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与未来展望
作者: 黄黎明[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把握最新阶段劳动教育的研究概况、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文章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从年度发文量趋势,核心作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信息分析,系统勾画2012—2022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图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形成价值共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劳动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
[作者简介]黄黎明(1987- ),男,福建松溪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大学驻站博士后。(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协同培育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KSE00058,项目主持人:黄黎明)和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纵横联动的协同体系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2022014,项目主持人:黄黎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1-0005-0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快劳动教育向“深化与创新阶段发展”①,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当前,劳动教育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最新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性文章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及其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劳动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探讨。通过劳动教育2012—2022年文献年代分布,对核心作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视化信息分析,明晰劳动教育研究十年来的知识结构、演进脉络和前沿趋势,从中发现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为劳动教育不断向纵深性方向发展提供参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为确保文献的学术价值,除年度发文趋势分析外,其他部分仅以知网学术期刊“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文献搜集采用高级检索方式,输入主题词“劳动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范围选定为2012—2022年,共获得文章1263篇。笔者对选取文章进行逐一核对,剔除会议信息、新闻、书讯、选题指南、机构与人物介绍、期刊导读等非研究类文献,以及与“劳动教育研究主题无关的研究类文献”②,最终获取有效期刊文章1136篇。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的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将复杂关系以图形、图像、节点和连线等形式表达出来,帮助研究者更好厘清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情况。本文使用CiteSpace(6.1.R2版本)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的作者及其合作、机构及其合作、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情况,旨在揭示劳动教育十年来的发展规律,探寻研究前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二、劳动教育研究概况及研究力量
(一)劳动教育年度发文趋势分析
年度发文量的变化趋势能够从整体上反映特定主题在限定时间区块内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脉络。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12—2022年收录的所有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进行初步统计可知,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呈现递增趋势,期刊论文与其他论文增长趋势基本相同。根据增长变化进行初步判断,劳动教育研究出现2015年和2019年两个增长点位,并由此形成三个发展阶段:“2012—2014年、2015—2018年、2019年至今。”③
(二)劳动教育研究核心文章的作者与机构共现分析
基于核心文章,为清晰反映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和合作情况,选取十年来发文量排名Top30的数据。从中发现,以李珂、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任平、曲霞和徐海娇为主要代表的核心学者的发文量和影响力较大。其中,以刘向兵为中心,以李珂和曲霞为重点,形成较为密集的作者合作群网。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发现,发文量排名前8的机构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从院系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于各高校教育学(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等。从学校性质看,除以劳动和工会为特色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各主要师范类高校研究成果居多,职业本科、专科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机构研究成果较少。总体上,劳动教育研究得到教育教学、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等领域的普遍关注,研究实力与研究成果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但从合作网络的密度看,围绕劳动教育研究整体呈现出较弱的作者和机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倡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大中小学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在纵向上的密切合作关系。
三、劳动教育重点研究内容及演进脉络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概括。关键词共性、聚类和突现分析,能够探知时间范围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内容,研判发展动向。为避免关键词重复出现,本文通过技术处理对同义词进行整合以呈现数据的科学性。
(一)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2012—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集中关注的关键词前10名依次为:“劳动教育”(664次)、“新时代”(80次)、“职业院校”(66次)、“劳动”(52次)、“中小学校”(41次)、“立德树人”(40次)、“五育融合”(38次)、“高校”(38次)、“劳动精神”(33次)、“劳动素养”(32次)。上述较为活跃的关键词充分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大中小学校始终注重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培育,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劳动理念认知和劳动素养显著提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心性”(Centrality)④这一指标值大于0.1时,表示该关键词较为重要,起到关键节点作用。“中职学校”“职业体验”“个人特长”“习近平”“基础教育”“价值”“体验课程”“办学活力”“劳动思想”“教育”“策略”“内涵”“中国”等关键词虽然出现频次低于10次,但中心性指标值也均大于0.1,说明它们在学者的研究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为了全景式呈现劳动教育研究全貌,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聚类运算和突现检测,以探讨2012年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主题和演进脉络。
(二)关键词聚类反映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研究主题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在关键词共现基础上,生成关键词知识网络聚类,以此进行热点主题追踪。通常情况下,聚类分析中有两个指标值得我们注意:Modularity(聚类模块值,简称Q值)和Weighted Mean Silhouette(加权平均聚类轮廓值,简称S值)。一般认为,当Q>0.3时,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当0.7<S≦1时,S值越大,意味着同一聚类内相似性越高,聚类轮廓合理。本样本聚类分析的Q值=0.8849、S值=0.9757,说明本次聚类合理,聚类效果是令人信服的。结合关键词聚类、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等信息,将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界定。结合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德育、劳动意识、职业教育等聚类和身体、劳动、教劳结合、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关键词,形成劳动教育的三种界定视角。
一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道德或观念教育。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能够引导人们丰富德性涵养,提升道德认知,形成美好品质,促进道德情感认同。也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包括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厚植劳动精神三个层次。诸多学者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幸福观等方面提出,劳动教育最本质和核心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何云峰指出,劳动教育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以此构建劳动幸福、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系统。
二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以此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劳心、轻劳力”的错误教育观念,扭转近年来部分学生不爱、不会或不想劳动的现象。从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把劳动看作教育载体的一种具身性教育。劳动是消耗一定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表现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应成为“身体力行”的教育,树立“整全的身体观”,摒除身体“规训化”的劳动教育方法和“去身体化”的劳动教育途径。从个体生存和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劳动教育被理解为技术技能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体脑结合”,帮助受教育者掌握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懂得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众多来自职业院校的核心作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旨在结合劳动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
三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科教育都必须具备劳动育人属性,以此说明社会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从教育资源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出发,班建武认为,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均可以纳入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范畴。因此,从概念外延来看,德育、智育、身育和心育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劳动作为其落实具体教育目标的途径。从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阐述出发,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一种实施路径,具有极强的理论优势,也是中国教育特色发展的根本遵循。但有研究者指出,伴随当代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劳动”早已不再仅具有“生产劳动”的内涵,因此必须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虽然劳动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学工学农等传统劳育来实现,但更应鼓励通过日常科学技术学习环节来实现。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阐释。结合时代新人、接班人、五育并举等聚类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劳动素养、全面发展、价值意蕴等关键词,现有研究从学生个体发展、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是满足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劳动的历史性变革最终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诸多学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实施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应有之义。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核心劳动素养,帮助个体树立科学职业观和远大理想,挖掘个体的潜能和智慧,实现个体充分发展。从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出发,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劳动教育研究均体现了上述价值。例如,顾建军从小学劳动教育的主体回归出发,认为小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学会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互动交融,使自己的特有个性得到初步发展,为将来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刘峰从“五育共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修德、增智、健体、益美等方面的功能。刘向兵、李珂等人从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出发,认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当代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二是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本质要求。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补齐了劳动教育短板,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当“四育”向“五育”的教育体系转变、“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转变时,劳动教育将成为关键的突破口,原有的德育论、智育论和美育论等都将在新视域下加以重建。正因为《意见》凸显并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独立学科地位,诸多研究者提出劳动教育体系自身建设的价值意蕴。有研究者指出,《意见》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和评价制度等方面建构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新劳动教育体系具有连贯性、融通性和开放性特征,实现了各学段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教学和教法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对接经济发展变化,实现了劳动教育教学与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