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意涵、逻辑与进路

作者: 张鹏 杨聚鹏 秦莉红

[摘要]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蕴意可理解为以数字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刻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形成育人质量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的教学样态,以培养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具体表征为教学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契合,教学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实现建设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一体耦合,教学评价实现数据与证据的科学整合。借鉴TOE理论框架,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数字技术嵌入为起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进路、以育人生态塑造为旨归的基本逻辑。据此,通过数字化机制“融合共生”、数字化素养“精准共育”、数字化项目“协同共建”和数字化治理“智慧共治”等实践进路,为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立标、强基、健体和固本。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鹏(1987- ),男,甘肃陇西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讲师,硕士。(四川  绵阳  621000)杨聚鹏(1984- ),男,甘肃西和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119)秦莉红(1972- ),女,四川会理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四川  绵阳  6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国家一般)“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制度供给研究”(项目编号:BGA230258,项目主持人:杨聚鹏)、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课堂革命‘一核六维’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JG2022-780,项目主持人:秦莉红)和2023—2025年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改项目“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CYJG2023-01,项目主持人:张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教育领域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深刻促进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教学的数字化转型[1]。推动高职教学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赋能教与学全方位深刻变革,可成为推进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助推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例如,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指出要“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可见,如何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策议题。然而,“数字技术蕴含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仍未找到将技术潜力转化成现实的路径”[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阐明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意涵和逻辑,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意涵透视

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既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高职教育课堂革命的自觉行动。只有厘清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蕴意与表征样态,才能更好地探究高职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向。

(一)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蕴意

新时代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新的使命,同时拥有了新的意涵。何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研究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对教育发展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意味着教育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具有教育供给及产出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等特点”[3]。高职教育作为跨界性、融合性的教育类型,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融合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在跨界协同中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4],本质要义是在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和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5]。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使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教学,高质量教学强调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式创新,推动教学供给侧全领域在“质”和“量”上都能够达到优质状态,以实现育人质量高、教学效率高和结构稳定性高。

基于此,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意蕴可理解为:以数字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刻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形成育人质量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的教学样态,以培养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表征样态

在高职教学数字化转型下,数字技术嵌入教学场域,带来教学关系、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重变革,促使高职教学样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表征如下:

1.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契合。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同一时空场域中的教与学之间容易出现简单的二元分隔,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中心’,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中心化’的痕迹”[6]。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种“中心化”的教学关系。首先,多元主体的存在营造出“去中心化”的教学关系。在智能技术接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传统教学主体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教师进入日常教学与实训环节,教学主体从“师—生”二元结构拓展为“师—机—生”三元结构,教学关系从“中心化”的单向教学关系走向“去中心化”的人技共生关系。其次,新型教学关系中师生素养的转型发展。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引发学习革命和教学革命,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是对师生双方核心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凝聚数字化共识、增强数字伦理意识、提升数字技能成为数智时代高职教育新质技能人才的必备素养。

2.教学场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实深度融合的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益和管理效率。首先,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借助5G、VR和AR、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学场景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多点共联、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拟态环境”中开展学习,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临场感、体验感和沉浸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次,提升教学场景的学习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综合、全面、精准的“教学画像”,常态化开展教学过程性评价,增强学生良好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学业进步。

3.教学内容:建设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动教学内容从人工创造转向智能生成,满足学生泛在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教学内容的建设转向数字化。依托课程教学云平台,校企双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进行数字化建设,“将原本固定的、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场景化,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7],将传统“教材”变为线上“学材”。其次,教学内容的应用转向智能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学情诊断分析与适配性学习任务推送,进而支持教师以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支撑学生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

4.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耦合。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使得高职教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长期共存的新发展阶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Online Merge Offline,OMO)应运而生。OMO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中心”,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8]。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一体化耦合,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做出创新性改变。在理念上,高职教学遵循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中心”的教改思路,开展“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推行项目式、情境式、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多样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有效统一。在实践中,借助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景应用,运用“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组合式的新型教学手段,实施基于“工学交替”“双工作室”“双导师制”的开放式、共享式、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9],将岗位场景转化为教学场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支持。

5.教学评价:数据与证据的科学整合。数字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全过程、全周期监测产生的数据和证据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教学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将教学主体及其教学活动的基础数据呈现在综合评价系统中,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互动的“全景画像”,作为教学评价最精准的样本和最真实的佐证,实现对教与学活动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评价,彰显过程性评价的增值效应,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数字技术革新与组织变革的内生需求。本研究借鉴由组织创新领域的著名学者Tornatzky和Fleischer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中提出的TOE(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10],阐释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一)技术维度:数字技术嵌入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

1.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效率提升。首先,数字技术推动高职教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教学数字化转型拓展了职业教育的边界,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对教学与学习环境的智能构建和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全程监控,构建了人机协同、融合创新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教学朝着以大数据驱动、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新质技能人才。其次,数字技术推进高职教学数据信息的多元化共享。借助课程教学云平台,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能量、资源和信息的交换,而且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互惠共生的协作关系,进而形成覆盖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大数据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更好地维护教学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教与学的效能。

2.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决定了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数字化转型的加持下,高质量教学就是将高职教育高质量要求在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落地见效,“建设具有亲和力、适切性和全面性的课程学习资源,开发承载优质教学资源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教材,运用课程教学平台实行混合式教学,实施大数据支撑的教学管理、服务与评价”[11],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数字化教学质量,推动高质量育人。

(二)组织维度:组织结构创新驱动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

1.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职教学组织的运行优化。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呈科层制“条块分割式”结构。该组织模式下的教学变革逻辑带有行政导向性,并未实质性地推进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实现创新迭代和现代化转型。“任何技术都包含自身的逻辑结构与赋能性”[12],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嵌入过程中其逻辑结构必然推动高职教学组织的优化。数字技术逻辑结构作用于高职教学组织的创新表现为平台化与简易化并行,促使高职教学组织按整体性思维进行重组,为教学各环节的信息“全息式”把握和“细微式”感知及决策“精准式”供给提供支撑工具和管理平台,实现“整体智治”为目标的结构塑造[13],促动高职教学组织走向平台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促进教学管理优化与服务流程再造,整体推动教与学过程走向扁平化、网格化与交互性。

2.数字化驱动高职教学治理的多元协同。高职教学管理模式逐步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控”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治理”[14],从而契合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政校行企”智慧联动,推进高职教学“多元共治”。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大数据中心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对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进行存储式管理和集约化安排,从而提高教学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其次,高职院校通过数字化平台,能够便捷地了解行业、企业、社会所需人才的用人标准和培养规格,从而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培养方案、变革教学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供需契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最后,用人单位通过对就业市场招聘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够科学、准确、快速地分析出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岗位设置与发展空间,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释放海量的工作岗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