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作者: 陈新文 周志艳[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必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进行有效嵌入和深度耦合。这一耦合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逻辑支撑,即技能形成、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在价值旨归上表现为推动技能战略不断创新、促进技能形成体系不断完善和助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实现耦合的具体路径主要有:完善国家技能战略,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韧性;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灵活互动;建设技能开发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自主联通。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实践逻辑;价值旨归
[作者简介]陈新文(1970- ),男,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授;周志艳(1975- ),女,湖南湘潭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湖北 襄阳 441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动力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220462,课题主持人:陈新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1-0021-07
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并勾画了技能中国的未来目标。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以产业转型升级、技能更新迭代、技能人才发展为背景,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的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其主要目标是推动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发展环境。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将建成技能型社会作为2035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重视和建设国家技能体系,不断提升全民技能水平,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共识。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国内大循环,就是要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并被赋予重要职能,即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实践逻辑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因自身所具有的职业技术特性而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即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重新聚焦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实践提供了新的重要方向。
(一)技能形成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内在要求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典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生产能力,还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时期通过教育体现能力,甚至将受教育程度等同能力,抑或新人力资本理论时期通过教育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观点,都有力证实了在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工作世界正发生巨大变革,职业更迭提醒人们,“内容重复性、技能低端性以及危险性职业具有较大的替代风险”①。技能升级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于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技能与经验的联系,教育学和心理学已有明确的界定,即技能是劳动者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后的产物。在个体技能(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关键因素,而在所有教育支持中,职业教育的优势明显。技能形成的过程不仅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更与个体技能的学习、教育及培训密切相关。“技能资本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由教育和培训等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力资本中的知识经验、技术技能和能力的总和。”②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目的的界定,即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在构建以技能形成、技能传播、技能创新为特征的社会系统。
(二)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深层动力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国家落实技能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职业教育在系统总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新方向,更是国家对新格局、新阶段、新理念下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挑战的回应与改革。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之一就是建成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由许多具体要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储备,这是我国迈向以智能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再工业化进程中实现技能社会转型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切实把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高度关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着力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高计划”,其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完全指向技术技能,职业教育发展正在全面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成为职业教育深化类型发展、专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产业升级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现实挑战
当前,我国虽然在世界分工格局中处于“制造中心”的地位,但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升级仍面临较大困境,其中,技能短缺正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实践证明,“技能不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社会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③。这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价值所在。同时,人们也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降低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反而在更多领域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标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产业的升级与教育的适配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上行压力的加剧,我国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工人的要求逐渐提高。
现阶段我国技能型人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及其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产业升级形成了挑战,而职业教育回应产业发展对技能要求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必然要面对并有效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二、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价值指向
根据《“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④。“技能中国行动”的本质在于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通过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来实现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其耦合价值体现三个方面。
(一)现实价值在于推动技能战略的实践创新
做好技能战略规划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优先事项,这是世界各国提升技能、发展技能、激活技能,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共同理念。技能战略的核心是技能人才培养,要发挥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欧盟于2013年发布了《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加强技能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澳大利亚于2013年发布了《2013年国家劳动力开发战略》,都认识到提升劳动力技能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提升劳动力技能,需要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充分耦合。
在技能型社会发展战略中,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赋予新的使命,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耦合与互嵌已经不是单方面的选择或被动适应,而成为新发展格局之下两者的共同选择。《“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国家技能战略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从技能治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跨教育和就业两个领域的多维概念。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主体,其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带动技能的全面升级和技能人才的高水平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技能战略的不断创新。
(二)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技能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当前我国技能形成体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连接学校与工厂并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问题。这是制约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甚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痛点。我国职业教育受现有体制机制影响,在校企合作中尚未完全回应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有效嵌入的目标和重点难点都是技能形成体系问题。
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工作而学习》的报告所揭示的,“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着职业教育体系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高效反馈的难题”⑤。在我国,用工短期化与挖人外部性和国家技能战略存在冲突,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与其社会价值不匹配,职业教育无法为产业升级提供匹配的高技能劳动力已成为突出问题。“中国技能形成体系中的制度冲突目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技能、生产、劳工保护乃至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制度根源。”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制度性缺失所导致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终极价值在于助力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问题,这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之间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属性存在,这是其他组织和机构所不具有的独特属性和优势。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7)预测,到2025年,我国人才缺口将超过400万的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四个领域,分别为950万、909万、450万和400万。大量研究显示,目前技工短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规模化技能供给与制造产业特殊化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技能供给、技能形成体系建设及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被动,校企合作成效不明显,产教融合职能不清晰,技能形成体系薄弱。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打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壁垒。职业教育应抓住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全面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和“技能中国行动”。“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⑦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人才、创新系统发展的理念,其根本目标是提升技能人才能力和水平。
三、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实现路径