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身学习视域下高职专业建设理念与路径
作者: 谭焱良 陈婧婍[摘要]终身学习理念不仅影响教育政策目标导向,还将深刻影响高职专业建设。目前,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足、保障机制协同性不够、专业建设适配度不高、实践教学实效性不足、专业评价适应性不强。因此,要构建以全素养理念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的社会协同机制,推动以全过程理念为引领的要素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评价体系等,以高质量推动高职专业建设。
[关键词]终身学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简介]谭焱良(1972- ),男,湖南衡东人,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婧婍(1994- ),女,湖南永州人,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湖南 长沙 410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80401)和湖南省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高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育与健康)的范式和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身学习理念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得以实践。该理念强调人的一生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来逐步完善自我的过程[1]。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终身学习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提出推进学校向终身学习机构转变,重塑工作场所学习[2]。2022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将终身学习从教育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3]。
专业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终身学习的挑战。目前,社会各界尚未形成成熟的建设模式,但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不断演变,专业建设不仅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问题,更应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专业建设的问题反思
目前,高职院校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相应的价值。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在以终身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方面的系统性思维尚显不足,尤其是在专业建设方面,缺乏一种为开放、终身教育创造条件的系统观念[4],这使得高职教育体系难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一)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结构和岗位动态调整加快,未来人才跨行业、跨职业、跨工种、跨岗位的职业迁移将成为常态。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未来人才需要拥有敢于尝试、不畏失败的成长型心态,以及接纳新环境和挑战的积极态度,持续激励自我学习的行为[5]。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然而,受传统“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专业设置往往缺少以“大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考量。专业设置过于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素养的培养。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狭隘”认知[7],限制了职业教育朝着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保障机制协同性不够
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以及终身学习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然而,由于不同主体的定位和职责不易厘清,各方的利益与诉求难以协调,导致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不高。在学校层面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机制不健全,社会开放度和资源共享不足,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仍未有效破除,如教师跨校交流兼课、学生跨校选修学分和共享实训基地、信息资源等尚存在障碍。在企业层面上,校企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持续动力,多数仍处于浅层合作阶段,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完善。在政府层面上,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分银行框架及学分互认机制等顶层设计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全面落实和推进。
(三)专业建设适配度不高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不断适应多时空学习、多通道就业的需求,并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以服务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建设理念[8]。然而,目前高职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对接不够紧密,专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缺乏前瞻性,导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对接不够密切,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课程类型单一且课时总量较大、教授比例过大而研习比例较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不及时,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呼应度不高[9]。三是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教师准入、激励、协同培养等机制尚未完善,实施效果欠佳。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专业化程度、数字素养能力以及“双师”认定标准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差异较大。高职教师面临数字知识结构落后、数字基础技能低、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等困境[10],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11]。
(四)实践教学实效性不足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实践项目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式。高职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训基地、第二课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影响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包括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教材,实训导师配备不足,实践教学方式创新不够等问题。二是实践教学设施持续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基地实践性不够强,真实职业环境标准不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供需缺口大,全国示范性基地培育项目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五)专业评价适应性不强
现有的专业建设评价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评价框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设计缺乏多样性。各院校自行设计评价指标,多为单一主体、单一标准、单一结果、单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考查,而忽视了专业能力素养、终身学习素养等方面的评价。二是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运用,无法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三是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当前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反映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专业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这些理念是指导学校进行专业建设的基本价值标准,旨在确保专业建议与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相契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体现社会性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黄炎培先生认为,社会性和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12],并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3]。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然要让学校教育回到“有教无类”,从传统教室向学习社区转型[14],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呈现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这既能增强专业建设的社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又是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重要途径。
(二)关注全过程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15]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16],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这就要求高职专业建设需要有前瞻性,不仅要满足学生特定阶段的需求,还应与社会教育相互融通,培养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三)凸显实践性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之一,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实践项目和工作场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性特征体现为学生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17]。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范性要求,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鼓励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8]。这表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肯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四)强调适应性
高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被视为衡量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基本尺度,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程度[19]。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能否增强适应性,其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只有专业建设能够与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相契合,不断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应紧密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和社会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终身学习视域下高职专业建设推进路径
高职专业建设涉及专业开发、设置、更新等活动,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20]。但目前高职专业建设路径存在唯理论化和唯经验化的倾向。在终身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不仅是人一生中系统化学习的重要阶段,还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专业建设需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通过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本文以对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思、理念的探索以及实践逻辑的分析为基础,遵循专业建设“目标→机制→过程→活动→评价”的推进路径,探索构建了“目标环—机制环—过程环—活动环—评价环”的“五环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目标环是主导因素,引领着专业建设的方向;机制环是动力源,推动着专业建设的进行;过程环是基础支撑,为整个专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活动环则是手段,推动着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环则是保障,为专业建设的适应性提供了有效的诊断和反馈。
(一)构建以全素养理念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转变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倡导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为了谋求就业,而是为了促进个体素养的全面提升[21]。目前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根源在于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适应性,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一是需要优化高职专业设置,增强前瞻性和适应性,缓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二是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2.人才培养重心向“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个体的多样化能力成为衡量其发展程度的标准[22]。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将逐步演变为终身学习机构,其主要使命在于重塑工作场所的学习环境。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满足产业和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建设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来组织课程教学。重点培养的对象应是具备使用技术的能力、学习动力和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创新型人才[23]。同时,应从目标、机制、过程、活动、评价五个方面着手,加强教学、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学知识、研技术、训技能、赛素养、融产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