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安建良 翟炜从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度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瓶颈、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据此,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与反馈机制。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政策法规
[作者简介]安建良(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24)翟炜从(1976-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20240304,项目主持人:安建良)和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重点课题“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项目编号:JRSHZ-2023-01056,项目主持人:安建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7-0055-06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然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面临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度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瓶颈、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效果产生了制约。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设计
在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1]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明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包括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用和学生共管。参考孙慧哲和徐慧[2]在江苏省HJ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研究,构建创新型的协同治理模式,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借鉴张志新等[3]对京津冀地区的政策分析,优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确保政策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
课程共建要求校企共同开发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一致。师资共享强调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联合授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训基地共用需要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平台,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共管要求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包括实习安排、职业指导,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无缝衔接。
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措施。参考周蒋浒[4]提出的实施路径,通过政策法规的健全与完善,确保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借鉴孟凯[5]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多维谐振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效运作,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满足产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方面,建立政校企协同合作平台,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调查分析
本研究以河北省四所职业本科院校为样本,通过发放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方式,深入调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教师问卷总计发放500份,回收487份,回收率97.4%,剔除无效问卷17份,剩余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4%。学生问卷总计发放1500份,回收1231份,回收率82.1%,剔除无效问卷31份,剩余有效问卷1200份,问卷有效率80%。问卷设计涵盖了8个单选题和2个多选题,旨在全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课程设置、实训安排、企业参与度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看法。运用Excel软件就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并制作图表(见表1、下页表2)。
下面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探讨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 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不完善。数据显示,仅有12.50%的教师和12.58%的学生对校企合作政策非常满意,有40.00%的教师和39.92%的学生对校企合作政策满意,反映出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尚不完善。当前,缺少促进高校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激励政策。校企合作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第二,企业参与度较低。数据显示,仅有10.00%的教师和10.25%的学生认为企业参与教学非常积极,有44.58%的教师和44.75%的学生认为企业参与教学积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投入成本较高,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后,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看不到合作成果,因此,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培训学生,宁愿在社会上招聘成熟人才。当前的政策激励措施不够具体和有效,使得校企协同育人还存在“高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企业难以充分了解教育教学需求和教育教学过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内部缺乏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或人员,企业参与程度不深。
第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数据显示,尽管有14.79%的教师和14.92%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示非常满意,有40.21%的教师和39.67%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示满意,但仍有较多反馈显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高校对行业调研不足,不能准确把握行业需求,使得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与实用性,无法有效应对产业变革和技术更新;课程内容未能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动态和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无法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低,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导。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问题。数据显示,尽管有15.00%的教师和15.08%的学生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好,有44.79%的教师和44.83%的学生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好,但仍有30.00%的教师和29.92%的学生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高校教师缺乏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难以获得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和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现有教师队伍中,缺乏既懂教学又兼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第五,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数据显示,仅有9.79%的教师和10.08%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很好,反映出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当前,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难以科学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得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反馈机制不完善,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应用于政策调整、资源配置和改进措施,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一,制定详细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要求。校企协同育人政策应涵盖合作双方的权责界定、合作形式、教学内容、评估标准等,确保合作过程有章可循。具体实施细则应包括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用和学生共管等各环节,确保校企合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政府应发布指南性文件,如《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为校企合作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
第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创造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建立法律救济机制,提供法律咨询的途径,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第一,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利,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实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如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和管理各项合作事务,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第二,推动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政府应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需要,改革专业教学,将企业实际情况与课程教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高校应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可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场地、师资、基地等教育资源,促进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高校和企业要促进人才的共享和流动,如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企业员工到学校任教,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第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交流的渠道,促进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应汇集各类政策、资源,供高校和企业查询和对接,使高校和企业能够及时分享关于市场趋势、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信息。高校应定期向企业通报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科研进展等信息,企业应及时反馈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等,确保双方信息对称。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和智能匹配功能,根据高校和企业的需求,智能推荐合作项目和资源对接方案,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3.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一,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措施。首先,加强制度供给。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方式,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同时,支持企业投资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要求高校提升服务企业意识,加大力度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还能够提升品牌形象。
第二,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政府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安排、就业指导等环节,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制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技能。最后,增强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治理。拓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高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员工(教师)培养培训中心以及研发机构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