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应然范式、实然样态与使然路径

作者: 屈璐 王官燕

[摘要]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扎根于联动保障的组建基础、厚植于要素完备的组织运行、服务于产教共需的职能定位、着眼于多方共享的建设成效。实证调研发现,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组建基础保障不够有力、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基本职能彰显不够充分、产出效益评价不够多元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使然路径:保持政策投入的支撑性与持续性、保持保障的规范性与自主性、保持职能效益的共生性与共享性、保持评价的系统性与发展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政策投入;运行保障;评价改进

[作者简介]屈璐(1987-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职大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王官燕(1995- ),女,云南曲靖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硕士。(四川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实践样态与绩效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JA220565,项目主持人:屈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7-0064-08

2006年,我国高职领域最早的产业学院在浙江诞生,开启了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及地方政府合作的探索。随后,在产业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以高职院校牵头组建产业学院的实践模式开始了进一步探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由此,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逐步出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产业学院概念。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等方面的七项建设任务,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进入国家层面的项目推动新阶段。2023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出台,将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作为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的重要抓手。

纵观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范围从局部试点建设到全国推广,建设定位从鼓励校企设立到推动多主体共建共管,建设保障从自发探索的先行先试到系列顶层制度的完备支持,产业学院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乃至区域产教联合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那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通过回归理论与实践的原点,试图为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现实参考。

一、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应然范式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是集契合产业发展、实体独立运作、综合功能凸显、多方共建共享等内涵特征于一体的新型办学实体。产业学院建设应走出“概念丛林”,回答产业学院“应为何样”的根本性问题。

(一)扎根于联动保障的组建基础

组建基础保障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外部环境。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端和教育口之间的人才“断崖现象”,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1]产业学院建设离不开区域产业、政策、投入等多要素构成的发展土壤。

1.产业支撑度。“产业”二字不仅显现了产业学院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定位和职责使命,更体现了产业学院建设所扎根的外部产业环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将“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作为产业学院建设举办的前提条件。不难看出,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发展目标、建设举措等建设蓝图的规划,都应该与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2.政策供给度。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产物,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充分释放的政策红利可以为产业学院的利益相关者创设规范而独具吸引力的外部环境,明晰多方主体的责权利边界,真正保障参与方的权益;也可以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参考,使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学院在制度框架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3.持续投入度。教育体制的核心主要是举办主体、投入机制和产权制度。当前,政府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和投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活力还未充分释放。然而,从组织属性来看,产业学院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更需要面向产业及市场需求办学。政府、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都应被鼓励成为产业学院的举办主体。充分发挥多主体在土地、人力、资金、设施设备等要素投入中的差异化优势,确保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厚植于要素完备的组织运行

组织运行机制是产业学院运转的内部遵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园区等多个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协同整合组建的新有机体。从现代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管理和运行机制是组织形成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在充分考虑多方主体管理模式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良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2]

1.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组织流程运转、机构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是组织运行的顶层设计,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和样态。[3]产业学院理想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执行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理事会管理制度,明晰组织机构性质。

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具有稳定性、可靠性、长久性的特点,能够刚性约束各参与主体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保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有序、稳定运行。在章程统领下实现多主体协同参与,且具有完备的跨部门、跨层级的执行、沟通、管理、协调机制,有利于推动资源在整个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跨界互动和自由共享。[4]

3.评价机制。评价机制通常是指对个人或组织表现进行评估、判断和决策,衡量预期目标与实际目标间的实现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对决策和管理的行为过程进行评价的结构和制度。[5]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机制建立的根本目的应是为不同类型属性、不同建设周期的产业学院提供适用于自评与横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体检表”,进而提升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提高管理运行效能。

4.权责明确。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权责共享的跨界共同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投资主体更为多样,产权更为复杂,产权结构和经营方式更为多元,更为需要明晰的产权制度,明确各主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各主体的合法利益。[6]由此可见,责权利明晰是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多主体长期合作的根本保障。

(三)服务于产教共需的职能定位

彰显基本职能是产业学院设立的核心价值。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职能定位,应充分展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兼顾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园区等多主体利益诉求。[7]

1.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的多重价值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增强教育适应性、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促进办学机制体制创新等建设价值。虽然产业学院具有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等社会性职能,但人才培养应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核心价值,是产业学院的本体职能。[8]产业学院建设应充分利用多方的优势资源,构建“育人—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群)建设质量。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其核心载体在于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急需紧缺专业;对照行业和产业最新发展需求,做优优势或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产业—职业”之间的结构性匹配。

3.课程教材共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双元”课程、教材的开发。产业学院应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制,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产业学院应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把真实项目作为教材开发、课程设计的选题来源,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师资队伍共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路径在于打造一支稳定的、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团队。产业学院应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以灵活的人事制度吸引选聘行业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到产业学院任教。通过选派学校优秀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脱产实践,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5.产学研用合作。产业学院应促进多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动科教融汇,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研发与推广、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中;共同打造社会服务平台,推进科研成果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将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优势。

(四)着眼于多方共享的建设成效

产出效益评价是产业学院效力的检验方式。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底层逻辑是“共建、共享、共赢”,其中,“共建”是前期投入的体现,“共享、共赢”是建设产出的表征。从多元主体合作的正和博弈理论来看,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应兼具教育属性、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

1.凸显学生获得。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实现学生“实习—毕业—就业”有机衔接。

2.注重企业效益。产业学院建设必须选准具体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精确分析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明确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紧密对接龙头企业、生态企业的用人及生产需求。产业学院应坚持产教同频,着力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创新平台,将企业项目营收、合作项目孵化、技术难题突破等纳入评价要素中。

3.聚力学校发展。学校是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支持方和投入方,也是主要受益方之一。产业学院应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办学主体的作用,实现学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通过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特色。

4.关注社会认可。面向产业、植根产业、服务产业是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坚持产业为要,以社会满意度和学院影响力作为深耕的基础,助推地方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人才高水平就业。

综上所述,勾勒出扎根于联动保障的组建基础、厚植于要素完备的组织运行、服务于产教共需的职能定位、着眼于多方共享的建设成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应然范式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二、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实然样态

本文基于东中西部5省26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实地调研走访,围绕产业学院基础保障、运行机制、职能彰显、产出效益四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探索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为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