使其长期处于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窘境。“三教”发展不平衡引发了技能短缺、技能错配、学历贬值、劳动力流动不畅等社会问题,增加了社会焦虑,制约了行业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升。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为不同教育通道的学生提供兼顾公平性和平等性的证书信号,提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证书的信号价值。”[2]将“三教”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放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上,强化不同教育类型人力资本形成的价值尺度和流通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认可度,而且有利于推动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衔接和协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3.“三教”协同创新的切入点是资源共建共享。“三教”协同创新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方略,如何将“三教”协同创新理念转化为“三教”融合的行动与实践,尤为关键。
协同旨在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结构调整、机制建设、平台搭建等方式,使两个及以上的不同资源主体或个体从原始的无序状态发展成为有序状态,或是从一种有序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以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位置,所拥有的资源(如师资、课程等)呈现差异性、互补性和交叉性等特征。基于此,应将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三教”协同创新的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当谈到教育中的浪费这个问题时,我想请你们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现象,注意到在教育目的上缺乏统一性,在学科和教学法上缺乏一贯性。”[3]在“三教”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强不同类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制度或机制等方式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
4.“三教”协同创新的突破口是产教融合。当前,我国“三教”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是高等教育协同意愿不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能力不足,且“三教”对行业企业等的需求关照不够,难以有效回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诉求,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开放。
深入分析“三教”的特色和趋势发现,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育人的重要模式和基本要求;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习者多为在职人员,学习内容高度匹配职业需求;“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4],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重要路径。因此,将产教融合作为“三教”协同创新的突破口,不仅符合“三教”发展规律,彰显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而且可利用产业资源这一载体推进“三教”间的沟通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二、“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
职业本科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兼顾了继续教育的使命,是“三教”协同创新的交叉点。可以说,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三教”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与“德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史”[5]相比,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在“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其他教育层次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体现高等教育水平,彰显继续教育功能。
职业本科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教育体系内部的贯通、衔接和转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本科教育是“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关键节点,承担着打通职业教育学习者学历通道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为畅通职普融通路径、拓展“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与范围、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了可能。二是服务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的完善优化。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应始终将人们的教育资源需求和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做好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继续教育工作、本岗位培训工作及转岗培训工作,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2.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融合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科技发展呈现“群智演进、组团突破”模式,各类主体形成前所未有的合力,技术复杂程度和复合化程度日趋提高,逐渐形成了“中国式创新新模式和创新‘加速度’”[6]。“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加速交叉和跨界融通……科技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融通,科技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强,带来了一系列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风险。”[7]产业端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要求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更趋综合性、复合化和多元性。作为“三教”协同创新的交叉点,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适应产业需求,培养面向实践、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强调学科基础知识传授和知识体系构建,迁移能力强,就业面向广。高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强调对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关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就业面向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继续教育高度关注培训者的实际需求,“继续教育的一个准则是,你不可能教会成年人任何他们认为不需要或不想学习的东西”[8]。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具个性化和灵活化,直接服务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职业本科教育应明确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定位,坚持培养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为明天的工作场所而学习”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不仅应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应具有较强的技术迁移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具有较强适应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3.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高职院校的职业本科专业和职业本科院校是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机构,且以职业本科院校为主。截至2023年12月,从教育部正式批准的33所职业本科院校的来源看,民办院校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为22所,公办高职院校联合独立学院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为9所,公办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为2所。从整体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中的师资、经费、实习实训场所等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探索有效可行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获得充足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事关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
“三教”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优化职业本科教育资源提供了重要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习实训场地资源,有利于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知识体系完备、科研优势明显,可以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育和科教融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实用性强、内容丰富多样、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可以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优质的线上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资源共享’最确切的含义是互惠(Reciprocicy)。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并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9]因此,在“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自身资源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广泛深入合作,探寻利益契合点,设计并实施资源共享计划,优化职业本科教育资源。
4.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三教”协同创新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定义,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应得到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