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点布局的十二年变迁及调整对策

作者: 邓子云 李凤

我国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点布局的十二年变迁及调整对策0

[摘要]梳理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两次大调整的具体情况,从专业、年份等维度统计分析专业点设置的数据变化可以发现,物流类专业点数分布主要呈现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一专独大”、三个专业开设点数增长趋势明显、三个专业开设点数增长缓慢等5个布局特征。由此,进一步论证了物流类专业内部布局不均衡和定位不明晰两大问题,进而提出调整专业大类和二级类、调整物流类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以外的其他物流类专业、调整专业学费标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类专业;变迁脉络;分布特征;专业调整

[作者简介]邓子云(1979- ),男,湖南双峰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李凤(1972- ),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硕士。(湖南  长沙  410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高职专业的变迁脉络与调整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JA22046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3-0107-06

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物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我国高职专科专业目录自2013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调整,两次大调整都是为了响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1],总 体 目 标均 是推动高职专业升级和改造[2][3]。高职物流类专业为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跟随专业目录经历了两次大调整[4]。截至2024年6月6日,我国共有879所学校举办1230个物流类专业点,相比较2013年的979个专业点,增加251个,增长率为25.64%。尽管办学专业点增长迅速,但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因此,进一步优化调整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点布局,是提高物流人才供给质量、助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和中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目录的变迁情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即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手段,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其他人类社会活动所需物品及相关信息按需流转的服务性活动。“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的“物流”概念初见于1978年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的考察报告及《外国和港澳地区物资管理考察》一书。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上加大了投资力度,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首次书面提出“要重视发展现代物流”。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现代物流开启了“新纪元”。此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文件,推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1993年以前,我国只有部分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铁路运输、仓储运输管理、包装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工程等[5],而没有专门以物流命名的专业。1993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98年修订专业目录时,要求高校拓宽专业面,“物流管理”专业并入“市场营销”专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级政府、企业开始广泛关注物流业,响应产业发展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恢复招生。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有其特定的历史变迁轨迹。从2004年之前参考本科院校专业目录,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到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专门专业目录诞生,2015年专业目录的出台和后续增补专业,再到2021年新专业目录的发布,一直与特定时空下的经济社会背景相联系,在回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进行着动态调整。整体来看,2013—2024年,物流类专业除了2021版新增的供应链运营专业外,均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

经过2015年的第一次专业变迁,物流类专业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类别。2004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分设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管理类专业分归于不同的专业大类中。物流类专业只有物流管理专业,分属于财经大类的工商管理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大幅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动下,我国物流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逐渐形成独立的支柱产业。物流行业细分各专业物流,向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业态趋势明显。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增设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供应管理、物流园区金融管理等专业,分别归置到制造大类机电设备类、电子信息大类计算机类、财经大类工商管理类、财经大类财政金融类下发展。2015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研究专业目录调整方案时,专家组一致认为物流业不能只由现代物流管理一个专业作为支撑,物流业态包括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组合、仓储、物流金融等业态,必然需要有一个类型的专业来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在接下来的第一次专业目录大调整中,高职专业目录在财经商贸大类下新增物流这个二级类,将原来分散在制造大类机电设备类等其他专业类中的相关专业调整至物流类中。这表明高职专科专业的优化响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更加吻合。

经过2021年的第二次专业变迁,物流类专业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一,部分专业名称更名。对接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名称与内涵同步优化。例如,物流管理更名为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更名为智能物流技术专业,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说明了新技术、新业态对物流专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专业从其他类目划入物流类。例如,原来归属于交通运输大类航空运输类的航空物流、铁道运输类的铁路物流管理和水上运输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划拨到物流专业类。专业划转紧密对接物流业迈向中高端发展需求,契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呈现出系统性、一体化、先进性、引领性的鲜明特点,也更突出了物流专业的物流属性。第三,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合并至财经商贸大类金融类的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结合2021版专业目录的调整思路及专家反馈的研讨情况来看,因为物流金融只涉及较为简单的金融业务,物流金融的业务品种相比金融业务品种的比例还较低,因此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不应成为单独的专业,而且不应成为物流类专业类中的专业。第四,增设了供应链运营专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重冲击下,物流业开始向智慧物流及智慧供应链跃升。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物流业务要服务于供应链的全程,从供应链层面整合物流资源更有利于物流业与其他业态整合发展,增设供应链运营专业正是响应物流行业发展的诉求。

二、我国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布局的特点

根据前述物流类专业的变迁情况及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3—2024年(教育部网站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数据从2013年开始)有关专业设置备案情况,本文研究团队基于Scrapy框架研发了数据爬虫软件,爬取到2013—2024年专业点布局的67.65万条数据,整理专业及专业目录的调整明细一并进入数据库系统,详细梳理出高职物流类专业12年的专业点布局数据(见表1)。为统一口径,统计时,把已取消的物流类专业、调出的物流类专业(只计算调出前的专业点数)及现有物流类专业的前身专业都视为物流类专业。例如,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在2016年以前并不在物流类专业中,但在做统计分析时,该专业2016年以前的专业点数计算为物流类专业点数,以便做历年的数据对比。同理,还有2016以前的这些专业的点数计算为物流类专业的点数,包括物流管理、航空物流、铁道运输经济、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港口物流管理、国际工程物流管理、采购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园区金融管理专业等。物流金融管理专业2016年新增,2021年起调整至财经商贸大类的金融类,不再属于物流类,该专业点数计算依据为2016—2020年的专业点数。

由表1可以发现,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点数分布主要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一专独大”。尽管自2019年以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点数在缓慢下降,但这一专业点数占物流类专业点数绝大部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还可以看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点数占物流类总专业点数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已从2013年的95.91%下降到了2024年的76.91%,12年间下降了19.00个百分点。第二,三个专业开设点数增长趋势明显。供应链运营专业、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和智能物流技术专业,2013—2024年12年间分别增加了67个、57个、48个专业点。其中,供应链运营专业开设仅四年就增长到了67个专业点。这说明先进技术、产业链合作、高端服务等行业变化正融入高职教育中。第三,三个专业开设点数增长缓慢。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这三个专业即便是在2024年点数都在20个以下,其中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点数仅7个。第四,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已经调出。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的交叉融合给物流行业带来了丰富的业务产品和行业增长点。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有着旺盛的行业需求。从物流园区金融管理、物流金融管理的专业点数情况来看,2020年已经增长到14个。2021年,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合并至其他专业,从此,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不再属于物流类专业。第五,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对应的专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三个专业为港口物流管理专业、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管理专业。2024年,这三个专业的点数分别为15个、26个、59个。从举办的学校来看,举办铁路物流管理专业的24所学校有19所为有铁路背景的学校,三个专业的举办学校所在地均为对应运输方式发达的城市。但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很多重要的港口城市没有布局,如深圳市、南京市等。

三、当前高职专科物流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类专业内部布局不均衡

如前分析,12年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类专业总点数中占比高达85.38%。“一专独大”的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历史延续的原因。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出台前,没有物流类的概念。2015版的高职专业目录在财经商贸大类下新增物流类,下设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作为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都开始发展物流类专业,让部分商科专业的师资调整方向发展物流专业,但由于师资队伍知识水平、服务产业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能从最基础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始积累办学经验。应当看到,尽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点数从2013年的939个增加到2024年的946个,12年来变化相对较小,但举办该专业的学校数量却从2013年的918所下降到了2024年的792所。可见,有126所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决定不再举办自己不具有办学特色和优势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同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除举办三年制现代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外,还举办有二年制(即“3+2”中高职衔接学制)或五年制(即五年一贯制大专)现代物流管理专科专业。

2.专业交叉的原因。物流类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存在明显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交叉。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物资流通必然依靠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来实现;从术语内涵来看,物流一词的内涵相对运输一词更为宽广;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交通运输大类作为专业大类一直存在于高职专科目录中,而物流类在2016年才确立作为二级类。之后,2016 年和 2021 年分别将其他专业类中的部分相关专业(如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航空物流管理、铁路物流管理等)划转进来。因此,交通运输大类中的道路运输管理、管道运输管理、民航运输服务、集装箱运输管理、邮政快递运营管理、邮政快递智能技术等专业与物流类专业存在着较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交叉,其他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也与物流类专业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也正因为专业交叉,通常以交通运输大类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举办物流类专业时,会优先考虑先举办一个较为成熟、历史时间较长、专业相近的物流类专业(即现代物流管理)来积累办学经验,再扩展至其他的物流类专业。据统计,2024年共有36所以“交通”命名的高职院校,其中举办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就有27所,仅有2所在没有举办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提下举办其他物流类专业。

3.办学成本较低的原因。通常认为,举办偏文科的专业比举办偏理工科的专业成本更低。高职院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有限时,如果要举办物流类专业,会优先考虑举办投入较少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如果在举办与物流类专业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上没有一定的积累,通常不会贸然举办物流类专业中偏理工科的专业。同时,各省通常按专业大类来执行学费标准,物流类专业属于财经商贸大类,学费标准相对偏低。例如,湖南省物流类专业每年的学费标准为 3500元,与工科、体育类(4600 元)及表演、美术类(7500 元)相比,其学费标准相对低。基于此考虑,有办学经费保障的公办高职院校及学费较高的民办高职院校均会优先选择举办现代物流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