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政策演进及未来调整
作者: 王天红 程利群[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从“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到“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渐进调适发展脉络。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人才培养工具化、学历化倾向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够紧密等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应注重个性化、终身化发展,彰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突出能力导向、生涯导向,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推进产教紧密融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政策演进;现实困境;未来调整
[作者简介]王天红(1981- ),女,浙江长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程利群(1972- ),男,浙江海宁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QN126,项目主持人:王俊杰)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与其本质属性、类型特征、功能定位等密切相关,这不仅关乎其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而且直接影响其改革和发展的路径。在过去几十年的演进中,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经过持续的调整,逐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职业教育特性又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路线。然而,如何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找到平衡,确立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人才培养导向,依然是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由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其政策导向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适;同时,还将探索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政策如何借鉴历史经验,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政策选取及关键点
职业教育政策涉及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既是国家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管理机构对教育资源进行权威控制的过程。政策现象是政策理论中的“果”,政策本质是政策理论中的“因”,挖掘导致特定政策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建立符合逻辑的因果解释十分必要。
(一)政策选取
“具有良好执行效力的政策制度无疑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体要件。”[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成为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持。本研究主要选取1980—2022年中有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这些政策文件不仅反映了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而且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职业教育角色定位的逐步明确。
具体而言,其逻辑关系和分析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从政策演进的时间线来看,跨越了四十余年的政策文件,完整呈现了中国职业教育从起步、扩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人才培养导向的转变来看,就业导向的渐进调适,既反映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深化,也体现出对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重新认识;从政策执行的广度与深度来看,政策执行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再到探索职教本科层次的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执行的深度和细致程度也在增强;从政策的连贯性与适应性来看,这些政策文件体现了职业教育政策的连贯性,即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基调,同时也体现了政策的适应性,即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政策;从综合性与专项性的平衡来看,虽然关于人才培养导向的专项性文件较少,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条款散见于职业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划等综合性政策文件之中。这说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系统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议题,需要在更广泛的政策框架下进行考量和推进。
总之,这些政策文件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发展的骨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全面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政策演进、目标转变和策略调整,从而为未来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推进提供参考。
(二)政策发布概况和关键节点
从具体政策发布概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导向上总体是服务于劳动就业的,就业导向渐进调适之中伴随着升学导向的抑制与高涨。20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发展出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导向,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点建设本领”,主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初、中级人才。到了90年代,提出培养“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偏向实用化、专门化。进入21世纪,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培养目标从熟练劳动者转向高素质劳动者。2010年之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优化调适做了铺垫,“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就业导向稳固发展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受到青睐。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进阶上移的背景下,升学导向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高涨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梳理具体的时间节点,1983年、2004年、2014年、2019年、2022年分别对应“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影响政策走向的关键节点。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政策演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从初步明确到清晰、从巩固到优化,不断渐进调适。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初心不改,始终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为经济建设培养熟练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之后,改变单一追求升学率的现状,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980年,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指出“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980年诞生的第一批职业大学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例。1983年,《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指出,“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中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要求没有很好体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本意是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让学生不仅具备普通文化知识,也要初步掌握建设本领。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始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从中等职业教育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1998年先后出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开始试办五年制高职等改革探索。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均已提出,为职业教育体系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基于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改变单一升学导向的现实考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强调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旨在为经济建设培养熟练劳动者。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自此,“高等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有特色、重规范的发展道路”[2],就业导向此后成为职业教育主流的人才培养导向。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随后的许多重要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均保持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惯性。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逐渐进入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阶段,成为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关键环节,其就业导向得以清晰和彰显。
(三)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仍然是重点。此时,“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越发受到关注,加之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渴求,促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转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后续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沿用了这一表述。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确立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导向得以巩固优化。同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成为显性需要。
(四)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通过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实践、面向人人,指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既坚定地保持了就业导向的主导地位,也保障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权,进一步助力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决定了其对“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培养应该是宽技术范围的能力培养”[3]。同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明确了办好类型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基于政策和现状分析,我国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出现了工具化、学历化的倾向,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够紧密的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制约了其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